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月姗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物理概念、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演示实验,往往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演示实验,能够将物理实验研究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般走进物理的科学殿堂,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目前的物理教学实践中,演示实验的状况不容乐观,缺乏创新性、有效性和引导性,对学生学习物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传统的物理课堂学习模式是“教师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巩固练习”.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创新性,教师可以改造原有的实验教具,也可以制作一些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教具;二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操作方法,使实验效果更具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
一、创新实验教具,贴近学生的生活
精密的实验教具,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但是在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中,并不需要追求过分精密的实验教具,而只是需要通过简单的小实验向学生演示一个物理现象,这时教师设计的实验教具应当贴近生活、操作简单、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2000年,桑宗武老师,自制“溢水杯”,改进“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当时传统物理器材中无溢水杯,教材中是用倾斜放置的盛满水的烧杯代替,效果不理想.按课本要求实验操作难度很大,实验中稍有不慎就会杯倒水流.桑老师的溢水杯是选用一个大小合适的烧杯,在杯口以下适当位置熔一小孔,再用胶粘上一段向下弯曲的玻璃管.桑老师自制溢水杯,改进了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又发明了“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填补了当时国内该项实验的空白.
又如,利用平面镜制作“潜望镜”、利用凸透镜制作“望远镜”、利用扁瓶子制作“微小形变演示器”,等等,通过制作这些简单的实验教具,既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目的,又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物理教材,认真研究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运用基础物理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运用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明创造,促使他们学以致用.
二、创新实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要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实验过程的设计、操作方法的创新.创造性的实验过程,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实验过程的设计要贴近生活,直观形象,具有趣味性.
例如,在讲“动量守恒”时,我设计了一个“鸡蛋开砖”的实验.首先我将一块海绵铺在讲桌中央,在海绵的中心位置并排放置两枚生鸡蛋,然后在鸡蛋上方同样铺一块海绵外加一块薄木板,最后在薄木板上放置瓦片.这时我请一位同学上来一起完成实验,我递给他一把小锤子,引导他砸向瓦片.结果出乎大家的预料,瓦片应声而碎,而两块海绵中间的鸡蛋却完好无损.通过这样简单的实验,既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又如,在讲“重心”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借用数学教具中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体模型,用废弃的橡皮泥装满两个椎体,将两者对接后用透明胶带粘贴固定成一个整体.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两本英语词典(一本牛津英语大词典、一本学生用英语小词典)书脊朝上立在讲桌上(两者的高度差刚好小于圆锥体底面半径长度),两本书之间相隔一段距离,将两根筷子架在两书中间,大书一侧的两根筷子间距离要大一些.这时将双椎体放置在低一侧的轨道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缓慢地爬向轨道的高处.学生都非常好奇,为什么会出现物体往高处走的奇怪现象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心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这两个实验,改变了学生对一些惯常事物的认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当用创新的思维模式来改进物理实验,创新实验教具和实验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索求知中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