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宸颉
“一带一路”作为文化负载词的阿拉伯语翻译及其效果研究
朵宸颉
(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100032;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天津300204)
在考察我国中央文献权威翻译机构和中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阿拉伯语翻译的基础上,讨论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字面表述以及这些媒体和阿拉伯受众对“一带一路”的解读,进而分析我国向阿拉伯国家宣传“一带一路”的效果。研究发现,“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中国特色鲜明的文化负载词,它的翻译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对外宣传有密切的关系。
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翻译;传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文化负载词则是极具文化内涵的特色词汇。文化负载词(cultural-loaded words)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换言之,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特征造成了不同文化词汇此有彼无的现象,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作为语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文化负载词高度浓缩和体现了文化在渊源、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中央文献中有大量文化负载词,这些表达以词、词组或习语的形式表达民族文化中的特有事物,描绘中国国情和发展情况,包含特定涵义,也被称为中国特色词汇。根据词汇属性及其文化伴随意义,中央文献包括等小康社会、计划生育、改革开放等专有名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期叠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概括性词和缩略语;硬骨头、拦路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磨刀不误砍柴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包含丰富文化特征的习语。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简称,属于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的范畴。根据词汇属性及其文化伴随意义,“一带一路”这个文化负载词是具有较强时代性和概括性的政治缩略语,信息量大,突出体现了中国特色。“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的让世界了解其内涵,对于该战略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家修辞与话语安全的考虑,本文以阿拉伯国家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分析中国权威翻译机构和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翻译和阿拉伯主流媒体对该战略的表述和报道,以期了解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的对外翻译宣传效果。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贸易交通线和文化交流线路,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从而形成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的基本陆上通道,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成为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期因海禁而衰落,由中国沿海港通过东洋、南洋和西洋三条航线分别抵至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以及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在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的同时,也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中国经中亚至西亚并通往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东南亚延伸至印度洋、阿拉伯海和海湾地区。中国秉承丝绸之路精神,以“一带一路”战略携手与中亚、南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区再次紧密连接起来,开创世界性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合作交流,不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强调相关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后引起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国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一支重要共建力量,阿拉伯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国政府和官方媒体加大“一带一路”战略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很多阿拉伯媒体对该战略也进行了报道与解读。作为中央文献中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属于国家形象修辞,是表达国家战略方针以及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直接关系到国家话语力的增强、国家正确形象的形成以及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国家形象修辞只有经过接受者的转述——无论是内心的转述还是话语的转述,才可能成为有效的“合意”的转述(胡范铸等,2013)。因此,中央文献中文化负载的翻译需要精准地道,向国外表达时需要正确贴切,否则跨文化交流就不通畅,就会引起误解。
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央文献权威翻译机构和中国主流媒体对这一战略构想都进行了对外翻译和宣传,向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阐释“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互利共赢之路,为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1 中央编译局
中央编译局是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中央编译局文献部承担了我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著作、全国党代会和代表会议主要文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会议主要文件、党和国家其他重要政治文献的翻译,在中央文献核心语汇的翻译方面具有权威性。中央编译局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及例句如下: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 央视网(www.cctv.com)
