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323900)
陈定光
“十三五”青田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323900)
陈定光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青田县深入实施“深化接轨温州,打造世界青田,建设幸福侨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加快“三农”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为全面谋划“十三五”时期青田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必须认真总结“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经验,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路。
1.“十二五”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围绕“抓增收惠民生、抓统筹促协调”的工作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2013年,青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 352元,2014年、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达到11 600元、13 000元,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增加6 278元。
(2)农业产业效益稳步提高围绕“东梅西桔高山茶、山地蔬菜田养鱼”的产业布局,着力培育和发展杨梅、田鱼、油茶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杨梅、田鱼、油茶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2%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比2010年增加81.82%,其中超5 000万元的1家。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5家,社(会)员0.5万人,带动农户1.07万户。高效生态农业成效显著,全县有9家农业企业累计获得有机食(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认证16个。
(3)新兴产业培育亮点纷呈着力培育有区域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的同时,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美丽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到2014年,全县共有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7个,经营户(点)27家,从业人员733人,接待游客达49.2万人次,营业总收入达4 007万元。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助农增收的有效渠道,以主体培育、平台建设、要素支撑、环境优化为抓手,立足县情,深挖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4)美丽乡村建设卓有成效以农村环境全面整治为基础,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四边三化”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心村培育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洁净、美丽、幸福”的侨乡特色美丽乡村夯实基础。深化“三沿”整治,扎实推进四边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深入实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工程。按照梯度培育、有序推进的原则,分批次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的中心村,逐步实现了中心村“布局合理化、产业规模化、人口集聚化、设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
(5)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实效2011年以来,青田县坚持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为主战场,以低收入农户为主对象,编制并实施了《青田县农民异地搬迁规划(2013—2017年)》,采取结对帮扶、“山海协作”、下山脱贫、产业扶持、就业转移等措施,全面加速低收入农户增收进程。到2015年底,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 300元,实现农民异地转移3 993户14 698人。
(6)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加快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权证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建立完善产权评估、产权流转、担保抵押、产权信托、收储融资、纠纷调处、风险防范、社会保障等现代农村产权服务体系,最终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和城乡一体化产权流通市场。
2.主要问题
一是全面缩小城乡差距面临巨大压力。作为欠发达地区,青田县工业化程度较低,城镇化推进质量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统筹机制不够健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足,加上山区农村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落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成本较高,城乡差距比发达地区显得更为突出。
二是农民增收面临结构性难题。青田县地处山区,耕地资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低收入农户量大面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省的差距相当大。加上产业发展较发达地区滞后,农村新兴产业不多,农村生产要素外流严重,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渠道不宽,“十三五”期间单纯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致富,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的目标,仍有较大的难度。
三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任务十分艰巨。该县农业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上,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对接不够充分,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出现,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十分脆弱。加上农业经营主体弱小,经营者总体素质不高,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大,产业资本投入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社会管理不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障碍依然存在,农村社会管理面临体制机制等多重制约,滞后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农村管理政出多门、多头交叉的现象比较突出,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形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合力还需较多工作。
3.对策措施
(1)健全和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应结合机构改革,更加重视和加强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适当增加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强化工作力量,保障必要的经费。各涉农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思路和新途径,选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各项工作的不断深入。
(2)健全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县财政要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三农”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合各项财政支农资金,实行政府统一整合分配、财政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集中使用的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切实加强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探索组建农村发展投资公司,搭建美丽乡村建设投融资平台,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强的活力。积极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侨资、工商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3)健全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各部门都应切实承担起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责任,用更大的力度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农业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农村是否进步作为考核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和领导政绩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办法,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县委、县政府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责任,强化督查和考评,进一步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本栏编辑:张竹叶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