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盘旱育秧技术的“死结”与对策

2016-10-14 07:03胥勋勇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4期
关键词:揭膜死苗软盘

胥勋勇

(四川省盐亭县永泰农业服务中心,绵阳 62100)

软盘旱育秧技术的“死结”与对策

胥勋勇

(四川省盐亭县永泰农业服务中心,绵阳 62100)

水稻软盘育秧延迟了水稻秧苗根系与土壤间的水分、养分、空气交换速度,在生产中表现出易发生死苗,素质不整齐,壮秧率不高,进入大田后发生僵苗,导致后期产量下降现象。文章结合一线工作摸索的经验,进行剖析与建议。

软盘育秧 死结 对策

软盘旱育秧苗,因为省工省力,而被广大农民所接受。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也让此技术开始步入升级时代。但软盘育秧的“死结”迟滞了秧苗根系与土壤交换水分、养分、空气的速度与质量,导致秧苗素质不整齐,壮秧率不高,进入大田后易发生僵苗,后期产量不高,且很多是小农户分散育秧,其“死结”长期难解。

1 软盘旱育秧苗的“死结”表现

1.1 水“跑”不动

具体表现在晴天,软盘表面返白快,秧苗在1.5叶前很易失水卷叶。一般农户作法是频繁补水,增加了劳动强度,而秧苗却表现细弱发黄,发生立枯病较早而重。遇连续阴雨天,膜内湿度大,难排湿,秧苗表现黄、弱。以膜侧两边为主,或不均匀发黄,根系黄弱,白根少。

1.2 温差大

1.2.1 气温昼夜温差大

多数育秧时段,冷热气流斗争大,昼夜温差可达15~20℃,部分品种极易突然发生死苗。

1.2.2 苗床内温差大

苗床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受苗床空间大小,拱架高度等因素影响,导致秧苗不整齐,黄、白苗现象发生普遍。

1.3 死苗

1.3.1 立枯死苗

发生在水稻秧苗1.5叶前。诱因多为种子处理不到位,如晒种、药剂浸种,或种子自身饱满度太差。

1.3.2 青枯死苗

在2.0~3.0叶间发生为主,以品种温敏性强弱与极端天气发生,决定死苗程度。

1.3.3 肥害死苗

从1.0叶开始发生,主要因为土壤碱性偏重,苗床不平产生积水,导致根尖萎缩,不发新根,遇剧烈温差、强日照,因水分蒸腾障碍而呈团式黄、白化死苗。

2 原因剖析

2.1 水不“活”

“死结”在于苗床制作过程中,土壤板结,未能建立水分进出自由通道。

2.2 温差大

“死结”在于苗床空间不足,空气容量小,苗床小生态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揭膜炼苗方式上,效果不能让苗床内空气均匀流动,局部循环不畅。

2.3 死苗

种子处理环节缺失,很多农户是拆开包装袋就装盘,基本处理程序不到位。防治死苗最佳期在1.5叶前未把握住,往往是在2.5叶后发生零星死苗才忙于应对。炼苗揭膜未掌握天气发生规律,不关注未来天气发生趋势,对突发大风、低温、强日照天气来临,缺乏应对准备。

3 破解“死结”对策

3.1 苗床准备核心技术

3.1.1 保证苗床空间

保证足够的苗床空间,可以增强苗床自身其调节温差能力,利于秧苗素质整齐。生产中,发现单位面积苗床不能低于10 m2,对于软盘不能占满苗床的,可以空放薄膜,占够空间。

3.1.2 巧妙培肥

农家肥施用必须提前在15 d,减少搁盘后陆续产生H2S、甲烷等有毒气体,造成呼吸障碍。化肥以复合肥为主,调酸以过钙为最佳,以pH呈中性为例,每10 m2在1 kg即可达到调酸目的。

3.1.3 巧建水分通道

苗床用水是关键。诀窍在于2次进水,必须要有间隔。第1次在找平苗床后,按进足30 kg/m2水后,待其自由渗入,此时绝对不能翻动。第2次进水是(间隔1 h以上,不超过1 d)在搁盘时,以水能下渗,但又不见水影滞留为度,一般不超过10 kg/m2水,方可搁盘入泥。

3.2 “炼苗”的核心技术

3.2.1 “节奏炼苗”法

育苗后15 d内,揭膜通风,排湿换气十分关键。诀窍在于有节奏地炼苗。以每天早上日出前,苗床内温度与外界持平或差异不大时进行。此时要求全揭膜,或尽可能全部打开四周换气1~2 h,每4 d为1次,不管出苗与否如期进行。特别在连续阴雨天,光照不足、氧气缺乏,H2S、甲烷等有毒气体不能循环出去,对苗床进行彻底大换气显得尤为重要,更是增强根系呼吸功能的诀窍。

3.2.2 控制温差

炼苗过程中,盖膜、揭膜的诀窍是保证整个苗床内温、湿度均匀流动,不出现局部温差大的现象。

3.2.2.1 单边揭膜

对于面积不大的苗床,简单方法是实行苗床单边轮换揭膜。揭膜不能“拱洞”,膜边可用竹杆卷边(或用拉线卷边),高度离地不超过6.66 cm,让膜内温湿度交换缓慢进行。可以今天揭一边,明天又换揭另一边,不可长期揭一边。

