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脉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文/王天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而这“切”多指切脉。说起脉,顿时觉得很“玄乎”,其实不然。本期我们重点介绍如何切脉,何为正常的脉象及正常脉象会受哪些因素影响。
脉诊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又称诊脉、切脉、把脉等,是指医生用手指对病人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通过感知脉搏跳动在指下的不同特征(脉象),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疾病的一种诊察方法。
王天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系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等。
为何通过脉诊就可以诊察身体的情况和疾病呢?从现代医学来讲,脉搏是动脉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有节律搏动。脉搏与心脏的收缩力、心率、心律、血容量、血管弹性等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心血管的机能。从中医理论来说,脉象的形成与心脏的搏动、气血的盈亏以及整体脏腑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的阳气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行不息、周流全身的动力。而脉搏的搏动,与脉管内运行的气血也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气血是脉搏搏动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能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全身,还必须有其他脏腑的协调与配合。如肺脏通过“肺朝百脉”参与宗气的生成而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脾主统血,保障血液在脉管内循行而不溢于脉外;肝藏血,主疏泄,既能调节循环血量,又可促使气血运行畅通无阻;肾藏精,为元阴、元阳的根本,同时肾精可以化生为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所谓“精血同源”。因此,通过切脉可了解人体脏腑、气血功能的盛衰,这也就为诊察身体健康状况和判断疾病提供了可能。
中医脉诊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一种诊脉方法,是指从身体的上(头)、中(手)、下(足)三个部位各选三个动脉(称作天、地、人)进行诊察,合起来共要诊察九处脉搏跳动的情况,因此称为“三部九候法”。因诊察的部位较多,也叫做“遍诊法”。其用意是何处脉象有变化,便可提示相应部位、经络及脏腑的病变。
另一本经典著作《难经》则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寸口,是指手腕后高骨(在解剖学中称为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的部位,是目前最常用的诊脉部位。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肤、体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肺
1. 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 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 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 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具有“朝百脉”的功能,也就是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的运行都始于肺而止于肺。而寸口这个部位为手太阴肺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太渊穴”所在之处,十二经脉之气汇聚于此,为“脉之大会”,因此,寸口的脉气能够反映五脏六腑的气血状况。同时,此处皮薄脉显,诊法简便, 便于切按,是诊脉的一个理想部位。所以,从西晋王叔和所著的第一本中医脉诊专著《脉经》开始,就倡导《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左三部的寸、关、尺分别对应心、肝、肾;而右三部则分别对应肺、脾、肾(也有说是肺、脾、命门)。
切脉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再者,刚运动完、饭后或情绪不稳定时,不要诊脉,否则得到的脉象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身体的真实情况。
把脉示意图
脉象指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就是医生指下感知到的患者脉搏跳动的形象,如脉跳得快与慢,强与弱,节律是否整齐,脉位的深浅,脉的长短、宽窄,是否流利,硬度如何等。这些特征的组合,就形成了医生看病时所记录的各种脉象。
中医强调“知常达变”,只有知道正常的脉象,我们方可判断哪些脉象是异常的。那什么是正常的脉象?
正常脉象,是指健康人的脉象,具体表现为:两手寸、关、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等不同而有相应的正常变化。这样的脉象可概括为有胃气、有神、有根。
古时由于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医生诊脉前需先使自己安静下来,保持呼吸均匀,集中注意力摸脉,根据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跳至数,这种情况称为“调息切脉”。一般一呼一吸称为“一息”,通常一息是4至~5至,即一呼一吸之中,脉搏应跳动4次~5次,大约是每分钟60次~90次。如今,我们可看着表计算病人的脉搏跳动次数。此外,摸脉时一般每只手不少于1分钟,如果时间过短,容易错过一些有间歇的脉象。
正常脉象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可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变化,大家在切脉时要注意。如季节气候的变化,男女性别的不同,年龄与体格的差异,以及情绪、运动、饮食等,都可能使脉象发生变化。举例来说,一般女性的脉象较男性脉象略弱;妊娠期常见滑而数的脉象;年龄越小脉搏越快,3岁以内的婴幼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5岁~6岁的小儿,一息6至为平脉,青年体壮,脉象多大而有力,老年人脉象多偏弦、硬等;瘦人皮下脂肪层薄,脉常浮,胖人皮下脂肪层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脑力劳动者,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等。
再者,如果在寸口部位摸不到脉或者脉很弱,这时您不要着急,也许它会长在从尺部斜向手背的位置,称为“斜飞脉”,或者长在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这些都是桡动脉走向发生变异的缘故,仍属于正常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