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藏生态旅游区划*

2016-10-13 08:57杨文凤宋连久刘天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年6期
关键词:旅游区区划生态旅游

杨文凤,段 晶,宋连久,刘天平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林芝 860000)



·农业区划·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藏生态旅游区划*

杨文凤,段晶※,宋连久,刘天平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林芝860000)

西藏作为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高原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使得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和生态旅游开展的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为了更客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根据西藏生态功能区划和主体功能区划的方案,兼顾行政区划与生态系统协调性原则、遵循资源同质性原则、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和注重生态文化性原则,对西藏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分类,采用四级区划分类单位系统,将西藏生态旅游目的地划分为3个生态旅游大区,即藏东南生态旅游大区、藏西北生态旅游大区、藏中南生态旅游大区; 7个生态旅游区,即怒江源高原亚寒带半湿润高寒草甸生态旅游区、拉萨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区、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阿里高原温带干旱荒漠生态区、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旅游区、藏东高山深谷温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暗针叶林生态旅游区、藏南山原宽谷温带半干旱灌丛草甸生态旅游区21个生态旅游地,若干生态旅游景区,并对各个生态旅游区进行了概述,为提升西藏生态旅游旅游发展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旅游与文化、生态融合发展,实现西藏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和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体功能区生态旅游区划生态旅游目的地方案西藏

0 引言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和时尚产业,应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发展的产业[1]。21世纪人类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载体和灵魂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良好的体验形式(李明德, 2008)是当今世界旅游产品体系中最受游客欢迎的重要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就是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旅游体验的全过程中贯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强游客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旅游行业传播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我国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在当前“大生态”的理念下,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模式成为大发展必然趋势。我国开发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2010年,仅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已达3.96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8.8%, 50%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从发展生态旅游中获得收益。四川省截止2013年9月底,生态旅游已累计实现直接收入326.7亿元,接待游客1.2亿人次,带动社会收入871.1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

不同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环境和开展生态旅游的空间环境在分布上有区域的差异。根据这种分异的规律性,通过生态旅游区划,从宏观层面调查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以区分不同区域的生态旅游特色,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生态旅游的区域发展和本土化进程明确方向[3],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目标。

生态旅游区划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划尺度、区划方法和区划类型。从全球尺度进行生态旅游区划的学者钟林生,采用从上至下的划分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共划分了29个生态旅游大区, 71个生态旅游区,划分为4个等级:生态旅游洲(一级)、生态旅游大区(二级),生态旅游区(三级),生态旅游地(四级)的世界生态旅游地域系统[3]。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在2003~2008年生态旅游规划中,将昆士兰州划分为18个生物地理区,并对每个生物地理区域生态旅游属性进行了描述。唐顺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结合地理分布和行政区划现状,将中国划分为9个生态旅游区[4]。1995年国家林业部发布的《中国资源报告》(林业部分)中,根据森林旅游资源的特点,将中国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的森林旅游区[5]。毛道云介绍了河南省生态旅游环境总体特征和生态旅游资源空间总体分布特征,将河南省生态旅游划分为五个大区,并提出了开发对策[6]。苏勤遵循区际差异性和区内相似性的原则,重点突出竞争优势,将安徽划分为五大生态旅游区,阐述了不同生态旅游区的特点和发展重点[7]。胡炜霞等将中国山西省划分为6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和11个亚区,并对其时空发展结构进行了布局规划[8]。古格·其美多吉等依据阿里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组合的特征、生态旅游发展条件、阿里地区的地质地貌和气候状况等因素将阿里地区划分为5大生态旅游区和22个生态旅游亚区[9]。程占红等依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各垂直带的植被景观特征与生态回归情调,将芦芽山分为四类生态旅游区[10]。庄晨辉等在遵循区划原则的基础上,从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自身的特点出发,选取影响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密切相关的因子作为区划因子划受诸多因子,采用Ward最小方差法(Ward′smethod)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11]。张娜等从生态功能区划的角度将哈尔滨市划分为4 个典型生态旅游区[12]。王程等从宣恩县社会经济状况和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分析,将宣恩县划分为六大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13]。王兆杰综合旅游容量、格局、过程及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结论提出格氏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划方案,从资源和游客两方面提出格氏拷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建议[14]。冯新灵等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我国西部的地域特点以及所处气候带,将我国西部著名景区划分为3个单元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15]。方怀龙和胡炜霞等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区划[16-17]。

