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王怀宥(华亭县博物馆,甘肃华亭744100)
民国时期安口窑青花瓷器赏析
王丽娜王怀宥
(华亭县博物馆,甘肃华亭744100)
安口窑因盛产瓷器享誉西北,产品多为民用产品,深受西北广大农村群众喜爱。民国初年,安口窑开始模仿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前期多为穿衣白陶半细瓷,器型拙朴,青花发色深沉;后期则采用国外进口颜料“洋蓝”绘彩,呈现出与前期完全不同的风格。安口窑所产青花瓷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独具风格。
安口窑;青花瓷;制作工艺
安口窑位于陇山深处华亭县安口镇,丰富的陶瓷和煤炭资源造就了当地发达的陶瓷产业。安口窑生产陶瓷历史悠久,始于宋代,历经千年窑火不熄。民国时期是安口窑发展的辉煌时期。民国初年,河南、山西等省的饥民大量涌入华亭,其中不乏能工巧匠,为安口窑陶瓷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产品品种逐渐增加,技术不断提高。
民国二年,河南安阳瓷工范致昌、陈群阳,山西阳城瓷工汪如海等人在安口烧制出白釉半细瓷,后又购置豫州、天津、上海等地蓝色颜料绘彩,烧制成蓝花白瓷,当地人称为“土青花”。青花发色灰暗深沉,独具特色,以致外地人误认为“元青花”、“明青花”。
进入20世纪40年代,安口窑青花瓷器开始采用“洋蓝”作为颜料。洋蓝是清代中晚期从德国、日本等化工染料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化学料,呈色蓝中泛紫,质地纯净。由于洋蓝价廉物美,受到市场的欢迎。
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安口窑青花瓷器来看,当时的烧造量是非常大的,种类繁多,以瓶、罐为大宗,另外还有文房用品、艺术陈设品等。
图1
图2
曲子戏图青花罐(图1)。直口,卷沿,短颈,腹部逐渐内收,平底。通体施白色化妆土,俗称“穿衣白陶”,上面青花绘彩。肩部饰一圈两方连续短线折带纹。腹部绘曲子戏图。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立于树下,身穿宽袖长袍,左手握簇花,右手持长系扇,身体微倾,做出尽情表演的姿态,惟妙惟肖。周围以竹子、花草为衬托。靠近底部饰一圈竖短波浪纹。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汉族民间小戏。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致在公元10~14世纪的宋、元时期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华亭曲子戏盛行于清末民国初,现在还流传在华亭县乡村。口头传承是华亭曲子戏的主要传承方式。曲子戏图青花罐是清末民国初曲子戏在华亭流行兴盛的真实写照,保留至今,殊为珍贵。
“吉居图”诗文青花罐(图2)。敞口,卷沿,短颈,溜肩,垂腹,腹部逐渐内收,内圈足。除足墙外,通体施白色陶衣。肩部用蓝色线圈分为上下两部分,依次绘卷草纹和振翅飞翔的燕子。腹部图画与诗文搭配,正面绘一高树,树下一雄鸡立于石上,鸡尾高翘,作昂首打鸣状。鸡尾正上方青花书“吉居图戊寅秋初画于安口镇私舍陇上陶夫”题记。背面青花书四行诗文:“忆及当年往浮梁,清夜小舟入昌江。清风明月松竹影,举酒与客话故乡。”
“陇上陶夫”是作者的别号,其真实姓名不明。根据安口窑烧青花瓷器的年代推断,戊寅年指公元1938年,诗文反映了安口窑瓷器向景德镇学习的重要史实。“浮梁”现为景德镇市下属的一县,这里代指景德镇。“昌江”即昌江河,贯穿景德镇全境。1938年安口的初秋,天清气爽。作者从景德镇学习制瓷工艺归来,忆起当年赴景德镇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当年某日夜晚,作者趁着月色乘坐小舟,沿昌江顺流而下抵达景德镇,开始了客居他乡、取经学艺的生活。在一个花繁月朗、清风拂面的夜晚,松竹摇曳,风移影动,作者与来自其他地方的求学者共聚一起饮酒怀旧,互相谈起了各自的故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回想当年的场景让作者感慨万分,一时起兴,完成了这件作品。“鸡”取“吉”之谐音,以雄鸡寓意自己能够在安口安居乐业,静心创作陶瓷作品。青花雄鸡神态生动逼真,可见这位陇上陶夫的美术功底非凡,是安口窑陶瓷艺人中的翘楚。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1936年,国民政府派赵尔英、朱志明、幸邦荣等三人去江西九江陶瓷学校学习制瓷生产工艺。江西九江陶瓷学校的前身是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校址在江西省饶州,又称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1915年,改名为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学校由波阳迁往九江,改名为江西省立九江陶瓷职业学校。1938年夏,因日军侵占九江,学校先后迁往靖安、萍乡。
