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 发自北京
2016年9月11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距离1999年拟议建馆和2001年向国际国内招标,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1992年建成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7.5倍,是2015年建成的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的近4倍。按照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文化部联合制定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面积在1万平米以上的属大型博物馆,适用中央各部委直属博物馆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
2002年,瑞士马里奥-博塔建筑事务所从参与邀标的6家国际国内知名设计机构中胜出,成为清华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者。一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教师、校友,连同多位院士,曾联名给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写信,反对国际招标。当年盛行的说法是“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实验场”。
主管校长召集建筑学院老师座谈,很多签了名的老师没到场。“民族情结也好,批判西洋风也好,再怎么说,大家要平等竞争。不能说清华的建筑就一定由清华自己做。到21世纪了,大家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回忆当时情况,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经过专家评委背靠背打分,博塔的方案胜出。
贯穿整座博物馆的明梯,从一楼大厅中央直通二、三、四楼各展区,让人一进博物馆大门就获得拾级而上的庄严感。每一楼层的台阶宽度和走向略有不同,形成一组线条硬朗的折线。相比深色的墙体,从屋顶投射下来的自然光让楼梯区明亮、醒目。
展厅“藏”在暗处。从一楼到四楼,11个展览同时进行。“清华藏珍”是家底展。展出的450余组件藏品涵盖书画、织绣、瓷器、家具、青铜器五个门类,是“清艺博”近万组件馆藏中的精品。这批藏品主要是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旧藏,随着1999年工美并入清华,成为清华艺术博物馆的立馆基础。“青铜厅”展出的62组件器物,全是国家博物馆藏品,其中的7组件是清华文物馆的旧藏,1959年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
书画藏品上自元代,下迄当代,经过20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小组普查鉴定的藏品有三百余件。陶瓷藏品上自新石器时代,这次开馆仅展出清代景德镇窑口的瓷器,取名“晚霞余晖”,代表中国数千年陶瓷艺术长河接近尾声的新高潮。家具藏品精品是四十多件黄花梨、紫檀材质的明式家具,其中七件被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收录。
清华大学东西主干道上,簇新的艺术博物馆与此前建成的清华大剧院、音乐厅呼应,是清华的新地标。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以理工科见长的清华大学,在1980年代重新确立了办成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这座艺术博物馆,体现了清华对人文与艺术真金白银的投入。
开馆第11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
老领导秘书转来微信关注
南方周末:开馆第一周,《对话达·芬奇》被观众挑了很多错,博物馆是如何处理的?
杜鹏飞:承认不足,努力提升。16日晚上,我们看到微信公号“筑匠之旅”的纠错帖,当时阅读量只有数千,立刻请同事仔细校对展览说明,第二天上午安排制作新的文字内容,当日闭馆后即着手进行整改。17日,我大概接到三百多个校友、领导、老领导的微信,表达关注。我们当天回了一个帖:《开馆第一周,致谢每一位参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观众》。回帖的时候,质疑帖阅读量已经到了4万了,18日早晨,到了10万+。我特意给作者留言表达感谢,邀请她成为我们的荣誉会员,持续监督和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水平,并留了我的手机号。
南方周末:《对话达·芬奇》已经策划了两年,不是一个仓促的项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杜鹏飞:这个展览动念早在2009年。在此之前,这批手稿是严格限制出境的,那年,贝卢斯科尼访问以色列时带去7页手稿,限制出境的政策有所松动。2012年和2014年,大约20份手稿在日本和新加坡分别展出过。清华这次是《大西洋手稿》第三次海外展。我们这次要展出60件手稿,但是要分两批,一批30件,因为对方有严格规定,每件手稿公开展出三个月后要长期休眠。有些观众抱怨我们博物馆空调“高冷”,这也是借展合同中明确约定的:必须保证展厅温度在15到20度之间。
2014年,对方寄来手稿图册、说明,我们开始着手遴选。此时博物馆土建还没完工,展览涉及的手续也相当繁琐。2015年,60件手稿选定了,策展人开始思考如何呈现。最初曾想做个同时期东西方科学与艺术巨匠的对话,然而我们很难从明代选出一位兼具科学与艺术才能的中国人物。
如果看过我们的书画厅,你可能会感觉到,中国古代书画和达·芬奇手稿放在一起,有明显违和感。文艺复兴是欧洲经历了中世纪近千年黑暗后,人性和科学艺术大爆发的时代,而明代是中华文明与文化慢慢走向衰落的时代。这个时期的文人书画、家具,反映的都是一种小情趣,在科技上也少有值得称颂的成果。经过反复论证,最后决定将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与达·芬奇展并置,体现艺术与科学、现代与古典的对话。
开馆日期定了,但博物馆土建进度有不确定性,意大利指定了一家美国的风险评估公司——它要先看到这家公司做的风险评估报告,这是手稿出境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国内博物馆首次开展第三方国际风险评估。另外,对方要拿到30%的预付款。此外,还要得到意大利文化部等批准。两边都有漫长的手续。程序走完,展品运到北京已经是9月6日,我们只有一天时间来布展。
当然,我说的这些和展览说明文字出错没有关系。只是在开馆的筹备中,百密一疏,有些遗憾。有错就改,这没什么好说的。
你不知道的大学博物馆
南方周末:与“中国速度”相比,清华博物馆的建成用了很长的时间,有过什么周折?