从我国生态旅游区划研究结果可知成果相对偏少、相关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够,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综合性科学的区划,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发展。文章在分析了西藏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生态功能区划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生态旅游区划。

1 西藏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1.1多类型的特殊高原生态系统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的一级地貌台阶。由于高亢的海拔、巨大的面积、年轻的历史和独特的位置,由一系列巨大山系和辽阔高原面组成的高原山地综合体。在这一特殊地域综合体内,形成了类型丰富且具有明显高原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自然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角度看,西藏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三大类。根据生态系统等级性、植被气候的一致性原则,将西藏生态系统划分为如下类型:草地、森林、湿地、灌丛—草地、冰缘—冰雪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六大类型。除了海洋生态系统外,西藏拥有独特的高原特有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这使得西藏生态系统具有类型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特征,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及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地区之一,被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园和高原物种基因库”。

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也决定了生态旅游景观的多样性。主要的景观有:森林景观、雪山冰川景观、湿地景观、高寒草地景观、高寒裸岩景观等[18],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旅游提供了环境条件。

西藏90%以上国土属于高寒环境,其中冻融区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5.8%。冻融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极难的脆弱性特征。西藏除了冻融区外主要为高山峡谷区。高山峡谷区具有坡面水土物质易于迁移运动的不稳定性特征。由此西藏整个生态系统表现出脆弱性、敏感性和不稳定性[19],成为限制生态旅游活动自然生态风险源。

1.2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旅游需求增长的内在因素[20]。西藏地处地球之巅、中国和南亚的结合部,以独特生物条件、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为特色的高原自然环境同藏文化环境相融合,世界独一无二。王力峰等将景观生态学分类理论引入生态旅游资源中.将生态旅游资源按三个层次分为两个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系、9个生态景观区、40个生态景观型[21]。西藏生态景观区除了滨海景观区外,其它8类生态景观区一应俱全,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丰度高、类型齐全的特征。在我国典型生态旅游资源中[22]西藏山岳景观有南迦巴瓦山、珠穆朗玛峰、梅里雪山、冈仁波齐; 湖泊景观有纳木措; 峡谷景观有雅鲁藏布大峡谷; 冰川景观有绒布冰川、米堆冰川等榜上有名,生态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垄断性、资源品位高等特征。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广泛,最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聚集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西藏目前共建起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1处,总面积达4 100万km2,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3,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其次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组合度好,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多样性。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和江河流附近,山水与森林组合的好,十分普遍。生态旅游资源与城镇,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配合较好,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多样性。

1.3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中指出,使西藏成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等。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决定其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生态位势[23]。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不仅生态系统类多种和特殊,而且拥有丰富的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有高寒生物自然种质库之称,是世界上山地物种最主要的分化与形成中心,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青藏高原素有“生态源”、“气候流”、“亚洲水塔”之称,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深刻影响着我国气候系统格局,是我国气候系统的扰动源和稳定器,在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西藏是我国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又是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域差异最明显的区域,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区划原则

2.1兼顾行政区划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开发是经济过程,应该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该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态经济系统有机整体。在这一系统中,熵值低表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无用消耗较少。因此,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划分的旅游区,会有利于区域生态旅游的长远发展。同时,各个行政区担负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建设职能,在划定生态旅游区时,考虑与行政区的界限相协调,以利于区域生态旅游的共同开发。

2.2兼顾主体功能区划原则

资源和环境质量是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24]。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依据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力度,通过发展潜力预测,统筹谋划人口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和城镇化发展格局,规划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为今后合理有序地发展提供依据,最终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与活动区域的生态功能相适应,把生态功能不相似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旅游区,并确定其界限,进而根据功能的不同进行有序合理地开发。在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采取生态调节功能优先的策略; 在具有生态调节功能区域,采取主导调节功能优先的策略。

