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樊金萍,王丽波,张 璐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农业区划·
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乡村绿地规划研究*
李健,樊金萍※,王丽波,张璐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进,乡村绿地的功能特性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乡村绿地规划对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新风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乡村绿地“农业、生态、景观、游憩、文化等”方面功能的认识,充分肯定了绿地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根据绿地景观、层次、文化原则对绿地规划中的宏观布局模式、中观布局模式及微观布局模式类型进行了深入考究; 同时针对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庭院绿地等绿地构成要素的功能特征及景观特征,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法。文章还根据乡村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基层宣传; 丰富理论研究,创新规划设计方法; 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突出景观文化特性; 完善乡村建设机制,健全绿地规划监管系统等对策措施,以期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借鉴。
美丽乡村乡村绿地乡村绿地分类布局模式规划设计策略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浙江省安吉县在2008年出台的“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首次尝试,打造出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样板的“安吉模式”,被国内众多学者赞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1-2]。在深入贯彻十八大关于环境建设的精神后,中央再次扩大了美丽乡村工程的试点范围,目前已设立七大省市作为对象开展试点工程[3]。
1.1美丽乡村绿地功能的再认识
1.1.1生产功能
乡村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田地、林地和水域,而这些内容正是乡村绿地的构成部分。乡村绿地也是城市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外延区域。由于绿地处于城市郊区,距离乡村较近,有利于成为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吸纳就业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乡村绿地还能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1.1.2生态功能
绿地可促进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被形象地称为“绿肺”。我国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式都属于高排放低循环重污染类型,而绿地则有净化空气、土壤、水体的功能。在小气候变化中,绿地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有数据显示,绿地区域的湿度和空气质量要远远高于非绿地区域[5]。绿地还能够起到隔离噪音的作用,对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均有较大的作用。
1.1.3景观功能
绿地包含的范围很大,既有大公园,大草地,又有小树木,甚至一朵花,具有明显景观功能。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工作闲暇之余能体验到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而绿地的景观功能为人们提供了原生态生活体验,也正是因为乡村绿地景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强化,乡村旅游事业才得以不断发展。
1.1.4游憩功能
乡村绿地作为群众活动的公共场所,承担着重要的游憩功能。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层次需求的提高,业余之外的娱乐活动在乡村居民意识中的地位与日俱增,绿地系统的完善为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提供了活动场所。一方面绿地系统的配套设施如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器材等为居民放松身心、精神愉悦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绿地系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享受健康生活、陶冶情操提供了重要保障。
1.1.5文化功能
在乡村绿地发展过程中,每一处绿色地域的发展都与当地的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联系。乡村绿地能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相应的载体和支持,能够为农民进行文化宣传提供场所,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提升百姓的文化水平。与此同时,绿地专题特色文化活动也能够对当地居民或游览者起到一定的科普作用。
1.2绿地规划的重要性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4]。绿地是乡村居民经常接触到的景观空间,承载着乡村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众多功能。大面积的绿地担负着改造乡村布局、改善乡村环境、调节乡村气候的功能。而经过规划的绿地景观则可以展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的标志。美丽乡村绿地景观既能体现人类的艺术特色也能表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具有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和谐美感。因此,绿地规划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2.1美丽乡村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图1 绿地层次分明俯瞰
美丽乡村绿地具有生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因此绿地规划要以满足当地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前提,符合乡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结合现状用地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布局,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目标。
2.1.1景观环保原则
