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策略

2016-10-14 11:57白玛旺加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习惯培养

白玛旺加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强的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就不是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必须综合运各种手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持之以恒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设计;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22-01

1.创设生活化情境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境,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图文并茂。这样不仅有助于摆脱纯文字的枯燥说教,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用纸做题中的图形,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2.精心设计内容,力求现实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会成为学生主动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素材。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把内容呈现出来。

例如在计算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出示(或手指着)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这种做法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心不在焉,或有些学生对题目不理解,又没有表达的机会,因此,人云亦云。这将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看到表面,就容易产生学生都学会了的错觉。如果教师创设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一起动笔在纸上计算一下,并统一停笔。教师再与学生进行相互评讲,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为,教师要立即进行评讲和核对,学生就没有偷懒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统一停笔,没有了涂改、修正的机会,可以表现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不理解:同桌之间相互检查可以进一步验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真实度;此外,互相批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前思考、并提出质疑的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有的放矢、关注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思维、创造活力。

但"课前预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但是预习方法并没有教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敷衍了事,不是学习不听安排,而是不知如何下手,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3.1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量与计量》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测算自己家卧室面积及基本家具的大小,并根据大小进行家具的合理布置,合理利用空间,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2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4.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5.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习惯培养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