2.3遵循资源同质性原则

生态旅游资源的同质性能够反映出区域分异的主导标志。根据资源同质性原则划分旅游区,能突出旅游区的主题功能和生态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游客的体验感,集中生态旅游要素,开发突出主题的生态旅游活动与生态旅游区相协调,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2.4注重生态文化性原则

生态文化具有双向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区域管理者和旅游者的思想和行为中[25]。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中景以文名,文以景秀,如泰山和黄山等,在悠远的生态文明长河中早已熏染了浓浓的生态文化韵味,处处融合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的内涵。我国的生态文化核心是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传统,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既有“自然美”的自然景观,还有融入了自然和谐的生态美的文化景观[26]。这些文化景观与生态文化所倡导的“师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生态设计是生态旅游地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旅游产业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战略——师法自然。郭豪(1997)根据我国的文化传统,提出在生态旅游景观区划中要融入生态文化理念,要将生态文化旅游建立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基础上。

3 西藏生态旅游区划方案

西藏自治区在世界生态旅游区划中处于一级区: Ⅰ亚洲,二级区: Ⅰ2中亚高原生态旅游大区,三级区(生态旅游区):青藏高原。在中国生态旅游区划中处于青藏高原生态及藏文化生态旅游区(自然人文类型)。

图1 西藏生态旅游区划

根据生态旅游区划的原则和方法,结合西藏生态旅游环境和生态旅游资源分析结果,采用四级区划分类单位系统,即生态旅游大区(一级)、生态旅游区(二级)、生态旅游地(三级)详细见图1、生态旅游景区(四级)详细见图2。根据行政区划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原则将西藏划分为3个生态旅游大区,即藏东南生态旅游大区、藏西北生态旅游大区、藏中南生态旅游大区;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划分二级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 根据资源同质性原则和生态文化性原则,划分三级生态旅游地; 根据景观格局划分四级生态旅游景区。在西藏范围内共划分了3个生态旅游大区, 7个生态旅游区, 21个生态旅游地(表1),若干生态旅游景区。

图2 西藏生态旅游景区分布

一级区(生态旅游大区)二级区(生态旅游区)三级区(生态旅游地)四级区(生态旅游景区)Ⅰ藏中南生态旅游大区Ⅰ1藏南山原宽谷湖盆温带半干旱灌丛草甸生态旅游区Ⅰ1-1夏布曲—年楚河中下游寛谷生态旅游区(Ⅳ1-6)扎什伦布寺景区江孜古城景区卡若拉冰川(江孜县)帕拉庄园(江孜县)萨迦寺夏鲁寺白居寺Ⅰ1-2雅砻河谷风景名胜生态旅游区雅江序景区、桑耶景区、乃东景区雅拉香布雪山景区、琼结景区桑日景区、沃卡景区西藏姐德秀国家森林公园(贡嘎县)藏王墓景区雍布拉康景区羊卓雍措景区贡布日神山Ⅰ1-3吉隆-樟木边境森林生态旅游区(Ⅳ2-1-1;Ⅳ2-1-3;Ⅳ2-1-5)聂拉木樟木保护区吉隆江村保护区Ⅰ1-4珠穆朗玛峰生态旅游区西藏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洛子峰Ⅰ1-5卓姆河上游河谷生态旅游区亚东河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Ⅰ1-6三河源生态旅游区(Ⅳ4-2)玛旁雍措国际湿地(普兰县)、拉昂措冈仁波齐Ⅰ2拉萨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区Ⅰ2-1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生态旅游区-布达拉宫人文生态旅游区大昭寺景区小昭寺、驻藏大臣门旧址布达拉宫景区西藏博物馆景区罗布林卡景区Ⅰ2-2拉萨河流域生态旅游区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周县Ⅳ1-16)

