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雨晴
今年6月,我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第二次来到邻国缅甸,这个国家留给人的印象总免不了“贫穷”“战争”的灰暗颜色。然而,我想说,只有踏上这片神秘的国土,才能真正感受到,缅甸这个国家是彩色的。
黄色
缅甸是黄色的。是小孩子们脸上涂的黄香楝的嫩黄;是缅甸盛产的水果——榴莲和芒果的橙黄;是缅甸人钟爱的各色油炸食品的油黄;是让每个缅甸人骄傲的仰光大金塔的金黄;也是我留学的这段日子里每天上课都会踩到的柚木地板的褐黄。
我所留学的仰光大学,是英国在殖民时期建立的一所大学,所有的建筑均保留着英式建筑的风格,每一栋建筑物都以一个缅甸的省邦或者朝代的名字命名,颇有些胸怀天下的意味。而事实上,历代的仰大学子也确实心系祖国,殖民时期的3次反对英国的全国性罢工均爆发于此。缅甸几代领导人昂山将军、昂山素季、吴努都曾在这所大学里学习和生活。
这所学校有很多口耳相传的传说,比如我宿舍前面那条长长的情人走廊,比如体育馆前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的大树,再比如学校主干道尽头那栋传说只要修葺便会发生流血事件的黑色大楼……这一切都为仰大这座古老的大学添上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各地的游客慕名游览。
作为外国留学生,我们并没有住在留学生宿舍,而是和缅甸本土的学生一样住在古旧且朴素的宿舍楼里。仰大宿舍的管理和其他很多大学一样,甚至更为严苛。我们有固定的洗漱和洗衣服的时间(早晨7点到9点,下午4点到6点),有固定的门禁时间(每天晚上6点必须回到寝室),如果违反规定,比如在错误的时间洗衣服或者迟到晚归,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朋友曾笑称,这样的门禁制度恐怕只有等我们回国时在飞机上才能见见夜色下的仰光城了。
每晚6点,大家就会聚集在宿舍楼门口一间不大的佛堂内,姑娘们坐在柚木地板上,老师站在前面晚点名,然后进行训话,内容从6点之前一定要赶回来,到天太凉的时候不要洗头,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细细碎碎。缅甸姑娘们也时常插两句小话儿,惹得全场大笑。我时常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宿舍,倒更像是一个家。
点完名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各自的房间,而虔诚的缅甸姑娘们则会全体留下来诵经,从那之后的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姑娘们软软的诵经声便会传遍整栋宿舍的每一个角落。
白色
缅甸还是白色的。是缅甸人们供奉给佛的茉莉花的白;是素丽塔旁边大教堂外墙的白;是缅甸国旗中间五角星的白色;更像是缅甸人的性格,如白色般随性善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缅甸曾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而如今却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也许真的是现代化程度还不太高的缘故,这个国家的人们还保留着极其原始的随性和善良。和缅甸人交往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如今距离缅甸改变政策打开国门还没有很久,有趣的是,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穿着缅甸的传统服饰——筒裙,脸上涂着黄香楝,踩着人字拖走在缅甸街头,缅甸的姑娘小伙们的裙子裤子反而越来越短了。现在的缅甸像是一个羞涩的年轻小姑娘,略带羞怯和稚嫩地拥抱着世界各地涌来的满怀好奇的人们。街头常见背着大包的游客手里拿着旅游攻略向路边嚼槟榔的老大爷用英文问路——是的,我也曾惊讶于这个国家的英语普及程度,后来想到这个国家曾经3次被英国殖民的历史,路边看报纸的大爷也能讲出几句流利的英文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所以,即使是自诩路痴的我也完全不怕在缅甸迷路,缅甸人会非常热情地给你详细地说出一条线路,如果他不知道,他会帮你问旁边的人,如果他有空,他更乐意直接领你到你的目的地。
在缅甸,贫富差距极大,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早早出来工作补贴家用。然而就像我们曾访问过的一位缅甸学校的校长告诉我们的那样,比起穿金带银,缅甸人更希望享受的是“peace in mind”(心灵平静)。
大概是信仰佛教的缘故,缅甸人的随性和真诚真的是骨子里带出来的。记得有一次我们打出租回学校,司机听出我们能讲一些缅甸语,便愉快地跟我们攀谈了起来,聊到兴起之处,他还主动提出把我们的车费减掉一半,原因是“有外国人学习缅甸语真的特别开心”。
仰大临近Hledan市场,放学后我们时常过去买水果,只会吃不会挑的我们每每都会请求摊主帮忙,摊主也总是很痛快地答应。有时候他们左挑右挑感觉哪个都不满意,便会主动说:“今天的水果不够新鲜,还是不要买了。”或者是直接把一些价格高的水果低价卖给我们,还附送几颗新鲜的小山竹给我们当作小礼物。
或许那位司机师傅和小摊主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或等待一顿饱饭的老人,但在他们看来,能够对得起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吧。
红色
缅甸也是红色的。是缅甸人爱嚼的槟榔汁液的鲜红色;是他们的国家领袖昂山素季喜欢在头上别的花朵的嫩红色;更是缅甸僧人们僧袍的深红色。
在缅甸这个国度,想避开佛教是不可能的。缅甸将近九成的人民信仰小乘佛教,我常常在街头巷尾听到播放讲经的声音。僧侣是最受尊重的一种人,公交车上的最前排最软的座位永远是留给僧侣的;人们给僧人布施的时候需要跪下来;甚至与僧人交谈都要使用一套特殊的语言系统。
僧人本身也是极其辛苦的。他们需要背诵大量典籍,需要遵守很多修身的规定,需要对整个国家慈悲和热爱,需要对得起民众对他们的敬仰和爱戴。我曾经去过一个由非政府组织捐赠的学校,这座学校收容孤儿,也为很多僧侣提供临时住所。当时我想和与我们相谈甚欢的小沙弥们合影,却遭到了他们坚定的拒绝,原因是他们的袈裟还没有晾干,他们不能穿着这样的袈裟留影。我当时听了很感动,唯有内心怀有坚定信仰的人才能坚持地做每一件不违背内心的事,点点滴滴,无愧信仰,无愧内心。穿大红色僧袍的僧人们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教诲给他们的信徒的。与其说他们教会人们的是一种宗教上的坚持和信条,莫不如说是一种民族气节上的坚忍。这种坚忍让当年的缅甸人民即使处于英国殖民者的强压之下,也不去理会殖民者的呵斥,而放下象征自己民族的竹伞。
彩色
今日的缅甸更是彩色的。是市场上琳琅满目的水果的彩色;是雨季丰沛的雨水过后彩虹的彩色;是卖花小姑娘手里拿着的种类繁多的花朵的彩色;是姑娘们身上穿着的筒裙的彩色;更是刚刚开放的缅甸各行各业的百花齐放的颜色。
在仰光,爬满青苔的板楼旁建起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孩子们捧起了各国的语言学习书,商店里越来越多的进口货,街头巷尾屡见不鲜的异国面孔,都给这个国家添上了一抹又一抹新鲜的颜色。
缅甸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沿线的重要国家,同时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国,正在一点点努力地为自己的国土画上一幅幅彩色的新画卷。
2016年,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缅甸极具转折意义的重要一年,受缅甸民众热爱的新政府终于上台执政,“百日计划”的一步步实施也一点点增加着民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不妨来缅甸看看,这个并不灰暗,反而流光溢彩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