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媛怡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标中这句话已道出现如今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的正确导向。当然,读,不能放任自由、毫无目的,而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力求在读中有所思,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体验,读中有所积累。
一、平等对话,激情研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中,学生披文入境、情动辞发。如教学《乡下孩子》时,导读第一节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说一说躺在妈妈怀里觉得怎样呢?趴在爸爸背上会干些什么呢?这一对话马上激起孩子们的兴趣,课堂上七嘴八舌说开了:天冷了,在妈妈怀里觉得很暖和;在妈妈怀里撒娇;躺在妈妈怀里真舒服,很容易就睡着了;趴在爸爸背上,把爸爸当马骑……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个小男孩说:小时候趴在爸爸背上撒尿。真绝,全班学生为之大笑,我也禁不住笑了,多么无邪的童年、无忌的童言。在这高潮处,我趁热打铁,小结升华:是啊,父母的爱使孩子们快乐得像一只只——(生接:欢唱的黄鹂)可爱得像一朵朵——(生接:盛开的野菊)。小朋友们,让我们把这爱、这幸福大声表达出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快乐之情表露无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动用已有的情感体验,感悟具体在的经验。情动何愁辞不发,朗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
二、体验角色,个性研读
新课标指出“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确实,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极具个性。每个人的经历、生活、成长不同,也就使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不同,表达亦不同。
如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中,盲人这个概念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他们无法很好地体会盲婆婆这一角色。我让学生紧紧闭上双眼,去行动、感受、体验盲人的世界,感受盲人世界的艰辛与不易。有了这一体验做基调,学生和盲婆婆有了心的交流、情的沟通,朗读感悟课文就顺理成章了。
又如《小鹰学飞》中有一处“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把?孩子们总读不好,因为体验不深,感悟不到位,读就不生动。于是我这样设计:
全班起立,伸展双臂当翅膀,和小鹰一起学飞行。
(生扇动“翅膀”)
师:飞呀飞,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可这不算会飞。再用力向上飞。
(生用力扇动“翅膀”)
师:飞呀飞,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可还不算会飞。使劲点,继续努力向高处飞。
(生继续使劲地扇动“翅膀”)
师:飞呀飞,不够高,再使劲,扇得快些,拼命向上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矮小了。
(学生累得直喘气,双臂酸痛)
师:飞得怎样?现在,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生1:(现在重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1:前两次都不行,现在飞这么高,应该行了吧!
生2:(“总算”重读)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2:飞得这么辛苦,小鹰觉得总算会飞了。
生3:(“会飞了”重读)因为前面都不算会,现在应该算是会了吧。
学生朗读这一句话时,不仅各有侧重,而且喘气时断断续续地说话,不用指导也水到渠成。这一片段让我激动不已,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因为设计的本意是让孩子们体会喘气时说话的断断续续,没料到孩子们却有着更深的体验,生成如此个性飞扬的朗读,使阅读充满灵性和生成性。
三、紧扣文眼,研读感悟
阅读教学如能抓住教材的闪光点、聚焦点,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统领全文,或紧扣文眼,以点带面,就能避免教师对学生过多的牵绊,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研读感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狼和小羊》就紧扣“找碴儿”,围绕“狼找了几次碴儿?怎么找碴儿?”展开研读,小组合作探究,以读促悟,在交流完每一次“找碴儿”后,,教师又紧扣“找碴儿”小结深化。如下:
第一次:狼在上游,羊在下游,羊是绝对不可能弄脏狼喝的水的,可狼却这样说,这就是在故意——(生读:找碴儿)
第二次:小羊去年还没出生,更不可能在背地里骂狼,狼却这样污蔑小羊,这简直就是——(生读:找碴儿)
第三次:狼诬赖小羊不成,又诬赖小羊的爸爸,这种毫无根据的说法根本就是在——(生读:找碴儿)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激情朗读全文,感悟文本,受到启迪。
通过层层深入,一次又一次将狼的本性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将学生的感悟引向深入,使学生对“找碴儿”有了深刻的理解。这也许就是课标中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
在新课标指引下,教师作为课堂舵手,认真引导学生研读语文课本当中的经典佳作,让学生的思维在一次又一次与作品交融、碰撞的过程中闪现智慧的火花,感受语文文字的魅力。悉心研读,让阅读教学充满激情,焕发生命活力,闪现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