续表1

一级区(生态旅游大区)二级区(生态旅游区)三级区(生态旅游地)四级区(生态旅游景区)(拉萨市周边各县)西藏热振国家森林公园西藏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羊八井甲桑古道(甲玛沟,墨竹工卡县)西藏尼木国家森林公园Ⅱ藏西北生态旅游大区Ⅱ1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Ⅱ1-1念青唐古拉山(北)—冈底斯山脉生态旅游区(Ⅴ1-1、1-2;Ⅴ1-3;Ⅴ1-4)西藏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纳木错景区当惹雄措Ⅱ1-2羌塘高原湖盆地生态旅游区(Ⅴ1-5)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Ⅱ1-3羌塘高原(南)(Ⅴ1-6、1-7)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草原湖泊湿地生态景区(塔若措、昂拉仁措、扎日南木措)Ⅱ1-4羌塘高原(北)(Ⅴ2)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象雄王国遗址Ⅱ2阿里高原温带干旱荒漠生态区Ⅱ2-1郎钦藏布谷地山原生态旅游区(Ⅶ1-1、1-2、1-3、1-4)西藏扎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托林寺古格遗址景区冈仁波齐Ⅱ2-2班公湖流域生态旅游区(Ⅶ2-1)西藏班公湖国家森林公园日土旧石器时代遗址Ⅲ藏东南生态旅游大区Ⅲ1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旅游区Ⅲ1山地热带雨林森林生态旅游区(Ⅱ1)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Ⅲ2藏东高山深谷温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暗针叶林生态旅游区Ⅲ2-1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流域生态旅游区(Ⅱ1-1;Ⅱ1-2)波密、边坝、嘉黎县、八宿县部分岗乡高产云杉林保护区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米堆冰川西藏然乌湖国家森林公园然乌湖、来古冰川普玉三湖、拉日八风神山Ⅲ2-2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区(Ⅱ1-3)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Ⅲ2-3尼洋河生态旅游区(Ⅱ1-4;Ⅱ1-5;Ⅱ1-6)林芝、工布江达、米林西藏色季拉国家森林公园尼洋河流域生态旅游区南伊沟景区西藏巴松湖国家森林公园林芝巴结保护区林芝东久赤斑羚保护区南迦巴瓦峰景区南伊沟景区唐蕃古道Ⅲ2-4“三曲”(扎曲、紫曲、昂曲)流域生态旅游区(Ⅱ2)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茶马古道、古盐井盐田、红拉山自然风景区强巴林寺-昌庆街景区邦达草原Ⅲ2-5“三江”并流生态旅游区(Ⅱ3-1;Ⅱ3-2)芒康、左贡“三江并流”景区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Ⅲ3怒江源高原亚寒带半湿润高寒草甸生态旅游区Ⅲ3那曲草原生态旅游区那曲草原

4 西藏生态旅游区划方案概述

4.1藏南山原宽谷温带半干旱灌丛草甸生态旅游区

包括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和拉萨部分区域,是人文生态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交错的区域。该区为南部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脉之间的东西纵长地带。该区域以著名的山地景观珠穆朗玛峰为中心的雪峰林立,广泛分布着冰斗冰川和悬冰川。著名的冰川景观有卡惹拉冰川作用区和绒布冰川。在喜马拉雅以北与拉轨岗日之间,为一系列山前冰碛平台、广阔的湖盆和宽谷发育的地区。盆地景观主要有:吉隆、定日、定结、哲古盆地等,有新月形成沙丘、沙丘链以及沙包等类型。星罗棋布的湖泊在蓝天白云和苍山翠野的映衬下成为青藏高原的亮丽的风景景观。这里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森里措,海拔5386m,为外流淡水湖,注入雅鲁藏布江中。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了宗教色彩。本区的羊卓雍措咸水湖,碧蓝清澈、绚丽多彩,与纳木措和玛旁雍措并成为西藏三大“圣湖”。除此外还有佩枯湖、普雍措等。湖盆与宽谷之间除冰碛平台外,多为相对高度在200~500m的波状丘陵和低山。发源于西夏邦马峰的朋曲河自西向东奔流在定结县西林附近急转向南,切穿喜马拉雅山脉入尼泊尔境内。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纵贯。西藏古代文明的摇篮,藏民族的发祥地雅砻河在泽当镇西边注入雅鲁藏布江,形成独特的高原河谷地貌。西藏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区雅砻河风景名胜区位于此。雅砻风景名胜区以高原河谷地貌为主要的自然特征,以藏民族历史、佛教文化遗存为其文化内涵,融藏族风情与自然风光为一体,是藏南地区典型的“人类和自然共同杰作”,反映了该地区独特的人地关系和文明演化过程。据藏文史籍记载,西藏古代人类的发祥地也位于此处。在雅砻河风景名胜区内还有西藏建造最早的宫殿雍布拉康、西藏重要寺庙昌珠寺和西藏规模最大的古墓群藏王墓,还有古老的村寨田园、淳朴的民风民俗。亚洲最著名神山冈仁波齐峰——“神灵之山”位于该区域。

