罗弦
中国-东盟合作的需求与可能
自1991年中国与东盟第一次正式对话以来,中国-东盟合作在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经历“黄金十年”后,继续积极打造“钻石十年”,文化交流、教育、旅游等社会文化领域交往更加深入。但是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战略缺信始终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主要障碍。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表示愿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希望“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的到来能为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迎来新机遇、开拓新空间。巩固民意基础、深化互信是其中关键。《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要加强人文交流、学术交流、青年往来等联通民心,构建合作的社会基础。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通过人文交流传承友好合作的薪火,巩固双方合作的民意基础 。
跨国高等教育对发展国际关系有着特殊作用。当前外交模式已经从政府主导转向以多重行动主体为基础。高等教育被视为一个国家打造“软实力”最理想的工具,它可以利用思想和文化的优势来影响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及其倾向。有必要发掘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外交价值,帮助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海外形象。规模庞大的东盟来华留学生为这一理论设想提供了实践基础。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从2010年的49580人增长到2015年的71101人,中国去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人数从2010年的16947人增长到2015年的39662人。据统计,2011年-2014年,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稳居来华留学十大生源地,新加坡、马来西亚也几度进入前15名。
来华留学生的经历、感受与角色
以泰国为例。泰国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中泰两国一直以来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发展,目前多领域文化交流已成为中泰关系的一个亮点。最近10年泰国来华留学人数增速平稳,从2005年的3594人到2014年的21296人,增加近6倍。
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简称留中总会)是泰国留学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各大学校友自愿组合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成立于2002年11月。2003年起,留中总会每年出版校友文集,至今已有11册。文集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学习生活、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泰国记忆、家庭故事五类。每一册的内容按时间编排,分为上世纪40、50、60、70、80、90年代和新世纪7个时间段。泰国华文作家曾心评价校友们的文章反映了“不同时期到中国留学的一条不平凡而坎坷的道路;把它们编织起来,可形成一部泰国学生留学中国史雏形”。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展现了不同年代泰国来华留学生个体的心理变化和群体特征。
华人及华人家庭子女是留学中国群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上世纪40至70年代泰国来华留学生的主体。他们的祖籍多在广东、福建、广西等地,与中国在文化和情感上有着深刻的联系。2013年收录的文章《两会和中国梦》作者回忆了老一辈华侨的艰苦历程,表达了对建设中国梦的美好希望。毕业后,不论他们在中国还是泰国安家,都倾向于支持家人到中国接受教育、寻求商机。中国与东南亚的人口流动古已有之,目前华人是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人口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余诸国也分布有不少华人。但随着老一代侨民融入当地社会,有必要重新审视华裔与中国的文化和情感联系是否一如既往。接受海外华侨来华留学可以巩固、重新塑造他们与中国的联系,培养、教育他们成为中国在当地的“润滑剂”“缓冲剂”“催化剂”。
汉语教育有助于泰国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很多校友文集的作者提到了自己童年时曾在华文学校、华文小组或父母的指导下学习华文,也有一些泰国本土学生童年时因为中国古典名著、诗书等与中国文化结缘。语言是心理距离的构成维度之一,中文可以拉近中泰民间交往的距离。汉语教育在泰国几经风雨跌宕,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力增强,如今又掀热潮。当前泰国的中文教学虽然得到了重视和推广,但依旧存在师资水平不高、多为中方支援的教师和志愿者却缺乏本土中文教师的问题。要巩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去”的语言基础,需要重视东盟国家的汉语推广和学习东南亚小语种两手抓。
对多数校友文集的作者来说,中国同学、师长和课外阅读、参观、游览往往是他们在留学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体验,塑造着他们对中国的情感。《怀念祖国 感恩母校》等文章代表了老一辈泰国留中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芙蓉湖边的留学时光》《感谢北语》等文章表现了留学中国大学的经历对新世纪泰国学生的深刻影响。留学中国确实有助于他们形成对中国的感情联系,至少帮助他们发展了全面、深入认识中国的知识能力。《我眼里的中国人》的作者文雅丽(Aree Promrod)在中国留学7年,她表示:“我吃中国饭,说中国话,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切都伴随着我的成长愈发进步,而与周围中国人的接触,令我的留学生活更是丰富多彩。”