绿地布局设计可操作性,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节能、环境友好”为目标的绿地景观营造,成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然选择[6]。在绿地使用人群方面,以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主,以人为本地设计绿地景观,以自然、生态为基调,减少人工硬质景观,体现农村自然风貌,充分利用河道水系、自然植被,发挥植物的功能性,贯彻生态、环保节能原则。
2.1.2景观层次的原则
绿地规划需根据农村绿地见缝插针的优势,满足可持续发展基础,适应乡村居民生活。因此绿地规划必须根据景观层次的原则,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化和庭院绿地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结构,通过分布在规划范围内的点状组团绿地满足居民就近健身及观赏的要求; 利用道路及河道的线状绿地将点状绿地串联成绿廊,同时根据实际道路宽度,提出不同的线状绿地宽度,以符合实际情况; 以服务半径500m的要求为依据布局中心绿地,满足绿地覆盖面的要求。
2.1.3景观文化的原则
图2 明月湾文化古村部分绿地景观
景观文化是绿地规划的核心精神,代表着特定的地域特征及时代特征,是对绿地景观的内在阐释,因此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景观文化原则作为指导绿地规划的重要思想。以苏南地区具有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明月湾村绿地为例,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的明月湾村绿地,三面环山,湖水依山环绕,风景优美,同时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喜欢的地方,如今明月湾古村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区,村中主要景点有土地庙(清风亭)、千年古樟、明月桥、黄氏宗祠(村史馆)、瞻瑞堂、裕耕堂、明月禅院(明月寺)等,景观文化的融入促进了明月湾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绿地景观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观赏性上,更体现在文化上,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通过与景观的相互融合体现出了新时代的文化魅力。
图3 宏观乡村绿地布局模式
图4 中观乡村绿地布局模式
图5 微观乡村绿地布局模式
2.2美丽乡村绿地系统布局模式
根据绿地的功能分区、规划原则、服务特色、应用手法等可将美丽乡村绿地系统分为宏观布局模式、中观布局模式和微观布局模式。
绿地系统功能
2.2.1宏观布局模式
宏观布局模式就是从乡村绿地系统的整体高度着手,综合考虑绿地系统的功能分区、规划原则、服务特色、应用手法等多种因素,从宏观的角度对乡村绿地进行规划,以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宏观布局模式在实践中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强,多维融合的特征,各绿地分区之间既有明确的功能担当,也会在相互交融之中保持关联。由于宏观布局模式的着眼点高,规划思想统一,因此在乡村绿地应用过程中能够提高整个绿地景观与功能适用的协调性,有利于将丰富的景观表达形式规制到统一的设计指导下,对突出乡村景观的特定主体有重要作用。
2.2.2中观布局模式
中观乡村绿地系统布局是指乡村大环境范围内各类公共绿地的布局模式,可促进区域的全面布局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中观布局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整体中观规划可以丰富多个层次的村庄内公共绿地; 以绿色网络构建为基础,将局部的道路和山脉河流等布局统一。在实际乡村绿地系统规划中,自然和公共游憩区域不同,对待自然绿地是采取保护原则,对公共游憩区域采取人工建设方式,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乡村绿地系统的中观布局是最优构建,主要通过对乡村范围内的集镇或村庄等空间,进行整体设计规划,进而形成主核唯一、层次丰富、绿色生态的中观布局模式。
2.2.3微观布局模式
微观乡村绿地系统布局是指居住区范围内或村庄内各类公共游憩绿地布局模式。微观乡村绿地系统的主要特点为:对集镇区及村庄范围内公共绿地进行细部微观布局,通过局部的点,不断延伸拓展,形成景观多而且分散广的微观绿色布局模式。在微观布局模式中,具有中心原则,因此,微观布局在功能上可以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周边道路绿化和河流绿化,将现有的公共绿地进行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整体的完整性。
2.3乡村绿地构成要素及设计方法
乡村绿地是一个综合性场所,包含了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河道绿地、宅前屋后绿地、庭院绿地等多种构成要素。几种绿地类型之间通过有机搭配与功能互补实现了对景观的塑造,对空间的满足,对历史文化的蕴含。由于不同绿地元素所承担的功能和特征不同,面积大小不同,绿地设计方法也各不相同。
2.3.1公共绿地
生态休闲型公共绿地:面积较大,原本可是苗圃及鱼塘,结合农业生产,可建设成依托农业的农家乐主题绿地。游人可以在绿地中休憩、垂钓、野餐、体验田园生活。
观赏型公共绿地:面积3000m2左右的中心绿地或1000~2000m2较大的组团绿地,可依托已有的绿地进行改造,以广场活动结合绿化休闲建设,满足居民观赏游览、聚会健身要求。
游憩型公共绿地:面积小于1000m2的组团绿地,以健身绿地为主要建设方向,放置较多的健身器材,满足居民就近健身的要求。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通过重新规划整合公共绿地,形成“两心三轴四区六组团”的用地布局结构[9],合理设计利用公共绿地,并从产业发展、用地建设、区块增长、有机整合等角度进行花园村域统筹规划布局,从而集约用地,提升形象,在多个产业共同驱动下、合力快速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
2.3.2道路绿地
新建及改建道路边的绿地,可用行道树和木质箱型花坛的绿地形式为主,景观绿化要植物多样、层次分明,积极使用具有观赏性草本植物,使每个村的主路形成各自的风格。
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综合村庄现状,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通过新的路网将散落在村庄各处的组团连通,并结合当地的地貌建筑,进行合理的道路绿地规划改造[10],最终形成美丽而独特的山村景观。
2.3.3河道绿地
河道绿地应保护当地自然生长的一些野草、芦苇等植物,使河岸呈现出自然风貌,体现生物多样性,适当种植合适的水生植物,起到护土固坡、净化水体等作用。
坡县新农村建设8 个试点村屯,在下盖屯和那腊屯的设计过程中,皆从大的区域尺度出发,致力于维系村落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11]。保护本土植物,开发利用护坡、保持水土植物,恢复被破坏的乡土植被,设计借鉴当地自然植被群落结构,选用乡土树种,重建被破坏的乡土生境和植被群落,增加植物景观异质性和连接度,构筑多样、高效、连续的绿色基质,在为当地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休闲绿地空间。
2.3.4宅前屋后绿地
居民住宅间距及与道路之间的距离较窄,可作为宅前屋后的绿地规模也较小,考虑到住宅采光要求,绿地以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和花地被为主,做到黄土不裸露,减少扬尘,并与住宅围墙结合进行垂直绿化。
肥城市湖屯镇曹庄新村改造工程对有限的宅前屋后绿地进行了立体化植物造景设计,绿地外围以瓜子黄杨、紫叶小檗围合空间,内部大量运用了樱花、紫薇、贴梗海棠、榆叶梅等本土适应性较强的花灌木,同时搭配种植生命力较强的马尼拉草皮,不仅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也为底层住户创设了一定的空间私密性,同时保证了居民的采光需求。