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中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翼降水差异明显,形成干旱的“雨影带”。除南缘零星分布的山地森林外,整个区域分布较广的植被类型主要是山地灌丛草原和高山草原,高山带中有草甸和座垫植被。

由于气候和地形因素,该区还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农牧业景观,耕地呈条带状分布,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牧区之一,有“高原粮仓”之称。

4.2拉萨河流域文化生态旅游区

包括以为中心的拉萨城市人文生态旅游区,是西藏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该区其旅游资源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以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楚布寺、甘丹寺等为代表的寺庙景观与典型的园林景观:罗布林卡、宗角禄康交相呼应构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城市人文生态旅游区,吸引着国内和国际游客。在城郊自然景观还有著名的羊八井地热景观、拉鲁湿地景观和尼木森林景观等。

4.3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

羌塘草原湖盆区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高原面较完好。羌塘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流区,该区域最为典型的景观是著名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流域积水面积小,地势平缓开阔,大部分地区地表径流匮乏,河网稀疏,且多季节性河流。高原面上山脉断续分布,相对高度不大,多为低山丘陵,高山冰川不太发育,保存着较为原始的自然面貌、世界上最珍稀的野生动物群落和独特的动物区系,为高寒、干旱野生动植物的生物资源库。该区植被类型十分简单,已发现20科、43属、70多种种子植物。以高寒荒漠植被为主,主要有紫花针茅型、垫状蒿草型、硬叶苔草—垫状驼绒黎等,呈斑状局限分布于高山阴坡的高寒草甸。高原上湖泊星罗棋布,是著名的高海拔湖群区。湖盆周围湖成平原广布,山麓堆积发达。主要的湖泊景观有:纳木错景区、当惹雄措、塔若措、昂拉仁措、扎日南木措等。

4.4阿里高原温带干旱荒漠生态区

该区域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屋脊”,位于青藏高原西部。该区地形地貌主要有高山、盆地与宽谷相间,属于高寒地带,山峰高达5000~6000m以上,宽谷、盆地一般海拔3800~4500m。主要包括印度河上游的象泉河(郎钦藏布)、狮泉河(森格藏布)流域以及北部的班公湖盆地。人文景观主要有古格王朝城堡遗址和托林寺旧址。自然景观有“神山”冈仁布钦峰、“圣湖”玛旁雍措湖、和以沙生针茅、驼绒黎和灌木亚菊为主的山地荒漠草原和荒漠植被、紫花针茅、青藏苔草、变色锦鸡儿灌丛组成连片的灌丛草原景观。

扎达土林是经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特殊地貌,沟壑纵横,外貌酷似黄土地区,是西藏独具旅游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貌景观。在扎达土林中有多处早期的人类洞窟遗址,还有广泛分布的岩画,还有札达的弦子、日土的协巴协玛、革吉的格萨尔说唱都各具特色[27]。

