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闻理论教材的比较研究

2016-10-13 10:34叶艳芳
理论观察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美比较教材

叶艳芳

[摘 要]本文选取《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新闻理论教材重逻辑思辨,美国新闻理论教材重实证研究,但二者同样重视新闻业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重视内容生产的专业性,关注“应然(ought to be)”,也关注“实然(to be)”。

[关键词]中美;新闻理论;教材;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9 — 0098 — 02

优质新闻理论教材对新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必须对新闻业和新闻工作进行恰当的规律性总结,并对新闻实践具有指导性,对新闻界的不良现象具有批判性,对当下的新闻现象具有解释力。本文选取了中美两国新闻院系中使用率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两本新闻理论教材——《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进行比较,试图剖析中美新闻理论教材编写的差异与共性,对新闻理论教材建设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中美新闻理论教材的差异

新闻理论教材作者对新闻业基本原则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叙述风格决定着教材的整体水平,而这些与作者的从业背景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作者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

《新闻理论十讲》的作者陈力丹1976-1978年在《光明日报》担任过编辑,在出版该教材之前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高校工作,因而该教材理论思辨多于实践经验,更专注于文献研究,史论结合的特点较为鲜明。相比而言,《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第一作者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在《纽约时报》工作过18年(1968-1986年),曾担任该报华盛顿分社社长,在《亚特兰大宪章报》工作过两年,担任过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的负责人,卓越新闻项目的资深顾问、密苏里新闻学院教师,是“热心新闻工作委员会”创始人。该教材的第二作者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在《洛杉矶时报》和《新闻周刊》等媒体有长达30年的新闻工作经验,是卓越新闻项目的创始人。因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更注重行业生存危机和实战经验。

除了作者的从业背景,出版体制的差异、教材编撰传统等多种原因也导致这两部教材呈现出明显差异。

1.对新闻业生存危机的敏感程度不同

笔者通过对上述两部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并经常对新闻从业者进行调查的教材作者对新闻业的生存危机更为敏感。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作者在《导论》中即描述了新闻业的生存危机,譬如广告、电子商务、宣传、网络新闻集成商对新闻业的侵蚀;集团化、公司化、娱乐化、新媒体给新闻行业的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等。而在《新闻理论十讲》中,作者更多地讨论政治制度、新闻体制、路径依赖、模式化、套路化给新闻内容生产带来的种种问题,而对新媒体给传统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新闻媒体的生存危机阐述较少,而这些正是近几年中国新闻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2.中国新闻理论教材重逻辑思辨,美国新闻理论教材重实证研究

恩格斯说:“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尽管陈力丹并不认同在定义上下太多功夫的做法,但在阐释新闻、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等核心理念时,他仍然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注重理论上的完整性,显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给读者呈现更为全面、新颖的观点。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并不重视概念和定义的梳理,更倾向于用量化研究产生的结果来描述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譬如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皮尤人民与新闻媒体调查中心、卓越新闻项目、哈佛尼曼奖金项目等机构的调查数据给该书的许多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他在《致谢》部分表示,编写这本教材前曾经访谈过1200名新闻从业者,300多人通过论坛提供了真知灼见。

逻辑推理、质化研究、量化研究等研究方法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学术传统。但由此可见,中美两国新闻学研究的差异比较明显:在国内,业界和学界很难真正地针对业务进行常规性的圆桌讨论,业界精英往往轻视新闻教育,各自为政并不利于新闻业和新闻教育的发展。而美国新闻学者可能本身也是资深新闻从业者,具有较多的媒体人脉资源,更容易开展业务探讨。

3.新闻体制带来的差异

关注现实问题、正视国情、不人云亦云、不照搬照抄国外理论对我国新闻学界来说五一是一种进步。我国新闻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群众的耳目喉舌,新闻从业者的政治素养必须放在第一位,新闻理论教材在培养新闻从业者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必须注重意识形态导向正确。在《新闻理论十讲》中,陈力丹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刘少奇等共产主义领导人的原话和观点信手拈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深厚功底,使教材显得妙趣横生。

美国新闻媒体追求“服务公众”的价值观,强调媒体独立于报道对象、独立于阶层和经济地位、独立于种族、民族、宗教和性别,新闻从业者更多关注的是自身如何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生产优质内容来密切与受众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故《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较多引用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的观点,很少引用政治人物的观点,甚至对政府持怀疑态度,“在新技术的帮助下,政府更有可能通过破坏媒体的诚信、削弱其影响力的方式达到搞垮媒体的目的”、“随着公民记者的不断增多,政府必定会制造相应的赝品”等表述反映了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对政府的不信任。