央视网是中央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也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拥有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新闻数据库。央视网是面向全球,通过多终端、立体化的新闻信息共享平台,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最快捷、最权威、最全面、最丰富的新闻视听与互动服务。央视网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及例句如下: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使两条古商道焕发生机,进一步打开市场,实现共赢。
马来西亚外长阿尼法·阿曼对“一带一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和亚投行表示欢迎。
3 人民网(www.people.com.cn)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是《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人民网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及例句如下:
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表示欢迎。
中国公司增加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项目投资。
4 CRI国际在线(CRI Online)
CRI国际在线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旨在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体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提供国际化的新闻、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时政、娱乐和经济类信息,并以丰富的音频节目为特色。CRI国际在线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及例句如下:
目前,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采取措施为深陷的国家消除冲突、实现和平发展提供途径。
中东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
上述中央文献权威翻译机构和中国主流媒体在翻译策略方面对“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相关评论将“一带一路”作为战略,而中方对外翻译则多以مبادرة(倡议)表述“一带一路”,这样有利于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受众理解的偏差与不和谐。
对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与传播的研究离不开对译文受众读者群体及其反馈效果的分析。翻译的目的在于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译文的目的在于给人看,抛开译文读者的需求和反应,交流的过程不可能完整,译文读者是积极、主动的(陈喜荣,1998)。译入语国家的媒体是显像的受众,这个群体对文本解读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通过阿拉伯媒体受众对文本的重组和解读,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受众在知情和表意上的增权或减权。本文选取半岛电视台、《中东报》、《金字塔报》三家在阿拉伯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列举阿拉伯主流媒体2014-2015年期间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表述和报道,并以此为关联,分析研究我国中央文献对外翻译和宣传效果。
1 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字面表述
1.1 金字塔报(Ahram)
《金字塔报》是埃及发行量最大的阿拉伯语报纸,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有较大影响。《金字塔报》是一家比较严肃的政治性报纸,经常反映官方观点,阐述政府内外政策,被认为是半官方喉舌。《金字塔报》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表述及例句如下:
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扩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和谐成为重中之重。(2015年3月4日《金字塔报》有关中国两会的报道)
1.2 中东报(Asharq Alawsat)
《中东报》1978年创办于伦敦,隶属于沙特阿拉伯研究与营销公司。虽然《中东报》是份阿拉伯文日报,却在英国编辑、出版,采编人员都能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9·11”事件使《中东报》在全世界一炮打响,在中国也一举成名。
2014年4月13日,《中东报》刊登李成文大使的署名文章“共建‘一带一路’”。2014年5月30日,《中东报》刊登了我国王毅外长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夕的署名文章“加强论坛建设,打造中阿关系‘升级版’”。两篇文章均提到“一带一路”战略:
此访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探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沙方对中方这一倡议表示赞赏,愿就此保持沟通以实现互惠互利。
双方要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规划未来十年关系发展的基本遵循,使其成为中阿关系的源头活水。
1.3 半岛电视台(aljazeera)
半岛电视台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家用阿拉伯语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播送全球消息和报道的新闻电视台。半岛电视台自1996年正式成立便迅速崛起,很快成为在中东地区和伊斯兰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半岛电视台关于“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表述及例句如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扩大其在全球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上述三家阿拉伯媒体与我国中央文献权威翻译机构和中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并不完全一致,但将概念性内容基本表达了出来,表述方式不尽相同。
2 阿拉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解读
