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冯婉
某日与母亲闲聊,提起一位交了韩国男友的中国女同学可能要留在韩国的事情,母亲说:“怎么这么不爱国啊?”我说,这怎么能算不爱国呢。母亲又说:“连国都不回,怎么报效祖国?”我竟一时语塞,想要辩驳,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也许“爱国”本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吧。
作为一名扎实地接受过中国九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后又经过高考的洗礼进入中国普通高校,直到后来在韩国读研的平凡90后,问及“什么是爱国”,却不能将答案脱口而出,实在有些惭愧。但是回忆起来,在成长的每个阶段,我对“爱国”的理解都在不断变化。
小学到初中似乎是对爱国主义教育记忆最深的阶段。小学时,每周一戴上红领巾,唱着国歌,皱起小眉头,认真地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脑子里想着的,都是课文里面说的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到了初中,当上了共青团团员,每次整理自己房间的写字台时都会把那个小绿本拿出来看一看,念一念上面的入团日期,然后再自豪地把它藏进抽屉的最里面。那时候的爱国是毫不羞涩的,虽然对国家的了解少之又少,但那时候爱国的感觉是幸福的。
高中到大学,爱国这件事如同抽屉最深处的那本绿色团员证一般被遗落了。似乎暗恋着的某个男生都要比爱国重要一百倍,想要了解那个男生比想要了解自己的国家迫切一百倍。后来,随着对网络的依赖,围观了网络上一场又一场关于爱国与否的论战,渐渐地感受到,爱国原来是复杂的,是深沉的。
直到加入了留学生的行列,感受到了留学生在国外敏感而有戒备的爱国心,感动的同时又多了几分惆怅。到底该怎么理解爱国?到底该怎么爱国?
爱国固然是要有情怀、有信念、有行动的,然而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也许没有机会以抛头颅撒热血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最直白的爱。现在,时代需要我们静下来思考,是否要用一生的时间,用重叠交叉在自己身上的各种社会角色,用自己最大限度下爱的能力,做出一点真正爱国的事。
有人说爱国不光是爱养育你的那一片土地,更要爱和你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后者尤其重要。并不是少数当权者才有爱人民的义务,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爱人民的义务。因为对人民的爱,我们才会有造福人民的动力,人民进步起来,强大起来,国家才会进步、强大,这样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才能抵御外辱,保护国民,这是一个简单的良性循环。
再回到认真思考爱国这个问题的初衷——想与母亲辩驳为何不回国就是不爱国了。在我看来,身处哪里与爱国不爱国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因为一个人不生活在自己的国家就是不爱国,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些牵强。
在并无战乱的时代,我们对强大国家的向往应当是对制度、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形态等软实力强大的向往。而提高这些软实力所涉及的领域,恰好是我们这些不会制造武器、不会打仗的普通人有能力参与的领域。“爱国”这个概念的原创者苏格拉底是这样解释的:“爱国”就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个体的社会角色担当或责任履行,只要把自己的事、自己小范围的角色担当好了,就是“爱国”。
不管此时此刻你站在哪一片土地上,你的归属感都源自一颗滚烫而有力量的爱国心。(作者曾就读于韩国东国大学新闻放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