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高校管理服务的新思维

2016-10-13 04:10张连城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联网+融合思维

张连城

一、当“互联网+”遇到高校

1.提出背景与理念思考

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教育与互联网联姻的热点词汇,勾画出一幅未来网络生态体系的全新图景。

“互联网+”和高校管理服务之命题的提出主要旨在提出一个想法:如何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思维和理念,思考和定位高校的“互联网+”应该如何做。换言之,就是思考“十三五”乃至更长阶段高校的新发展理念、新常态问题。,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核心区域就是做成“互联网+高校”,其带有不同于以往高校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而“高校+互联网”则是当前咱们通常看到的,即把互联网作为一个推进的方面或一种手段,实际就是我们各高校过去十余年的常规建设与运行模式。

“互联网+”带来的变化首先不能光从技术角度思考,而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变化。我们现在要思考的问题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如果这个问题不思考清楚,高校教育不可能走出新的路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就要让“互联网+高校”符合新的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在其中,第一条即是创新。“互联网+教育”就是一个创新,若没有一个创新思维,还是像我们原来技术层面的逻辑,也形不成一个新的范式。“互联网+教育”,我们构建的是一个高校网络的生态城,即“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也是总书记在去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词当中的一段话。“互联网+高校”是要深入高校更多的核心业务领域,产生大量“化学反应式”的融合与创新,推动机构重组与流程再造。“互联网+高校”呈现的是一幅三层的高校网络生态:第一层是基础设施——人人、时时、处处可联通;第二层是教学资源——以课程为基础单元的打包的现代化课程;第三层是管理数据——多维度的数据集。

2.多种技术构筑“互联网+高校”的无限可能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变革,其力量是不可想象的。我是学历史的,举一个历史的例子:技术变革是由石器时代进入铜器时代,不是由于石头挖没了,而是技术进步。现在信息技术变化带来了时代的变革,我们现在的高校同样如此。这种技术的变革带来整个观念、体制、教育形态上的变化。当今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十分迅猛,处于领先水平的乌克兰人工智能在微小化及自我编程方面有了突破。人工智能机器人能自我编程,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产生智慧?这种技术的变化有可能在未来5~10年,促使我们的生活形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技术带来的变化,带来的变革,你跟上就走在前面。现在不仅是大鱼吃小鱼,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现在“互联网+”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变革,对我们高校的变革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任务、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学习技术等多种新兴技术构筑了“互联网+高校”的无限可能。但这些无限可能要转化为现实应用却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而是顺应时代变换的新思维才是本源。高校信息化即全新思维带来的系列变化。

二、 “互联网+高校”孕育三大思维

我们讲“互联网+教育”在高校管理服务当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新变化?在此,我提出三大思维的变化:

1.大数据思维——由IT迈向DT

大数据思维,用数据思维的概念从来都有。当年毛主席就讲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就是拿数据说话。数据思维不是一个新兴的事情。当然了,我们今天讲大数据,讲大数据思维观念当中要有足够多的体量的数据,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处理的数据集合。例如:edX开放数据对学员行为分析就是基于大数据,大规模下个性化的调度就是基于大数据。做一个比喻:中间如果是一个航天飞船的驾驶舱,上面搁着四个字是人工智能;左边的一个翅膀是大数据;右边的一个翅膀是云计算。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当中构成了人工智能,但是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并不是机器人,而是在办学过程当中如何开展智慧化的教学服务决策。

现在积累数据、分析数据,让数据为决策服务,为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高校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岗位。现今高校以辅导员为主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就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未来这个岗位将可能变成学校在“互联网+教育”最重要的岗位。根据大数据分析,分析、引导、规划学生如何学习,成为指导学生在校学习、瞄准成功就业的数据策划分析师,这也是在我们大数据平台上适应“互联网+”过程中的一些新变化。再举一个有关百度的案例。百度最大的特长是积累庞大的数据。现在百度做的高考,分析密集点位的高校特点,为招生提供客观参考。百度这样一个技术和思维,为大学带来什么?对于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在校报考的专业一定是他擅长的吗?老百姓认为,一个人一个岗位非常成功,但是未必是最适合他的。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的岗位?北京联合大学在做教学改革,学生入学一年内进行专业调整,我们目前正在探索学生转专业能不能全部放开?这种全放开的时候,学分制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完成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个性化培养有一个前提,就是个性化培养方案是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趋势,而且方案是科学的。这个方案完全放手让学生拿脚选票是不负责的。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设计好自己的学习计划,选好课,他就是科学家的科学家了,那也就不需要学习了。因此,鼓励和开展个性化培养,要,基于对学生个体的行为数据分析,要有庞大的数据策划分析师群来支撑,才能够给这个学生量身订作,设计出一个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在科学指导、到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完全学分制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

大数据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改革。大数据支撑学生成长,学生全生命周期内从入学一直到毕业所有的数据的汇集。这个数据来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即使没有大数据思维概念也会积累,只不过把纸制的东西变成能够用数据表现的,这个积累的过程也要有一定的标准化的思想。数据决策当中现在有一个现象要引起重视和注意: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单位都在建自己的大数据,实际上这一点应该在我们强调大数据思维的时候,应该适当加以调整。每个部门建的数据当中要成为在一个行业当中一个领域当中的大数据,也就是说大数据要讲究协调,讲究共享。

2.真跨界思维——打破围墙的边界

现在跨界思维很多,有人解释跨界最简单,就是外行打败内行。我们提出来,推动高校校园转型,打破校际围墙。高校自身内部的数据之间的壁垒,部门与部门之间,咱们原来高度的数据孤岛;高校与高校之间,别说跨到高校领域之外,这个真跨界当中实际上要构建一个适应现代互联网社会当中没有围墙的教育,我们前面加上一个“真”字,就是倡导跨界、开放和共享不停留在观念上、口号上,而是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上。如密涅瓦大学、University Now等新兴高等教育形态已经形成。资源的意义已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使用!

3.全融合思维——从有形到无形

高校联盟如何能够真正打破界限,要以全融合的思维,形成高等教育的新业态。所谓全融合的概念,关键在于信息化中的“化”,将信息化从有形变为无形,变成理念上的指导。大数据思维形成什么样的全融合?现在如果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比较,美国已经出现了回归实体产业的趋势。实际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可以互相转化、共生共存形成新业态的。诸如美国的“慕课”经济。我认为美国跟中国的“慕课”完全不一样。美国“慕课”是纯粹公司化,“慕课”可以平台学习,但是背后支撑是实体的制作“慕课”管理制作内容和实体公司,整合世界最先进的教室,“慕课”为什么在美国影响非常大?美国的“慕课”不仅制作成本高,专业运作,而且根据学生产生的一些有非常及时,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美国的“慕课”已把整个全过程化了。

就高校的特色而言,每一所高校都有各自非常优势的专业学科。我们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所谓全融合,形成网上高校联盟,适应现代社会当中对非正规学习和正式学习融合的趋势。所以我们搞了全融合,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高校独立办学实体的精品化作为根基,形成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一个教育信息化,这个可能是我们的未来。不是高校灭亡,高校恰恰会类似于产生美国那种“慕课”实体公司一样,形成在迎接学生学习浪潮当中的高校组织平台。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互联网+融合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