自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半岛电视台、《中东报》、《金字塔报》均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根据世界权威信息数据库factiva的统计显示,这三家媒体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数量并不是22个阿拉伯国家新闻媒体中最多的。但作为阿拉伯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三家主流媒体,半岛电视台、《中东报》、《金字塔报》对“一带一路”相关报道评论的覆盖面和新闻效力不可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埃及《金字塔报》在2014年发表了包括“丝绸之路复兴”、“丝绸之路上埃及何去何从”、“‘一带一路’中国应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计划”等14篇有关“一带一路”的主题报道,2015年则发表了包括“‘丝绸之路’VS‘战舰’风暴”、“阿拉伯人能从新丝绸之路得到什么?”、“《金字塔报》董事长:‘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打开的一条和平合作的道路”等在内的18篇主题报道解读“一带一路”。
《金字塔报》2014-2015年期间的这些报道在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时,其解读视角是综合多元的,且评述立场大多是正面积极的。例如,2014年11月17日,《金字塔报》在发表的题为“‘共赢’外交——中国振兴丝绸之路的口号”的文章中明确表示:中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同;西方大国企图控制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则追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合作(陈杰、徐沛雨,2015)。2015年8月12日,《金字塔报》在发表的题为“在亚非人民团结组织研讨会上中国提议将新苏伊士运河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的报道,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新苏伊士运河计划两个战略计划之间的紧密联系,埃及方面在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希望中埃双方能够加强合作,优势互补⑪。
《中东报》在2014年发表了包括“中国国家主席呼吁复兴丝绸之路精神深化与阿拉伯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著名的丝绸之路重现生机”在内的30篇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报道和评论文章,2015年则发表了包括“丝绸之路:从中国绵延至阿拉伯湾”、“丝绸之路与铁路”和“北京期待与利雅得达成关于经济带的最终协议”在内的20篇相关主题报道和评论文章,这其中包括前文提及的我国驻沙特大使李成文以及我国王毅外长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署名文章。
《中东报》在很多报道中结合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进一步推进中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比如,《中东报》在2014年6月7日的报道“中国主席呼吁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加深与阿拉伯人的合作”一文中聚焦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背景和实施路径,并着重解读了“1+2+3”合作格局对中阿经济贸易关系的影响,并表示:文化之间没有谁比谁更优越,丝绸之路精神意味文化之间的互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采取更加开放的立场,通过相互联系增加文明的多样性,和谐的音符使音乐更加安宁直击人心,融合的色彩则使画卷更加绚烂瑰丽(陈杰、徐沛雨,2015:122)。2015年5月25日,《中东报》发表题为“黎巴嫩总理顾问:中国一带一路将技术传入该地区”的报道,黎巴嫩总理顾问沙堤·凯拉姆在接受《中东报》采访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从中国,到中东,再到地中海的丝绸之路的恢复,阿方非常珍视这一机会,中阿能源和技术的互补是该倡议的“制胜法宝”之一⑫。
至于半岛电视台,则在2014-2015年期间共发表了包括“中国希望增加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丝绸之路复兴”、以及“中国及其治理地位”等在内的7篇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题报道或评论文章。其中,2015年4月1日,半岛电视台在发表的题为“中国及其治理地位”的报道中充分肯定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帮助和这一战略实施的国际影响,指出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而非难中国,希望西方国家“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全球治理方面不仅要对中国表示欢迎,还要接受中国设立亚投行等机构,并与之合作。”⑬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家阿拉伯主流媒体在对中国“一带一路”进行积极报道与正面解读评价的同时也对该战略存疑乃至误读。比如,《金字塔报》在2014年1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新丝路”的评论文章中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很可能遇到政治阻力,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因为中国在南海和东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使得日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邻国极为不安,导致该倡议引发地缘政治层面的巨大恐慌。”《中东报》在2015年3月6日发表的题为“中国:通向‘四个全面’的道路”一文中尖锐地指出:中国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扩大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用武器即可实现其成为帝国主义一极的野心”,并设问,为什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却在增加军费预算?(陈杰、徐沛雨,2015)半岛电视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报道“复兴丝绸之路”一文中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新举措在国际层面的影响,最后意味深长地表示“很多亚洲人依然不曾忘记日本为创造‘大东亚共荣圈’(即在日本领导下的多国集团)通过军事侵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二战期间的努力。中国对其侵略性并不坦诚,究竟其是否在走类似的道路?”⑭
3 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译文阿拉伯受众解读剖析
作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属于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中的缩略语,其内涵明确,富有特色,概括性强,极具时代特征且适于传播,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阿拉伯国家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一支重要共建力量。阿拉伯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的报道和解读体现了媒体所在国的国家利益、与被呈现者的双边关系、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
