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息化领导力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2016-10-13 04:10杨宗凯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6年7期
关键词:领导力信息化学校

杨宗凯

一、信息化领导力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

1.21世纪教育发展面临空前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为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大挑战。尤其是信息化和国际化发生在同一时间节点,信息化加快国际化,国际化助推信息化,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又紧密联系。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技术与趋势。《新媒体联盟2015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当前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可解决的挑战,包括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融合,提升数字素养;第二,艰难的挑战,包括个性化学习以及复杂性思维教学;第三,棘手的挑战,对教育的重组和再造。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向融合与创新迈进,1-2年之内混合式学习将成为主导;3-4年后量化学习将得到持续关注,开放教育资源数量将会激增。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小班教学。澳大利亚采用小班教学,面对面的个性化教育正在发生,学生在课上和课下都可以应用和共享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课堂基本是以学生为主的研讨式学习,整个学习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将原来的传统教学全部改造为了小组学习模式,老师全是教学的帮助者。每到新学期,悉尼大学校长一上任,就将自己的教育主张与学校教育理念以问候信的形式发布到网上,引起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热烈讨论,同时,校长的引领也创新了整个学校的培养模式,这就是领导力的直接体现。

信息化对数字原生代大脑的神经元的影响。大脑在环境的改变和不断刺激下可以重塑脑神经元,教育本身就是不断提升大脑可塑性或神经可塑性的过程。信息化能够改变学生大脑的一些结构,改变大脑储存方式,改变神经处理方式,促进神经元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产生新的神经元。今天的学生在一个新的数字时代长大,从小接触海量信息,大脑已经与成年人的大脑不太一样,他们拥有超链接的大脑、新的处理信息方式、思维方式。这些都对新时代下的学习与教学带来了全新挑战。

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针对这一冲击,美国《国家利益》杂志评价道:“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Udacity的创始人特隆认为:“50年后大概只剩下10所实体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表示:“从现在起的15年里,一半多美国大学将处于破产之中或破产边缘”。

信息化发展路径:建设、应用、融合。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从起步阶段到应用阶段,再到融合创新阶段,都有其自身规律,我国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纲要,纲要按照规律进行部署,要求2015年达到应用阶段,到2020年达到变革阶段,但实际上变革阶段很难实现,因为棘手的问题难以解决。根据教育部专家论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预计在2020年进入融合阶段,目前我们还处在应用阶段,还是借助应用型技术完成传统工作,是用信息化系统来强化工业时代的教育。

信息化的关键:以人为本。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面向未来、育人为本。信息化要以人为本,至少一个大学要有领导者、老师、学生、支持服务人员,各自都有自己的职责,在不同的职责中都要求具备相应的信息化能力。如教师需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需具备信息化的学习能力、支持服务人员需具备支撑服务能力、领导者则需具备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首次提出“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要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可见,信息化领导力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重视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信息化领导力概念引入高校领域,通过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来推动高校信息化战略发展与信息资源整合,已成为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乃至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2.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框架

信息化领导力是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领导者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和影响被领导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大国和强国,其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排头兵和桥头堡。在《面向管理者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A 2002中将信息化领导力分为领导能力与愿景,教与学,工作效率与专业实践,保障、管理与运作,评价与评估,社会法制与道德问题等六个维度。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已从个人信息化领导力拓展到分布式信息化领导力,具体表现为一种由学校高层、中层、基层利益相关者及意见领袖组成的集体领导,其分布模式主要有群体分布和空间分布两种。群体分布包括校长,中层领导,教师、技术人员和后勤服务三个维度;空间分布则体现在校内、校际和校外等范畴。在具体实施方面,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借鉴政府和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在高校引入信息化管理的CIO体制,创设CIO 职位(首席信息官),孕育出高校CIO最高信息化主管的领导群体。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 2007年权威调查,美国高校独立设置CIO职位的高校比例占8.69%,由学校校长、副校长、教务长、技术部门主任兼CIO职位的高校比例为75.13%。经多年的发展,美国高校CIO体制极大地优化和提高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不仅为美国高等教育优教强国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合理的体制依托和保障,也为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我们知道,信息化是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化”;“化”即重组和流程再造,直接成效就是“变革”和“创新”。流程再造乃是对组织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在效果、效率和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性的改善,使得组织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服务对象、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环境。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导角色动态分布于学校组织成员中,领导不只是校长个人的行为,而是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职员工都可以具有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是一种群体的共同行为,不同的事务通常由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负责或引领。