以留学生为节点发展了连接中泰两国的社会网络。早年的泰国留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单位工作,现在每年也有一部分留学生选择留在中国工作;有校友文集的作者提到在华期间与中国人发展了恋爱关系;有作者回国后鼓励泰国亲友到中国发展或帮助华裔亲友到泰国生活;更有许多留学生在毕业后与在异国的师长、同学保持着联系。厦门大学校友丁蔡悦诗携儿女两家参加母校80周年校庆,并在日记中写道:“为了让他们两代对厦大也有深刻印象,所以4月7日整天都花在导游校园和厦门鼓浪屿。而我的思想教育似已初步收效。原来小婿汪建中在香港的制衣公司……这次参观厦大,对厦大的环境人文颇为欣赏,决定每年也向厦大招聘。”
校友资源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东盟国家的校友有潜力为中国的母校招收东盟学生,研究东盟国家,拓展与东盟跨国企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为传播中国知识、展示中国形象发挥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提升面向东盟的留学教育策略
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在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巩固战略互信的议题上发挥着信息传播媒介、合作沟通桥梁、交往联通支点的作用,甚至成为双方合作的直接推手。为了适应“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形势,提升面向东盟的留学教育,进一步发挥留学人才的作用,需要以“两类教学”“三类人”为重点。
“两类教学”指的是国内课外深层次跨文化活动和国际汉语教学。中国高校对留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课堂内的学科课程,还要关注课堂外的深层次跨文化教学活动,帮助东盟国家留学生适应中国文化。学校可以成立有关中外学生交流的社团,或支持留学生参与校内一般性学生社团活动,一方面借由学生兴趣类社团的平台使留学生有机会与书法、文学、戏剧、传统武术、茶艺等中国文化深度接触,一方面可为中外学生提供相识相交的平台。学校或有关单位还可以组织留学生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探访人文、自然景观和著名跨国企业,邀请海外校友,文化界、商界、外事工作代表等为留学生做专门讲座,或鼓励留学生参与校内各领域普通讲座。对于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活动,学校方面要和演讲者、场馆解说人员提前做好沟通,让他们在语言运用上能够尽量考虑留学生的中文水平。
推广海外汉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在设施上,可以由中国高校与海外高校合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或建设中国大学海外校区,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可以通过远程平台由国内教师提供在线汉语课程。在人员上,一方面中国要继续培养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支援外方学校汉语教育和汉语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设置针对外方汉语教师的在地培训、来华研修和奖学金项目,支持培养外国本土汉语教师。在阶段和类型上,在满足外方政府要求的前提下,对中小学汉语教学给予重点关注。这样有助于外国学生尽早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逐步拉近和中国的心理距离,形成对中文和中国的文化认同,而不仅是只把学习汉语作为一种就业工具。在教学上,中外高校合作开发编写教材。一些东盟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多样,除了国家官方通用语言之外还有许多民族语言;来华留学生背景也各不相同,既有一般学生,也有汉语教师、官员、工商业从业者。尽量结合不同语言、不同职业类型学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多方面地接触到中国文化,考核方式既要规范又要灵活。例如强调研究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对就业取向和具有一定中文水平的研修者,教学重点放在应用型口语文字表达和长篇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上。
“三类人”包括海外华人、留学中国大学的海外校友和东盟国家高层次留学人员。对于海外华人,加强教育部门、侨务工作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的联系配合,增加华文教育奖学金等专门奖学金名额,为海外华人来华留学提供便利渠道。海外校友的联络和信息管理需要高校外事部门和校友总会协同推进,尝试成立专门校友团体或完善海外校友信息库,并报备驻外使领馆。学校或校友组织要特别关注对非华裔校友的联络组织工作,避免把校友组织变成单纯的华人团体。发挥海外校友在帮助学校海外招生宣传、建立海外实习见习基地、宣传中国形象和战略等方面的作用。当前东盟国家的政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国家、议会共和制国家、君主制国家、总统共和制国家和军政府国家。鉴于东盟国家的社会阶层特色,培养高层次来华留学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已经或将拥有更多物质、政治资源,他们本身就是民众的意见领袖,而且高层次对话有助于保障稳定的合作关系。借由来华留学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政治上的亲华派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中国的友好倾向,借由他们搭建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