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献稳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知识,有效课堂是贴近生活的课堂。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发展过程之中,需要感性材料作为支撑,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源。教师在课堂上应力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从生活中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用生活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关键词:生活;思想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57-01
只有在生活体验中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因体验而感悟。因此,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将"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作为基本理念,中学生又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对世界有的强烈的好奇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其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学校教育予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有所认识和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向生活化的回归。新的思想品德课程中,不能忽视的核心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租金学生全面发展。
1.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应遵循以下原则
1.1来源生活。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堂需要"接地气",也就是要让思想品德课生活化,走它走进学生的生活。一种有效地方法就是,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教授时,加入丰富的生活案例,也就是情景在现。这种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教学生活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生活再现,教学分析,融入生活。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可以使书本知识变的十分生活化,学生很容易代入,进而得到某些领悟与感触。
1.2融合资源。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很全的的给予学生足够的教育。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的重心是以教材是基本核心,要重视教材。同时,在以教材为指导下,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资源,现在社会网络这么发达,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材,各式各样的影像,图片,甚至一些实物,借助这些素材使课堂丰富起来,教师要将思想品德课成为连接学生与生活的桥梁。
1.3良好互动。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互动,只有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才能了解自己的学生,飞羽学生真正的帮助,因此,构建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中,是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从心理上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消除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抵触情绪,同时,一个富有感染力,富有乐观开朗精神的教师是很容易带动学生,感染学生的情绪,从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自觉的进行课堂活动。
2.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的途径
情境教学的魅力之处在于,学生能在模拟的生活情境渲染下,更容易激发新的学习冲动,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将生活与思想品德课程相结合主要有三种途径:
2.1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融合。将教学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创设生活情境。教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升华。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知识的教授时,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进行再次体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融入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如在讲授《生命健康权》这一课时,在课前准备上,首先收集了学校所在地区近几年中发生的关于学生安全事故的一些真实事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并给与同学们一个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尝试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平时生活中他们容易忽视的安全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如果在生活中真正遇到这些安全健康问题,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学习,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很多实际有用的方法,这时,只要适当的进行引导,就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2教学形式创设生活空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被要求好好坐在座位上,甚至不能交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往往会产生反感情绪,或者直接"开小差",他们会觉得老师实是在进行跌跌不休、枯燥无味的说教。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秧田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解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在这种自由的灵活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做老师,学生会主动地跟随教师的脚步。学生与教师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2.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和校外。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对于这种课后活动,教师并不多加重视,往往只是一笔掠过,甚至有些教师将其最为书面作业,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吸收思想品德课程知识,还会加重他们的课外作业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真实的活动给予学生情感体验,让他们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因此,对于课后探究活动,教师也应该加以重视,很好地利用这部分内容,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一课时,课后探究活动可以是为父母做一顿饭,为父母捶一次背。
罗曼·罗兰语曾经说过:"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榜样的教材,生活比学校更能提供这种教材",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因此,一方面带领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经过课堂中所学知识,学生再次回归到生活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有所领悟。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提高学习和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为只有融于生活的思品课才是有生命力和亲和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只有善于架设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把课堂当作生命展示的空间,我们的学生才有生命力,我们的教师才有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