4.5藏东南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察隅、墨脱、错那等县大部分和隆子县南部,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由东喜马拉雅山和岗日嘎布山脉主脊以南的山地和峡谷组成大高原的南斜面。该区域山势较低而破碎,河谷深切,宽谷地段洪冲积台地、扇形地及阶地比较发育。气候温暖湿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从高到低自然带的垂直分异十分明显,生态系统主要以高山灌丛草甸和各种类型森林组成的垂直带森林生态系统为重点如河谷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海洋型现代冰川的阿扎贡拉冰川和梅里雪山国家风景区。

4.6藏东高山深谷温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暗针叶林生态旅游区

包括林芝地区(不包括察隅县)、昌都地区、那曲地区的嘉黎县和山南地区的加查县等,是生态系统差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主要生态系统为森林生态系统、江河流域生态系统、峡谷生态系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和河谷生态系统。

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矗立在雅鲁藏布大拐弯内侧,是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m。与之隔江对峙的是海拔7294m的加拉白垒峰。南迦巴瓦峰的陡岩峭壁上基岩裸露,残留着道道雪崩留下的溜槽,峡谷之间又布满了巨大的冰川。

被视为藏族的“摇篮”和“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尼洋河、帕隆藏布、多雄藏布流经该区域,形成壮丽的山河景观。还有闻名于世的马蹄形大拐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主河床的4处瀑布群因此形成。他们是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藏布巴东瀑布。

该区域是青藏高原海洋性冰川最集中的地区,分布着古冰川地貌遗迹。如波密县的卡钦冰川、则普冰川、若果冰川、米堆冰川和八宿县的来古冰川。其中卡钦冰川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中国三大冰川之一,也长约19km,面积约90km2。

星罗棋布的西藏湖泊是藏东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之一。清秀、宁谧的巴松措和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然乌湖。

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中游的横断山区分布着高山深谷、岭谷并列、近南北走向的山脉与河流。因此这里有著名的“三江并流”景观,同时也分布着众多的温泉和瀑布。温泉有昌都县王美卡温泉、作吉卡温泉,类乌齐县的伊日温泉,八宿县的然乌温泉、夏里温泉,以及芒康县的曲孜卡温泉,江达县的青泥温泉,丁青县的布托村温泉,左贡县的美玉温泉等。曲孜卡温泉温度高达70℃,最低也有25℃左右。

该区域基本属于季风性系统的半湿润—湿润结构类型。植被主要类型有山地森林和高山灌丛草甸,由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和山地暗针叶林带组成,垂直自然带分异明显且普遍发育。森林由东南边缘连片成带分布逐渐过渡到内部和西北部边缘的斑块状分布。森林上限在本区高达海拔4400m(阴坡)至4600m(阳坡),为世界之冠。素有“西藏江南”和“小瑞士”的美称的鲁朗林海森林景观美不胜收[28]。

该区域还分布着世界罕见的干旱河谷灌丛基带自然景观,其中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峡谷段的干旱河谷最为典型,这是高原东南部高山峡谷区特有的自然景观之一。

4.7怒江源高原亚寒带半湿润高寒草甸生态旅游区

该区域主要包括那曲丘状高原和羌塘高原湖盆。那曲丘状高原是一个较独特的地理区,属寒冷半湿润类型气候,地势宽缓平坦,河汊、曲流发育,河滩低地沼泽和阶地沼泽景观十分突出,山体宽厚,多宽谷、盆地和缓丘。区内有海拔5000~6000m的唐古拉山和巴颜喀拉山等山脉,地面切割较浅。这里冰缘地貌发育,且有岛状冻土区存在。植被主要有:各种蒿草、蓼及柳、杜鹃等高山草甸和灌丛。

[1]贺东升,刘华,薛正旗.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1): 43~46

[2]陈抗甫.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http://www.chinawenhui.net/a/whly/hyrw/2012/1107/593.html, 2013-4~8

[3]钟林生, 刘敏,郑群明.世界生态旅游区划.生态学杂志, 2006, 25(12): 1549~1553

[4]唐顺铁.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基础研究.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1988,90~94