杜鹏飞:学校想建博物馆,往远里说,是1920年代开始的梦想,往近处说也是近二十年的心愿。
1926年,清华大学国学院与历史系创办了考古学陈列室,用于存放考古文物;1948年,学校成立了文物陈列室并筹建艺术系;1950年,成立了清华大学文物馆。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社会学、政治学系的老师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调走一批大家,像潘光旦、费孝通、吴泽霖……这些学科购买的教学科研用文物——特别是与西南少数民族有关的八千余件文物,一并带走。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天安门旁边的历史博物馆筹办中国通史陈列,在全国征调文物。历博从清华挑了57组件文物,其中包括10件青铜器和6盒甲骨,此外还有石刻、玉器、木雕、染织品,不乏国家一级文物。
有历史渊源,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提到了博物馆。
1999年,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合并。美院教学科研需要有文物的陈列空间,教师、学生的作品也需要有展览空间。
南方周末:教育部对大学建博物馆有什么规定?
杜鹏飞:教育部没有任何专门条款和任何一个部门涉及大学博物馆,当然也就没有任何限制。跟大学里面建一个图书馆、建一座实验室,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只是做一个校内二级单位,学校就可以决定。但要做向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要服从属地和行业管理,所以我们是在北京市文物局做的备案。现在国内完成备案的大学博物馆可能有一百五十多座,还有很多没有备案。
南方周末:有那么多?
杜鹏飞:大学有博物馆不是新事物。关键是,大学的博物馆应该是关起门,还是向社会敞开?以往大学博物馆不为人知,因为很多是学校内部、学科内部的事情。
很多大学博物馆是有传统的,是建校初或1949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南京大学的博物馆,是张之洞的幕僚、晚清邮传部顾问、加拿大人福开森创办的。他是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校董。1934年,福开森把很多个人收藏,其中有好多名贵文物,捐赠给金陵大学,现在就保存在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只占了一个楼层,做内部教学、参观用,不对外开放。
川大的博物馆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是1919年建的,而且在高校博物馆中最早向社会开放,里面有好东西,特色藏品是西南的画像砖、画像石。但是它的陈列方式,基本还是1980年代的陈列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有两大特色,一个是家书的收藏和研究——这个起步较晚,但是很成规模,现在大概有5万多件家书;再是考古系收藏,他们主要做北方地区的考古。人大博物馆有专门的楼,但是公众一般也不会太注意,因为它每周只开放三个下午。
现在的吉林大学、原来的长春地质学院,有中国最好的地质博物馆,但很多人都不知道。
孩子玩坏了好几套榫卯
南方周末:您曾对外宣称:清华艺术博物馆不拼藏品,这话怎么讲?
杜鹏飞:在中国高校博物馆里,我们的藏品可以讲还是很有实力的。但我讲不拼藏品,主要是跟国际一流大学的博物馆比。我去过像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宾大,东京和京都几所大学博物馆,它们都历史久远,有国际一流学科的支撑。像宾大对人类学的研究历史很悠久,哈佛也是如此,他们是从19世纪就向世界各地派探险队,进行考古挖掘。
世界各大博物馆,包括大学博物馆的藏品格局是历史形成的,作为新馆,我们无法撼动。但可以想办法把藏品利用好,把博物馆的空间利用好,开展多种交流,为观众奉献有学术含量的优秀展览。
南方周末:具体怎么做?
杜鹏飞:以明式家具展为例,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家具展厅是目前为止国内最好的家具展厅之一。这批展品都是经典的明式海(南)黄(花梨)家具,成系列,年份好,材质好,做工好。我们每款家具的展签都很具体:材质、工艺、用途、匠心所在……为什么?国内很多博物馆说明牌过于简单,比如家具尺寸,虽是必要信息,但也是看了展品一目了然的信息。你写了,他读了,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
我们在家具厅设置了榫卯动手区。你问孩子最喜欢哪个厅,好多孩子说,最喜欢那个可以玩榫卯玩具的。开馆以来已经被玩坏了几组,周一闭馆时又换上新的。原来经验不足,用的是比较珍贵的红酸枝木料,以后可以用普通的木材多备一些,因为总归是要玩坏的。
《尺素清华——清华学人手札展》,它所有的说明文字加起来超过14万字。草书、甲骨文、古体诗歌、对联全部释读出来,每一封手札的内容、时代背景、涉及事件、人物都有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