4.文化环境带来的差异

由于我国长期将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新闻理论十讲》花了专门的篇幅来解释新闻与宣传、新闻与舆论的差异,这是十分必要的。该书从新闻本体,新闻业如何定位、新闻业的生存环境、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展开,包括新闻——叙述事实;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宣传学;舆论学十讲。通过与西方国家的横向对比、通过现实与历史的纵向对比来观照中国当下的情况,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则更专注于美国新闻业本身,包括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真实:首要且最令人困惑的原则;新闻工作者为谁服务;经过核实的新闻;保持独立;监督权力并为无声者发言;作为公共论坛的新闻;引人入胜且息息相关;全面、均衡;对良心负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11章,该书字里行间带有明显的文化自信,就美国谈美国,几乎没有参照其它国家的经验。

另外,《新闻理论十讲》擅长引用史实和案例,但对于当前新闻案例中涉及的单位和作者大都进行了模糊化处理,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涉及的新闻案例基本上指出了记者和新闻批评家们的姓名和观点。这可能也是不同制度下的文化氛围引起的叙述差异。

二、中美新闻理论教材的共性

1.重新审视新闻业的核心价值理念

在多数新闻理论教材里,真实、准确、客观往往被描述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状态,《新闻理论十讲》和《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并不迷信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公正、平衡等抽象的原则,而是对一些被神话化和误读的基本原则进行阐释,关注可能达到理想状态的路径。

譬如,陈力丹将新闻真实与哲学真实、文学真实、宗教真实、司法真实等多种领域的真实进行对比,解释新闻真实性受到的各种自然制约,以及是哪些原因造成新闻不真实,体现了新闻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比尔.科瓦奇也认同“存在不同层面的真实”,并不避讳客观性理念被“全面、准确、公平和透明”所取代的事实,他认为新闻从业者更需要的不是无法企及的宏大目标,而是通过具体的措施来规范和约束生产方式,通过核实事实和平衡各种社会力量来重建专业新闻的权威性。

这两部教材都能够正视一些原则的不可实现性,这不仅没有减损教材的权威性,反而能够帮助新闻界探索更具操作性的规则。

2.具有社会系统论的视角

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当各种倾向的行动者根据他们的行动和价值取向构造互动时,他们逐渐形成了协定,并确立互动模式,并逐渐制度化,这种制度化模式可称为社会系统。本文选取的两本教材都体现了一个共性:新闻媒体并不孤立地存在,新闻从业者在进行内容生产时,要考虑政治、经济、竞争对手、广告商、受众、社会文化等种种因素,最终的产品是媒体平衡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

《新闻理论十讲》专门用一章来从政治、经济、媒介本身来阐释大众传媒的职能。《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也从“联锁公众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具体地讨论了新闻媒体在大型商业集团中的弱势地位,通过规范和平衡新闻部门与广告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生产更优质的内容与消费者建立起更牢固的关系,赢得受众的关注和支持才是媒体抵御外界冲击的关键。

社会系统论带来的是更广阔的视角、更务实的态度,这有助于读者从更多样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新闻界面临的问题。

3.具有理论的批判力

新闻理论教材的的指导性除了阐述原理和原则,也在于告诉从业者什么是不对的。《新闻理论十讲》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新闻、失实的新闻、模式化的新闻、仪式化的新闻、“传媒假事件”、新闻从业者的习惯性思维、新闻界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科技力量主导传媒带来“异化”等进行了批评;同时对学术界某些自我炒作的现象,对某些学者不符合逻辑的观点也提出的批评,这对新闻业和新闻学研究都是有益的。

同样,《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批评了一些廉价的言论化新闻节目、谈话类节目危害了新闻客观中立的价值;娱乐化新闻使新闻的公共性遭到破坏,指出把受众当成“顾客”容易引起混乱,因为“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建立在价值观、判断能力、勇气、专业性以及对社群的忠诚之上”。

4.具有可讨论性和开放性

传统的新闻理论教材展示给受众往往是一个理论结果,而本文选取两本教材涉及的很多话题都具有可讨论性和开放性。《新闻理论十讲》中对新闻价值、新闻出版自由、新闻法等议题都用专门的篇幅进行讨论,并不给出确定的结论;《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也倾向于用讨论的语气与读者交流,而不是硬性的灌输。正如比尔.科瓦奇在该书第4章《经过核实的新闻》中所言,“谎言和错误源自不懂装懂,或自以为是”。

通过对上述两本教材的对比研究,不难看出,优质新闻理论教材的编写一方面要建立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批评同行,这样才能写出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对新闻现象具有解释力,对学术界具有批判力的优秀教材。

〔参 考 文 献〕

〔1〕丁柏铨.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比尔·科瓦奇.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M〕.刘海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中美比较教材
教材精读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