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玉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内涵,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探索与实践:有的放矢,以点带面;顺藤摸瓜,粗中有细;追根究底,由浅入深。
关键词:文本内涵;挖掘;以点带面;粗中有细;由浅入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28-01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挖掘语文教学文本内涵”就是指用思想和智慧探寻文本中语言文字、事例背后蕴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有的放矢,以点带面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语言、写法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一个角度为切口展开阅读,进而延伸到其它角度,从而实现有效阅读的方法。
例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哪些地方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哪些地方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些地方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哪些地方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必须去关注文本、关注作者、关注学生、关注教学目标、关注教学重难点……
1、可以从“标题”切入:从学生熟知的家庭小事——养花谈起,交流中国的养花方式,学生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家里养的花的种类,花盆摆放的位置,知道我们中国人养花是给自己看的。为什么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
2、可以从“故事背景”切入: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先生。1935年,季羡林先生求学于德国的歌廷根大学,当时他只有25岁。他在这里留学十年。他把德国的歌廷根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也就是35年后,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歌廷根以歌廷根大学而举世闻名,现有的十万人口中,学生就有三万左右,是座名副其实的大学城。有250位名人在这生活过,已培养出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名人包括我们熟悉的格林兄弟、数学王子高斯等。
3、可以从含义深刻的句子切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奇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最后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完成相关课堂练习。
二、顺藤摸瓜,粗中有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言下之义,就是要告诉我们,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要重视“由粗向细挖”,就是围绕一个话题细致地开展阅读的顺藤摸瓜方法。对文本某一话题细致地深挖下去,也会实现高效阅读的目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般说来文章的作者都是按一定的思路展开的,那思路或明或暗,但一定有路可依。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抓住课文线索解读文本,往往就能够拨云见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作为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讲述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掉到一条大鲈鱼,此时离捕捞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 “我”把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了湖里。
1、教学中应抓住“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根藤,这是父亲送给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礼物,这是钓鱼给我带来的启示。
2、课末教师把孟德斯鸠的一句名言与学生分享: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的心被这根“藤”牵引着,他们好奇见到“藤”后的“瓜”,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粗中有细”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应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正确引导他们“顺藤摸瓜”,引导学生采取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三、追根究底,由浅入深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善于追根究底、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课文的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可以由浅入深理解这两层意思:
1、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
2、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式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教师进行及时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3、扣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这样步步为营,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追根究底的发现精神,也让学生学会了由浅入深分析文章的方法。
总之,文本作为一种静态而带有“生命”的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点带面、粗中有细、由浅入深地挖掘文本内容,体现了还语文课堂于学生的教学新理念,换来了阅读教学蓬勃生机的局面,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轻负高质”梦。
参考文献:
[1] 顾效英.挖掘文本,让语文课堂魅力十足[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7) .
[2] 江智湘.语文教学应从文本中挖掘语言训练点[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