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超声误诊大网膜异位脾1例

2016-10-14 06:54:49廖凤琴穆仲平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膜脾脏肿物

廖凤琴,穆仲平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安徽 合肥 230001)



·个案报道·

经阴道超声误诊大网膜异位脾1例

廖凤琴,穆仲平

(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超声科,安徽 合肥 230001)

腔内超声;异位脾

图1 阴道超声 A.二维声像图示盆腔右侧包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均匀; B.CDFI示血管走行自然 图2 术后大体标本 肿块与大网膜紧密相连,剖面实性质地、均质,周围网膜血管增多、增粗 图3 病理图(HE,×100)

患者女,61岁,孕4产2,绝经10余年。主诉1个月前开始出现下腹胀,逐渐加重,进食少,伴易疲劳乏力,体质量下降;2013年曾在当地医院行胆结石手术。查体:消瘦,右下腹近盆腔触及直径约6 cm实性包块,门诊以“盆腔包块”入院。阴道超声:子宫未见异常,双卵巢未及,盆腔右侧见7.1 cm×4.2 cm×5.9 cm实质性包块,内部回声较均质,CDFI显示丰富血流信号,RI 0.41~0.58,子宫直肠凹积液深1.1 cm(图1)。超声提示:盆腔包块(卵巢来源可能性大),盆腔积液。于全麻下行经腹盆腔包块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卵巢萎缩,边界清晰,双侧输卵管外观正常,大网膜上见直径约7 cm暗红色不规则肿块,实性、质地中等,周围网膜血管丰富,下界与膀胱后壁索状粘连。术后病理:灰黄色网膜组织,大小13 cm×12 cm×5 cm,其内见一灰褐色肿物,大小7.5 cm×7.5 cm×4.0 cm,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呈暗红色,实性、质中等均质状(图2)。镜检灰褐色肿物为脾脏组织,轻度瘀血(图3),考虑大网膜异位脾。术后复查上腹部超声显示脾窝处脾脏缺如,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

讨论 异位脾临床少见,好发于20~40岁育龄妇女和10岁以下儿童,包括游走脾、副脾和脾弥散,在所有脾切除患者中游走脾发生率不足0.25%。脾脏异位常由于脾的悬韧带发育不良、松弛以及脾蒂过长导致脾脏活动度大,离开左季肋部,造成游走脾、移位脾、脾下垂,甚至下移至盆腔、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游走脾临床症状复杂,异位脾发生脾蒂扭转患者表现为剧烈腹痛甚至休克。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经产妇,脾窝处脾脏缺如,考虑系韧带和血管蒂延长,腹壁松弛导致脾脏游走至右侧盆腔,并与大网膜粘连固定。超声误诊为卵巢来源肿物原因如下:①少见病,医师对其认识不足;②患者为绝经期女性,消瘦体征,双侧卵巢萎缩、声像图未显示,包块位于盆腔,极易考虑为卵巢肿物;③行阴道超声检查的医师思维局限于检查盆腔包块,未从图像特点追溯来源。回顾分析该病例图像,包块回声细腻均匀,边缘清晰,内部血管走行规则,与脾脏声像图类似。卵巢来源肿物多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质,血管走行杂乱。若术前有意识地经腹扫查腹腔脏器,发现脾窝处脾脏缺如可考虑到本病。须注意的是老年患者脾脏萎缩且腹腔胀气明显,脾脏不易扫查。应嘱患者右侧卧位,必要时坐位、深吸气仔细探查,同时应用CDFI明确脾蒂位置,最终确定脾脏有或无。本病误诊提示经阴道超声有时会对部位较高的病灶造成遗漏,常需腹部及腔内超声联合应用,以免造成误诊和漏诊。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misdiagnosed ectopic spleen: Case report

Endosonography; Wandering spleen

廖凤琴(1984—),女,安徽金寨人,硕士,主治医师。

E-mail: 157751441@qq.com

2016-06-24

2016-07-17

10.13929/j.1672-8475.2016.09.016

R445.1; R657.6

B

1672-8475(2016)09-0585-01

猜你喜欢
网膜脾脏肿物
大网膜扭转1例诊断体会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幸福家庭(2021年1期)2021-03-08 12:31:51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