基于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我校对校内相关人员的个人信息化领导力基本素养做出了新要求,要求具备“信息化意识、传递愿景理念、信息化环境下决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环境下沟通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信息化领导力基本框架:即“愿景(Vision)、应用创新(Application&Innovation)、支持保障(Support)和评估引导(Evaluation)”,简称“VASE”。其中,愿景规划包含学校事业发展战略和学校信息化发展战略;应用创新主要涉及教学应用和科研应用;体制机制保障涵盖人力资源建设、环境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评估引导主要包括信息化环境建设标准、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信息化管理体系标准、教师信息化能力标准、学生信息化能力标准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体系。各要素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实践与思考——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1.愿景规划

我校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思路,即将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作为学校职能本体,将国际化和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两翼,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为发展战略总目标。学校注重研讨,凝聚共识。2011年11月,我校开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实现办学水平的跃升”发展战略研讨会;为了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工作,学校专门召开“把握机遇,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信息化专题会议。2012年,我校主动因应国家需求和形势发展新变化,成为教育部首批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将信息化试点工作作为学校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契机。2014年1月,学校确立了“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总目标,以“坚持一体两翼,改革创新,彰显特色,提升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为发展思路,明确了“质量提升,人才强校,国际化,信息化,制度创新”的五大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秉持“学术上水平,管理上水平,促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信息化发展目标,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坚持育人为本,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工作的全面深度融合,让信息化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倍增器、教育变革的转换器和教育融合的助推器,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者。

2.应用创新

理念创新:21世纪人才培养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我校提出“3-4-3”育人理念,要求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的沟通能力(Effective Communication)、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和创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即“4C”能力。同时,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成为学习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生命化的帮助者、知识生活化的引领者、知识生产化的促进者、知识生存化的合作者,人才培养的组织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将是学习伙伴、协作者、服务者,因而要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过程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珍爱生命”(“3生”),又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self-learning)、自助服务(self-service)、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3s”),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本着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理念,我校提出从“四个纬度”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转变,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在此理念指导下,学校从 2013 年起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通过修订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和提出信息化融合的具体要求来做好顶层设计。

模式创新:四维度融合的学习模式。学校建立了教学活动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机制,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用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创新,对成绩显著的探索与创新成果予以表彰。学校探索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根据学习对象、教师和环境等因素融合不同的学习模式和学习风格,让学习实践更富有吸引力和个性化。通过学习空间的软支持体在校内、校外教学和培训中的应用,形成了校园内课堂内与校园外课堂内、校园内课堂外、校园外课堂外四维度融合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学习实践过程中隐性知识与宝贵经验的传递。

方法创新:信息环境下的PBL教学;搭建云端课堂,必修课上线。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依托信息技术对传统实体课堂进行改革,推进研讨式教学,引进网络课堂、混合式课堂,借助信息技术(“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推动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一统天下的格局,教学形态从一元化转向多元并存,传统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在线学习)、混合式课堂(传统面授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开展新生研讨课等课堂形态多元并存。实际运用中,开展信息环境下的PBL教学。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中心主义要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云端一体化”的教育云服务体系)搭建了云课堂,实现必修课上线。目前,华中师大云课堂已有课程数3496门,课堂数13137次,教师人数2292人,学生人数26714人,资源总数量520187个,资源总容量为4.2T;其中,学习行为记录的条数在2014年度约1500万条,2015年度约1900万条。

资源创新:共建共享。学校在推行信息化的本科教学改革中,注重建立与信息化等教学要求相结合的教学工作考核体系。在学校年度的目标考核体系中,将必修课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等纳入学院年度目标任务,坚持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我校作为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之一,与教育部相关机构共同创建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承担职前免费师范生培养、教育硕士进修、职后的在职培训三大任务。该平台于2012年9月上线,三大任务共享课程资源共175门次,学生注册人数超过一万名。同时,我校作为牵头单位,与湖北省教育厅共同创建了“湖北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为湖北省23所联盟成员高校提供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我校还与北京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海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高校共同成立了“两岸四地MOOC平台”,积极开展校际合作,多元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创新:强化过程评价。实施新的教师课堂教学测评指标体系,涵盖教学基本标准、信息化资源教学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生过程评价改革等现代教学要求。设立本科教学创新奖,引导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教学创新。明确学业评价向平时学习过程转变,规定平时成绩考核比例最高可以占到80%,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进一步规范。