上述半岛电视台、《中东报》和《金字塔报》为代表的阿拉伯主流媒体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视角是多元的、综合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其积极响应多于消极质疑,整体趋于正面和积极。这主要是因为中阿友谊源远流长,双方往来始终以友好和平为主线,阿拉伯人对中国具有良好的印象,双方对历史上“丝绸之路”也具有良好的共识。同时,中阿利益的交汇点是很多,“政治上相互支持,相互倚重;经济关系持续发展,前景广阔”(杨福昌,2010),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阿拉伯国家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另外,中国的不断崛起及其在中东事务中对阿拉伯人民正义事业的一贯支持使得“向东看”成为阿拉伯国家近年来在对外政策方面的重要选择。媒体立场往往配合国家政策,因此,阿拉伯国家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不断向加深双方了解以谋求更多更好的合作为方向(陈杰、绽戾燕,2011)。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必然得到阿拉伯媒体的广泛关注。
然而,在阿拉伯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对中央文献内容的解读中也存在有消极负面的地方。作为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译文受众,阿拉伯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和对中央文献译文传递信息也出现了一些误解误读,这个现象主要是由于以西方为主导的第三方影响。西方一些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阿拉伯媒体人的报道,进而影响阿拉伯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中央文献译文受众读者接收信息的效果也会有所折损。
总体而言,作为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对外翻译与传播的典型受众,上述阿拉伯主流媒体对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做到了倾向积极,其解读效果所营造的舆论环境有利于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推动这一战略构想。
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翻译与对外传播属于中国推进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在向阿拉伯国家宣传“一带一路”时,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实现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的术语统一。从翻译层面看,我国中央文献权威翻译机构和主流媒体对这一战略构想在阿拉伯语译文上并不统一,与阿拉伯主流媒体的相关表述并非完全相同,这表面上是关于选词达意的翻译翻译策略问题,但实际上更是一个关乎我国构建国家话语安全体系的问题。鉴于“一带一路”是国家修辞,是表达国家社会特点的关键性话语,直接关系到国家话语力的增强、国家正确形象的形成以及对国际舆论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将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中央文献文化负载词的术语译名统一,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保证我国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的话语权。
其次,与阿拉伯媒体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开展合作。阿拉伯媒体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央文献翻译的实际接受者,同时也是译文使用者和面向更广泛阿拉伯受众的信息传递者,通过媒体的报道会有更多的受众接收有关中国、有关中央文献的信息。我国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跨国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除了开设专题节目和相关互动专栏板块外,还可以和阿拉伯主流媒体“强强联合”,借助阿拉伯国家的主流媒体向阿拉伯民众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媒体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从而提高国际知晓率和认同度。
相信随着阿拉伯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阿拉伯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将更加全面而深入,中国的阿拉伯形象更加清晰而完整。
http://arabic.cntv.cn/2015/11/19/ARTI1447898441522146.shtml。
http://arabic.cntv.cn/2015/11/21/VIDE1448081521688567.shtml。
http://arabic.people.com.cn//n/2015/0916/c31660-8950626.html。
http://arabic.people.com.cn//n/2015/1110/c31659-8974340.html。
http://arabic.cri.cn/741/2015/06/16/463s185287.htm。
2014年12月1日,http://arabic.cri.cn/741/2014/11/25/463s178980.htm。
http://digital.ahram.org.eg/articaldetails.aspx?Serial=1790685&part=2。
http://aawsat.com/home/article/76366。
http://aawsat.com/home/article/107726。
http://www.aljazeera.net/news/ebusiness。
http://www.ahram.org.eg/NewsQ/420218.aspx。
https://aawsat.com/home/article/368136。
http://www.aljazeera.net/news/ebusiness。
http://www.aljazeera.net/news/ebusiness。
[1] 陈杰, 徐沛雨. 2015. 阿拉伯媒体视阈中的“一带一路”[J].阿拉伯世界研究, (3): 119-125.
[2] 陈杰, 绽戾燕. 2011. 阿拉伯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 (5): 54-61.
[3] 陈喜荣. 1998. 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 95-99.
[4] 胡范铸等. 2013.“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J].当代修辞学, (4): 1-9.
[5] 廖七一. 2000.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
[6] 杨福昌. 2010. 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中的中阿关系[J].阿拉伯世界研究, (1): 3-7.
(责任编辑:吕红周)
H37
A
1008-665X(2016)4-0053-06
2016-03-06;
2016-06-14
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阿拉伯语翻译研究”(13B01);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项目
朵宸颉,女,副教授,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