[5]马建章.森林旅游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8,23~35

[6]毛道云. 河南省生态旅游区划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08,(11): 191~192

[7]苏勤. 安徽省生态旅游区划研究.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2004, (7)

[8]胡炜霞, 张继前.山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划.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5): 86~88

[9]古格·其美多吉, 索朗仁青.西藏阿里地区生态旅游区划及分区开发策略.西藏研究, 2011,(5): 99~107

[10]程占红, 张金屯,上官铁梁.芦芽山生态旅游资源及生态旅游区划.山地学报, 2002,(3): 375~379

[11]庄晨辉, 余希,李闽丽,等.福建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林业资源管理, 2007,(3): 62~66

[12]张娜, 于洁,曲娜,李思东.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哈尔滨市生态旅游分区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 50~52[13]王程, 薛达元.湖北省宣恩县生态区划与旅游发展规划.江苏农业科学, 2014,(5): 284~287

[14]王兆杰.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评价及区划研究.福建农林大学, 2007

[15]冯新灵, 罗隆诚,张群芳,等.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干旱区地理, 2006, 29(4): 598~608

[16]胡炜霞, 吴成基.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和区划研究.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6,(5): 160~163

[17]方怀龙. 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区划与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05

[18]张惠远, 王金南,饶胜等.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5): 8

[19]钟祥浩等.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科学出版社, 2008, 7

[20]李敏.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5, 36(5): 145~148

[21]王力峰, 王志文,张翠娟.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6, 21(6): 196~199

[22]李俊清, 石金莲.生态旅游.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97~209

[23]张惠远, 王金南,饶胜,等.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5: 8

[24]邹联付, 潘刚,方江平.西藏三江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西藏科技, 2009,(3): 18~21

[25]贺建伟. 生态文化视域中的森林生态旅游.林业经济, 2009,(12): 60~63

[26]毛振宾, 曹志平,赵彩霞.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环境保护, 2002,(2): 27~30

[27]安才旦. 西藏旅游.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2,(01): 146

[28]《全球攻略》编写组编. 西藏攻略.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1): 216

ECOTOURISM REGIONALIZATION OF THE MAIN EUNCTIONAL AREAS IN TIBET

Yang Wenfeng, Duan Jing※, Song Lianjiu, Liu Tianping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of Tibet University,Nyingchi,Tibet 860000,China)

Tibet as one of eco-tourism destination in the world has plateau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cotourism resources in ecologic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culture. Eco-tourism has become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to promot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Tibet.Eco-touris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differences objectivel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system coordination, homogeneity, ecotourism region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ulture,this paper divided Tibet into 3 eco-tourism areas,7 eco-tourism sub-areas,21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the main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3 eco-tourism areasincludedeco-tourism zone in Southeast Tibet, eco-tourism zone in Northwest Tibet, eco-tourism zone in South Central Tibet. 7 eco-tourism sub-areas included the Original Valley Lake reservoir Nanshan shrub meadows in temperate semi-arid ecological tourism zone,Lhasa River Valley culture eco-tourism area,Subarctic semi-arid grasslands of the Qiangtang plateau area,Ali temperate arid desert plateau ecoregion,Southeast mountain rainforest-rainforest eco-tourism area,Tibet high mountains and deep valleys-temperate semi-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dark coniferous forest ecological tourism zone,Subarctic semi-humid in alpine meadows of the Nu River plateau ecological tourist. The results can enhance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y, ecological tourism and culture in Tibet.

ecological function; ecotourism regionalization; ecotourism destinations; strategy; Tibet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0617

2016-01-12

杨文凤(1972—),女,河南新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农业经济和生态经济。※通讯作者:段晶(1982—),女,山西借休人,讲师、副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Email:duangjing1982@163.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评估研究”(71263048)

F592.7; F301.2

A

1005-9121[2016]06-0106-09

猜你喜欢
旅游区区划生态旅游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黄陵旅游区开发对目的地的综合效应研究
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兔”与“免”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