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寅伯
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和心理、生理特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难免出错。对待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能冷处理,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否则会挫伤学生求知热情和学习信心,使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害怕困难的不良学习习惯。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进行睿智处理,发挥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错误成为课堂中再生的教学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化“错”为“宝”,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错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错误。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数学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要急着否定,然后全盘托出,那样学生会处在一知半解中。正确做法是把错误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找到有效方法,得出正确结论。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做一个长5分米,宽4分米,宽3.5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题目出示后,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便列出了式子,解答出来了,教师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大多是这样计算的:
(1)(5×4+5×3.5+4×3.5)×2
=(20+17.5+14)×2
=51.5×2
=103(平方分米)
(2)5×4×2+5×3.5×2+4×3.5×2
=40+35+28
=75+28
=103(平方分米)
老师将这两种算法放到了展台上进行展示,学生通过观察,认为这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且结果相同。针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个错误,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鱼缸的形状,再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将探究权力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很快便发现了错误,原来长方体的鱼缸只有5个面,不是6个面,所以要减去上面这个面的面积,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上述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错”、纠“错”,在“错”中获取新的认识,得到提升,从而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深刻印象,留下强烈的知识印记。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新知结构的建立不能一味传授与告知,而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掌握的知识才是富有生命力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而在此过程中,借助“错误”资源,不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可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也是不断生成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机智处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精心捕捉,合理利用,使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分析错误,摆脱题目中条件的束缚,发散学生的思维,使“错误”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时:停车场有面包车6辆,轿车8辆,每辆面包车可坐7人,每辆轿车可坐4人,面包车和轿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按常理来说,这道题的难度不太大。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很快就列出了正解的算式:6×7+8×4=74(人),但有个学生却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8)×7=98(人),这种算法显然不对。但教师没有立即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第一种算法,算理清晰,大家都表示认可;但对第二种算法,学生都表示反对。于是教师让出错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算式:(6+8)×7=98(人)是把这些汽车看成面包车,教师引导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继续说下去,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错误,纠正了刚才的算式:(6+8)×7-(7-4)×8=74(人)。这个学生刚说完,老师就带头为他鼓起掌。
“错误”和“正确”是相对的,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抱着标准答案衡量学生的对与错,而是注重多元化评价学生,及时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亮点,让学生的思维在“错误”资源中闪耀出光彩,凸显学生的创新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活化数学课堂。
三、利用错误——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反思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是学生应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再认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提高反思能力。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在大屏上出示3个三角形的图,不过每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分别是什么三角形。第1幅图只露出一个钝角;第2幅图只露出一个直角;第3幅图只露出一个锐角。如果能准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电脑里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前面两幅图学生很轻松猜出了答案,电脑里响起了美妙的音乐,第3幅图,学生因为受前面两幅图的影响,都异口同声地说是锐角三角形。但是说出答案后,电脑里并没有响起期待的音乐。大家便议论起来:“为什么音乐没响呢?难道猜得不对吗?”教师故意面露难色,说:“电脑里的程序好像不满意同学的答案。怎么回事呢?”学生陷入了沉思中,过了一会儿,终于有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电脑里的音乐为什么不响了,因为只露出一个锐角,并不能准确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有可能,学生恍然大悟。
上述案例,教师借助引导,以“错”引“思”,以“错”促“思”,深化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深入新知学习的内在,引导他们积极感悟、深刻体会,增强学生反思能力,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活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引导、巧妙点拨,将课堂上的错误资源真正转化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应不断挖掘课堂资源,加以巧妙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真正让孩子在启蒙阶段就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