3.2.2.2 “开天窗”

规模育秧、集中育秧。劳力不足,可以进行双膜覆盖,在苗床顶部两膜相汇处预留6.66~9.99 cm宽口子,利用冷热空气自由交换,从顶部排湿、降温、排毒,也能大大减少每天揭与盖的劳动强度。

3.2.3 以天气规律炼苗

夜间气温低于12℃,秧苗2.5叶以前,秧苗自养能力尚弱,要坚持日揭夜盖,保温为主;夜温在12~15℃,秧苗3.0叶后,根系开始增强吸水吸肥能力,可以开始日盖夜露,强化秧苗自身调节能力,直到进入大田。

3.3 解决死苗核心技术

3.3.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事半功倍。除了常规打破种子休眠方法,晾晒、水选、强氯精或咪鲜胺浸种处理外,核心核技术是做好种子包衣。包衣药剂选用“咯菌腈”类为佳,比如先正达的“亮盾”。因为,秧苗在1.0叶后根部,开始逐渐积累脱落酸,此时软盘的弊端开始显现,这些自毒物质如果不能及时向土壤中扩散和处理,极易诱发后期死苗。

“亮盾”包衣很简单,稻种用制剂2 ml/kg,先用水将稻种打湿,以不滴水为度,将制剂挤入装稻种的塑料容器中,充分搓揉拌匀,略为阴干,即可人工或机械装盘。

3.3.2 控水

秧苗立枯死苗,一般发生较少。种子处理关过好,即能轻松解决。但发生在2.0~3.0叶间的青枯死苗,在死苗中发生比例最大,程度最深,也是很多农户最感头疼的问题。因为,病原体最先侵染那些自毒作用程度深的植株,感染后随病苗呼吸作用,产生带毒气团在苗床上空,随气流、水滴运动,再侵染其它健康植株。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增强根系功能,诀窍是在1.5~2.5叶间,首先要严格控制水分进入苗床,只要清晨叶尖能正常吐露,不卷叶即不必进水。此时,适当干旱可诱发根系的向水、向肥性,通过迅速穿过盘孔,不但快速与土壤交换物质与空气,而且排走了积累的自毒物质。

3.3.3 熏蒸式防病

秧苗1.5叶期是防治青枯死苗最佳时间,已发生青枯病苗床内有大量菌源分生孢子(镰刀菌为主),随气流交换感染其它植株。所以,薄膜、拱架器材也能附着,选用具有熏蒸作用的杀菌剂十分重要。一般以600倍敌克松为首选。在下午日落时间,先揭膜降温后,开始施药,施完药剂后,缓冲约20 min才盖膜,当晚要密闭一晚上,第2 d日出升温后,慢慢揭膜换气,正常管理。诀窍是掌握“两慢”,揭膜后,缓冲一下时间才施药;施药后,缓冲一下时间才盖膜。

3.3.4 扑浇式处理病秧

秧苗如果因为品种温敏性太强,偶遇极端天气,在保证上述环节后,仍然可能发生死苗,此时一定要抓早,要做到勤检查、早防治。一旦发现零星单株卷叶,即要立即喷施500倍敌克松药液+云大120进行控制。否则3 d内,可能爆发式死苗。如果已出现中心病团死苗,要迅速采取药液扑浇式处理。因为,发病植株根系叶片已卷叶,失去了水分蒸腾与吸收药液的功能,只能通过根部吸收,快速稳住病情。同时,调节水分与日照强度,控制其呼吸作用。不可太干旱,也不能出现过湿,日照也不能过强。

3.4 物化技术推荐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效果良好。

3.4.1 种子包衣剂

先正达生产的包衣剂“亮盾”,一般经过包衣处理后,不会出现死苗,大田不僵苗,早发优势明显。

3.4.2 土壤调理剂

成都新朝阳生产的“免申耕”,用5 g/ m2即可增加土壤调节水分、氧气能力,可以兑水扑浇,也可拌入育秧肥或细沙中施入苗床表土中,混入深度不超过5 cm.

3.4.3 扑浇药剂参考

每10 m2用50 kg药液,可加入敌克松、过钙、甲霜灵·锰锌、复混肥磷酸二氢钾4类药肥,以适当比例现用现配。扑浇后,苗床连续封闭2个夜晚,白天日出升温后,正常揭膜换气管理,一般2 d即可快速稳住病情。

[1] 杨金朝.种衣剂实用技术问答.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91~93

[2] 吕佩珂,高振江,张宝棣.中国粮经药植物病虫原色图鉴.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5~7

猜你喜欢
揭膜死苗软盘
冬春小麦科学防治死苗
保存图标也出手办了?
广河县适时揭膜对玉米产量和残膜回收率的影响
问:地膜大蒜何时揭膜浇返青水?
五河县夏玉米死苗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析水稻旱育秧死苗原因及对策
小磁盘大时代
READINGS
不同坡度地膜烟揭膜培土试验
不同坡度的地膜烟揭膜培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