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基艳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木兰作为一个巾帼英雄被世人广为流传,人们看好的是木兰是一个闺中少女,代父从军,男扮女装,驰聘沙场十多年,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之后,又谢绝官职,返回家园,表现出淳朴与高洁的情操,然而在人们的传诵背后是否是这么回事呢!让我们翻开《木兰诗》来体会其中是欢愉还是心酸?
一、 在封建社会中,体现着“男耕女织”的思想 ,女人的工作是相夫教子,从不过问实事,未出嫁的少女,就只能在深闺中学习琴棋书画,织布,做家务……,除了这些分内的之事便不用管其他的,作为闺中少女的木兰是怎样的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轻松愉快的织布的声音,她在干什么?有什么事情可使这个闺中少女如此忧郁,叹息?心中的不快使得她无心织布,只觉得烦躁和不安。“叹息”体现了她内心的苦恼和无奈,这件事该怎么办呢?久久想不出一个万全之策,封建社会中,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女人是不可能像男人那样想做什么的,更不如说是未出嫁的少女,然而,木兰却在万般无奈之下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代父从军。
二、在北方,统治者为了扩展自己的领土,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无端的要求百姓放弃宁静的田园生活而去扰乱别人的生活;年年战争使百姓过着贫寒的生活,还要把家里的劳动力送往前线。木兰没有长兄,从军的任务就必须由父亲来做,可父亲年事已高,怎可到军中打仗,但是,军令如山,岂能不从?原来木兰为这事而焦虑不安。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私利,不但从百姓中间抽取人力,还要把沉重的苛捐杂税加在百姓身上。
三、身居深闺的少女要离开自己的父母了,而且是替父从军,战乱年代,分开了就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看着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就这样离开,父母的心情怎样?
四、不是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统治者不会因为你的不愿而放弃自己的私欲的。也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愿分离而让百姓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只想把自己的野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到了战场上,恶劣的环境使将士们饥寒交迫,吃不能吃饱,穿不能穿暖的情况下,木兰还要随时提防自己是女儿身的身世,一旦被发现,不但会带来杀身之祸,也许还会给家人带来灾难,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允许女人在外抛头露面的,更不用说一个女儿家和一大群男人生活在一起了,我想在那种年年战争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帐篷,几个人生活在一个帐篷里,努力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还要不被别人看出破绽,心里是多么的压抑和不安啊!这种情况换着是今天的人都很难做到,更不必说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无法想象木兰是怎么做到的,只能体会她所承受的那种压力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会快乐吗 ?
五、有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了,为统治者打了胜仗,皇帝坐在高高的明堂之上。对有功之臣进行册封,赏赐。赐封木兰为尚书郎。木兰虽当之无愧,为什么她要拒绝呢?理由很简单,身世的暴露,将是欺君之罪,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木兰过那种担心害怕的日子太多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了放弃,心情还是沉重的。
六、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父母已经很老了,妹妹,小弟弟都已经长大了,进入自己的房间,即熟悉又陌生“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恢复了女儿身,对着镜子看自己,欣喜之余包含了太多的心酸,一个女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那种伤那种痛是无形的,是无法愈合的,战争给人们带来什么?重者丢掉生命,轻者换回衰老的容颜,这就是战争带来给人民巨大的伤害,能说木兰是高兴的吗?虽然是活着回来了,可有谁知道付出了多少?得到了什么?
许许多多不得已才造就这样一个“巾帼英雄”。整个作品读起来并不轻松愉快,而是越读越感到沉重,充满了悲剧色彩。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主人公愿意的,可谓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采取的非常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