安口窑有赴景德镇学习制瓷工艺者,但有关文献并无明文记载。景德镇当时确有陶瓷学校。1916年在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景德镇添设一所分校,命名为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专事绘瓷教学。而“吉居图”正是陇上陶夫在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学习陶瓷绘画艺术取得的成就的真实写照,可谓是学有所成。在1926~1927年的大革命期间,景德镇的江西省立乙种工业分校的校务陷于停顿。据此可知,陇上陶夫去景德镇的时间当在1926年之前。故而“吉居图”诗文青花罐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可补文献之阙载。
图3
图4
青花三系瓶(图3)。盘口,有短流,长颈,颈与肩之间三系,上面涂青花彩,圆腹,内圈足。通体披白陶衣,肩部绘一圈菊花纹。腹部前后对称绘二大朵菊花,花瓣由内向外绽放,层次感强烈。左右青花书打油诗一首:“清风明月照,梧桐树上落凤凰;五年连生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诗文寓意美好,作者不详。
青花牡丹纹花瓶(图4)。喇叭形口,长颈,溜肩,圆腹,内圈足。白色陶衣上面青花绘彩。颈部绘菊花,两边横向绘草叶纹,后面留白。颈部与肩部双线圈纹,中间卷草纹与勾形纹相间。腹部前面绘牡丹纹,后面青花草书“寿”字。
青花花鸟诗文罐(图5)。直口,短颈,圆腹,内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为细密的冰裂纹。腹部前后皆绘菊花,上面绘有翩翩起舞的两只蝴蝶。左右青花书诗文“十国和平,日本和昌”等语,圈足内青花书“韩金芳,大中华民国”。这件作品的作者是韩金芳,据诗文意,创作年代在抗日战争期间。青花发色淡雅清新,与早期的浓艳深沉的风格迥异,说明其具体年代在1940~1945年之间。主要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真挚期待和美好愿望。
图5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图6)。直口,直腰略弧,平底。釉面布满冰裂纹。器身正面绘山水人物图。远处一孤岛,高山耸立。近处一栈桥,周围树木以墨彩点缀,江中两条小舟缓缓前行,天空两只飞鸟翱翔。后面以色泽深沉的土青花书“心常自在,映顺厂”题记。“心常自在”给这幅山水人物图的主旨作了注脚。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孤岛、江水、飞鸟、栈桥、树木、小舟、人物等要素。这些景色,或远或近,或显或隐,近者清晰,远者朦胧,既有清晰之美,又有朦胧之韵,意境高远。以此表达作者对名利的淡漠,寄情山水,托趣渔樵的美好向往,颇具“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之深远意味。“映顺厂”指民国时期安口制瓷的私人作坊。当时私人作坊兴盛,据统计有上百家之余,“映顺厂”即其一。此件作品的年代当在20世纪40年代后半段。
图6
青花滴水观音(图7)。观音戴三角形高冠,冠中间及左右两角各饰粉白色宝珠。脸部为冰裂纹釉,墨色弯眉,小圆眼,轮廓用墨色描绘,高鼻,樱桃嘴,面容清秀,表情宁静。戴项圈,下垂褐色桃形饰物,身披双领下垂式大衣,衣摆呈垂弧花瓣状搭于台座上,衣袖宽博,衣纹及袖缘用青花线条描绘。左手握净瓶搭于右肘上,净瓶残缺,右手拽褐色桃形饰物抚右膝,身体微向右倾,左腿盘起,右腿支起,坐于树桩形台座上,台座前面青花绘谷穗。从清淡的青花发色及冰裂纹釉面判断,其创作年代为20世纪40年代。
K876.3.
A
1005-3115(2016)16-0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