2.3.5庭院绿地
目前乡村居民庭院景观的营造模式主要有城市休闲庭院景观模式、乡村观赏庭院景观模式、清新园艺庭院景观模式、农家乐体验庭院景观模式四种类型,不同模式下的景观风格、适用范围、特征既统一于庭院绿地规划的整体原则,同时也存在景观效果和功能服务的区别。在设计实践中庭院绿化应结合住宅主人的个人审美情趣,并在个性中求共性。建议结合垂直绿化,同时呼应宅前屋后绿化,以满足居民生活要求为原则,做到美观和谐。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绿地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但是,现今乡村绿地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与美丽乡村的期望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急需解决。因此,需要通过梳理规划设计的相关理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3.1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不足,宣传不到位
目前,涉及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及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全面。由于法规政策的缺失,和宣传不到位,导致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并不重视,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也不够积极主动。同时,由于目前乡村主要劳动力外流,剩余人员以老人与小孩居多,而绿地所占用的土地多为公用场所,因此,当地村民对绿地规划及发展不够关心和重视,影响了绿地宣传效果。
3.2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不科学
由于全国都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部分地区直接照搬其他地方建设方案,不考虑整体和自身优势。因此,在绿地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中,考虑不全面、不完整、不科学。同时,建设中整体与部分的失调,也使设计的初衷改变,无法体现更好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3.3乡村绿地景观雷同,地域文化不突出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利用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通过独特的元素突出本土特色。然而在目前的乡村绿地景观建设规划情况,套用模仿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典型的现象非常严重,同时缺少自身地域特色景观与当地文化的相互融合,地域文化不突出。
3.4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建设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吸引新的投资。但是,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的缺失使绿地建设的维护和发展受到破坏,甚至一些绿地被随意侵占。同时,绿地管理的不到位也使植株枯死、病虫害严重等现象随处可见。因此,绿地建设不仅需要严谨科学的设计方案,也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
4.1健全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目前,涉及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及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够全面。在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并完善和加强管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乡村绿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乡村领导干部及村民的绿化意识,激发村民建设乡村绿地的热情。作为乡村绿地景观建设的受益主体,乡村居民应对乡村绿地规划设计有更高的认识。乡村绿化作为一种公众行为,不仅要求得到政府的重视,也要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同,才有实施的价值和可能[13]。
4.2丰富理论研究,科学规划设计
美丽乡村绿地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丰富理论研究,形成大量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是乡村绿地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大量理论的支持下,乡村绿地景观应按照不同的特点、格局、类型,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应具有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14]; 同时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局部,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出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特质,使绿地具有更高的价值与意义。
4.3融入文化元素,突出本土特色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乡村的魅力与品质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经过自然和人文的历史积淀,许多乡村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本土特色。绿地设计应保留、延续、体现其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现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以丰富乡村绿地景观的内容,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风貌[15]。因此,乡村绿地景观应避免千篇一律,绝不能照搬城市绿地的设计手法和建设模式,应充分结合当地文化内涵及特色景观,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绿地景观。
4.4完善管护机制,结合经济发展
完善乡村绿地管理和养护机制,做好日常管护工作,是绿地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乡村绿地工作的监察管理,坚决禁止侵占绿地、破坏绿地、乱砍滥伐现象的发生; 提高养护工作的水准,积极保护当地的古树名木,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还要积极培养和招揽专业人才,提高专业养护能力。乡村绿地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凭借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资金,加快绿地的建设步伐; 另一方面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开发旅游产业,使乡村绿地能够更好地为乡村经济发展服务。
[1]骆敏, 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3): 11~12
