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论影响前后的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

2016-10-12 06:30陈敏
文化学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方位词方位介词

陈敏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语言与文化】

认知语言学理论影响前后的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

陈敏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方位词,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词类,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它的研究自然十分必要。笔者首先论述传统语言学理论下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从语法研究、语义研究及词类归属三方面展开论述,然后总结出学者们对方位词研究重心的转变,即从关注语法到关注语用。

方位词;认知研究;语法;语义;词类归属;语用

方位词是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达空间位置关系最基本、使用频率极高的一类词。20世纪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现有的语法体系下,而自从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国内后,对方位词的研究则开辟了全新的视角。以国外语言学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为分水岭,将方位词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国内语言学家运用传统国内语言学理论进行研究的阶段;以及国外语言学理论(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以后,学者们利用其对方位词进行研究的阶段。

一、传统语言学理论下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第一个阶段语言学者对方位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语法研究、语义研究及词类归属研究。

(一)对方位词语法的研究

吕叔湘先生《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察》,统计分析了十多万字的语料,对比了单音和双音方位词的使用情况;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谈到了现代汉语方位成分在形式、语义、功能上的内部差异;陈满华《“机构名词+里/上”结构刍议》分析了“里”和“上”与机构名词搭配时的结构形式、功能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最后总结出能接“里”的结构名词比能接“上”的多,等等。

(二)对方位词语义的研究

相比语法方面研究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方位词语义的研究略显单薄,主要有邢福义的《方位结构“×里”和“×中”》,孙蕾的《方位词语义辨析》,崔希亮的《汉语空间方位场景与论元的凸显》以及金昌吉的《方位词的语法功能及其语义分析》,吴佳娣《现代汉语放所赐的语义研究》,这些论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方位词的词义进行了研究。

(三)方位词的词类归属问题研究

对方位词的词类归属问题最早的研究是《马氏文通》,书中将方位词归入形容词内;持方位词应属于名词观点的学者很多,代表人物有黎锦熙、丁树声、胡裕树、黄伯荣和廖序东。[1]

认为方位词属于虚词,一般作后置介词使用的则有陈望道和刘丹青。陈望道的《文法简论》里提到介词视位置的不同划分为两个类别:前置介词与后置介词。他认为,表示方位的名词逐渐演化便成为了后置介词。现如今,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将方位词划分为单独的一类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吕叔湘、朱德熙、刘叔新、郭锐及赵元任。

在国外语言学理论被引入国内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应把方位词单独划为一类进行研究,不必考虑它到底应归属于实词还是虚词、名词或还是形容词。作为现代汉语时空系统的表现者,它是汉语中独特的一类。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语言学理论开始流入国内,引起了国内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这使语言学者对方位词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学者们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理对汉语现象进行解释。同时,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已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对汉语中的句法、语义现象进行研究,对方位词的研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代表人物有储泽祥、曾传禄、方经明、齐沪扬和刘宁生。

储泽祥和齐沪扬,他们对方位词的研究较为深刻,并写了专著,分别是《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2,3]前者着眼于方位词构成方所的功能,描绘了一幅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全景图,结合认知研究,重新对方位词还有处所词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后者从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着手,对方位词进行了新的分类。

曾传禄、方经民、刘宁生三人则是发表学术论文对方位词进行阐述。《“里、中、内、外”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是曾传禄对方位词进行研究的论文之一,他从方位隐喻视角入手,对“里、中、内、外”四个方位词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分析,即时间、范围、数量、状态、地位关系,进而阐明人们的认知模式及认知习惯。

方经民的研究则表现在两篇突出的论文里:《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与《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过程中的基本策略》。这两篇论文均研究汉语空间方位的参照问题。前一篇着重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论述方位参照的基本理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知结构、方位参照的结构要素、方位参照的结构类型。后一篇则研究汉语在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中的基本策略。

刘宁生的《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汉语社会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从空间的角度去探讨现代汉语表达物体空间关系的特点,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句子的可接受性与“目的物”“参照物”,句子的可接受程度与语言的范畴化,方位词的选择及语言的图解功能,汉语方位词系统及参照系的特点,其他表达物体空间关系的语言手段。

除去上述比较突出的这五个方面,近来运用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人也层出不穷。

有从隐喻角度研究方位词的,如周立萍的《汉语“里”“外”和英语“in”“out”的隐喻对比研究》,蔡永强的《汉语方位词及其概念隐喻系统——基于“上”“下”的个案考察》,范敏文的《汉语方位词“前”“后”的隐喻研究》。

也有从对外汉语视角研究方位词教学和英语介词与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的,如柴雅瑾的《对外汉语视野下的方位词研究》;包文静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上”“下”等三组方位词的认知分析》;沈晓钰的《汉语方位词与英语空间介词的认知对比研究——以“上”“里”和“at”“on”“in”为例》;金黎的《英汉空间方位词的认知语义对比》;厉晓玲的《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

还有运用多种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方位词的,如景波的《现代汉语反向方位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张大红的《方位词“上”“中”“下”的综合考察及认知解释》;阮氏丽娟的《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从汉语、越语与英语对比的视角》。

而今,学者越来越倾向于从认知语义角度研究方位词,如汪洋的《方位词“上”“下”“里”“外”的语义认知研究》;刘国辉《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赵利娟的《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义认知分析》;金黎的《英汉空间方位词的认知语义对比》;吴佳娣的《现代汉语方所词的语义研究》,等等。

三、综合评述

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学者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可以得知,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已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学者们从各个方面都对方位词进行了研究。在越来越多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方位词研究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传统国内语法的单一研究转向认知语法、认知语义,更多的是语用研究。[4]在信息交流快捷的今天,人们愈加倾向于把对书本知识的固定研究运用到生活中,结合生活实际,具体情境、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对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重心的转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

[2]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15.

[3]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30-36.

[4]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7-27.

【责任编辑:王 崇】

汉 甘林

H136.1

A

1673-7725(2016)08-0170-03

2016-06-05

陈敏(1990-),女,四川泸州人,主要从事语用与认知研究。

猜你喜欢
方位词方位介词
介词和介词短语
认方位
有讲究的方位词
动物们的聚会
介词不能这样用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汉语方位词研究
基于汉语方位词特点的二语教学策略——以“左”“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