教师的教学评价也相应发生变化,出台了适应研究型教学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和鼓励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教学创新评价体系,推出了教学创新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本科“教学创新奖”评选工作。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要求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建立了新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态度、课程资源建设情况、教学研讨与习题测验、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通过网络指导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整体评价,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网上学习指导是评价的重点,体现了对教学过程的重视。

科研创新:互联网+支撑科研创新与学科融合。我校着力创新工作机制来推动学校的教育发展,利用互联网支撑科研创新与学科融合。搭建了人文社科数字化平台,建立了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了应对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浪潮,我校成立教育大科学研究中心,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学科优势,聚焦信息时代教育如何发展的核心问题,落地落实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协同科研,整合配置优势资源,针对信息时代教育支撑技术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创新和实践示范,创新教育体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时代教育新生态。

3.支持激励

环境支持:营造基于三空间整合的先进信息化教学环境。未来教学环境的典型特征为线上线下一体化、三空间无缝整合、全过程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服务。我校提出了三个空间的融合,即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交空间,构建未来学习新空间。通过重塑信息化教学环境,整合多种硬件设施、软件系统、教学资源、学科工具,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提供“一站式”服务,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应用效能。我校新建九万平方米全数字化大楼用于支持未来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初步构建全覆盖泛在数字化校园学习环境,构建思政教育云,网上与实体学生事务大厅,数字迎新系统等。

人力资源建设: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保障团队。强化信息化管理与技术保障团队建设,通过信息化办公室技术与管理人员队伍、信息化分管领导队伍、信息系统管理员队伍、师生自主技术开发队伍、服务外包单位和产品供应商技术队伍合理保障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化教师团队建设,我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类别有信息技术基本素养培训、信息化与教学深度融合培训、信息化教学专项培训和信息化教学海外拓展培训;如,每年暑假举行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年度暑期教师赴美研修计划等。同时,人事处推出了《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持续发展计划”》,将教育信息化培训纳入到《计划》中教师岗位业务能力培训项目。

体制机制保障。我校合并原有机构,成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指定相关标准规范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整合质量检测与评估中心职能,对学校人才培养绩效进行独立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检测,为大数据分析做准备;充分运用教师教育发展中心的教师资源,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及职业发展能力提升。同时,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年度预算中设立信息化专项经费,每年投入3000万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 ;建立分管领导和系统管理员二级责任制;每年设立100万设立信息化应用自主科研专项;建立项目专员制度;引进了优质外包服务团队。

文化建设:营造信息化教学创新的文化氛围。近三年来我校也多次举行文化活动,通过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了浓厚的信息化氛围。包括校领导午餐会、教授午餐会、青年教师沙龙等,这些活动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形成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创新文化,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4.评估引导

信息化系列标准建设(四类22项)。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以及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新要求的背景下,着重于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在现有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包括数字资源建设与课程认定标准 、智慧环境建设与应用系列标准 、应用系统开发标准 、高等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云端教室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系列标准、高校管理信息化标准等在内的一系列标准与规范。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我校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并发布年度分析报告;建设项目管理平台(行政督办系统)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过程监管的可视化,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决策辅助支持分析平台为我校师生以及学校高层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决策依据;建设节能监管平台,提升后勤服务质量,节能监管平台投入使用的第一年水电费净支出同比降低13.3%。

单位绩效考核与个人能力测评。开展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将信息化建设任务纳入各相关单位年度目标任务书并进行考核,提交学校信息化绩效报告;进行教师个人能力测评,按照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管理人员信息化能力标准,开展教职工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三、结语

为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我校抢占教育信息化领域制高点,建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教育部基础教育“未来教室”装备研究中心、国家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学科创新阴智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中学“数字教师”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干部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等;同时,召开了全国信息化教学经验的现场交流会, 800余名代表包括研究生,有来自全国80余所学校参与此次活动。近年来,我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与成果备受各界的关注与肯定。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育信息化阶段性发展已对高校信息化主管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因此建立健全高校CIO体制已刻不容缓;其次,制定和完善高校信息化领导力相关评估标准,建设符合培养未来教师的信息化培训环境,是信息化领导力得以提升的基础和保障;同时,也需要强化领导者责任担当,要求领导者要转变观念,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和敢于担当;此外,还需要培育信息化文化基因,让文化基因根植于学校文化氛围中,使文化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内驱力,从而更好地保障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永续发展。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领导力信息化学校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领导力愿望清单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