[2]翁鸣.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创新的典范——“湖州·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湖州模式)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 2011,(2): 93~96
[3]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4, 54(1): 1~6
[4]汪彩琼. 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浙江农业科学, 2012,(8): 1204~1207
[5]石婷婷. 现代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67~72
[6]于崧, 张翼飞,张少良,等.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滨水绿地开发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3, 44(11): 147~154
[7]方明, 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 2006, 34
[8]靳淑平. 新农村建设对北京郊区农民技术采用影响分析——以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 34(1): 65~70
[9]李英豪, 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规划师, 2011,(5): 37~40
[10]邵剑杰, 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住宅科技, 2014, 34(1): 39~43
[11]欧阳勇锋, 黄汉莉,和太平.相地为先的乡村景观设计——以百色市那坡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屯环境设计为例.中国园林, 2008, 24(8): 28~32
[12]倪云.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杭州地区乡村庭院景观设计研究.杭州:浙江农林大学, 2013
[13]梁洁, 王炜,张培.我国乡村绿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9): 4016~4017, 4047
[14]耿晓蕊. 观光农业开发区的景观设计初探——以河北北戴河集发观光园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6): 164~168
[15]李志强, 秦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园林绿地建设初探.广东园林, 2007, 29(2): 71~73
STUDY ON RURAL GREEN SPACE PLANNI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Li Jian,Fan Jinping※,Wang Libo,Zhang Lu
(College of Horticulture,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With the large-scale promo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 side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green space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functions of the village green spa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ch as ecological, landscape,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ultural heritage and other unique advantages,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landscape. And then it explored the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layout mode according to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level and cul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appropriate design methods for the public, road, river, before and behind the house,and courtyard green spaces, and some problems such as not perfect public welfare publicity, unreasonabl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ignoring the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imperfec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mechanism, and the restricted pa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Finally, it put some suggestions including that it should improve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 grassroots advocacy, enrich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innovate design methods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highlight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landscape, improve the mechanism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nhance supervision system of green space planning. Thi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China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beautiful country;rural green landscape; rural green space classification; layout mode; planning and design; strategy suggestion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620
2015-10-14
李健(1989—),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通讯作者:樊金萍(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及园林设计。Email: 287614755@qq.com
2015年黑龙江省政府课题“乌伊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估”(860056)
F323.4; F592.7
A
1005-9121[2016]06-012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