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荣
摘要:今天的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社会文化的多面影响;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家庭的宠爱和厚望;都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和过去相比学生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独立意识以及张扬的个性让他们的弱点如同他们的优点一样尤为突出,怎样帮助他们走出误区健康成长,这就使教学方法单调、教材内容滞后的政治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63-01
1.打破呆板的教学方法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政治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它实质上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一、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把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样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授八年级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时,我从我们这里古老的长安八景之一"泾渭分明"谈起,先让学生通过图片看它以前秀丽的姿态,再让学生说说现在被污染的样子,通过鲜明的对比,强化学生环保意识。这种从生活中寻找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事例,更容易帮助学生养成热爱自然的观念。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思维,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剖析,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认真对待学习,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2.转变政治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思维和方法,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时候一个问题抛下去之后,可能学生并没有你预想当中那么快答出来,这时候作为老师不要心急。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他们,这样会挫伤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薪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对视来实现交流。这时候教师并不能老是站在讲台上,而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你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3.尊重学生,树立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现代教育观念提倡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对学生要有爱心,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学生感到温暖,才能使学生消除戒备心理,才能使师生之间没有隔阂,情感更为融洽;因为只有爱,才能消除学生压抑的心理,才能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教师必须注意语言和态度,不应使用太尖锐的话语批评学生,更不能挖苦讽刺,避免给学生造成伤害,窒息刚燃起的求知之火,直至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立。给学生以心理的安全感,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者结论的信息,做到善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地评价,带给学生如沐春风般的心情氛围,使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4.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政治品格在人格因素中首屈一指,政治教师要在这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严以律己,知行统一,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和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必须为人正直、正派,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政治教师必须善于接受和消化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总之,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