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萝北地区发现两件石矛的初步认识

2016-10-12 02:58米成粮乔新建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黑龙江萝北154200
丝绸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名山石器美洲

田 哲 米成粮 乔新建(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黑龙江萝北154200)

对萝北地区发现两件石矛的初步认识

田哲米成粮乔新建
(黑龙江流域博物馆,黑龙江萝北154200)

黑龙江萝北县名山镇发现两件石质矛尖,为该地区新发现,经比对,与美洲人起源亚洲说具有密切联系,证明萝北地区在史前曾经有过人类遗留痕迹。通过地理位置分析,可以确定萝北地区是东北亚史前人类前往北美洲迁徙途中的主要活动区域。

萝北;石器;美洲人起源

一、地理概况

萝北县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南麓与三江平原交汇处、黑龙江中下游,东北以黑龙江为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边境线(界江)长146.5公里。名山位于萝北县名山镇西侧,当地人称之为小山,距离名山镇内约700米。山体呈南北向、北高南低,海拔134米,相对高度6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31°1′49",北纬47°41′37",面积约0.25平方公里,是黑龙江沿岸名山段紧邻江边的一座孤峰。2008~2014年期间,经常可以在该山北侧由碎石构成的滩地上采集到一些石核、石叶、刮削器等,还有一些将长圆形砾石的两个端点打出对称的缺口而制成的石网坠,以及打制的石锛等多种类型的石器。在名山西侧不足百米处,有一条自西向东,然后再折向北汇入黑龙江的小河,当地人称之为一道沟。该河的西岸漫滩之上属于名山农场第三作业区的耕种地。河的东岸为树林,过树林再往东为名山。一道沟因江水涨撤也发生宽窄的变化。在河的入江口东侧也发现过一些打制和压制石器,并有少量带有纹饰的陶片。由此看来,名山的北侧与一道沟入江口东侧都应属遗址。从这两处遗址所获器物及陶片来看,其年代大致为新石器时代及隋唐时期。

二、发现地点

2012年,黑龙江流域博物馆职工乔新建在名山镇一道沟临入江口地表发现并采集了一枚石制的矛头,即石矛头(见图1,以下称1号矛)。同年,他在萝北县名山镇江洪村边又采集了另一枚石矛头(见图2,以下称2号矛)。2014年12月,两枚石矛头经黑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保存于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三、文物形态

1号矛,长12.8厘米,宽3.9厘米,厚1.4厘米,重62.6克,外部颜色呈淡黄色,沉积岩,砾石,矛头尾部保留少部分自然石皮。矛头外观呈梭形,主体横截面为菱形,为压制和打制双重工艺。有锋利的尖和两条弧状的边刃,尾部有粗铤,在尖部和边刃有细小的压剥痕,尖和边刃都修理得很精致,疤痕较小。矛头保存状况完好。2号矛长6.9厘米,宽2.6厘米,厚0.7厘米,重13克。外部颜色呈紫色,硅质岩,砾石。底部因石料所限,呈斜直状,也进行了压制。该矛头为通体压制而成,呈扁薄桂叶形,钝尖弧刃,保存状况完好,但体量较小,应为投掷矛头或投枪头。

图11号矛

图22号矛

四、特点

第一,选材考究。因为所造器物的用途不同,而对石器有所选择,这两件矛头选用了质地坚韧的砾石。这样做出的石器既坚硬、锋利,又有韧性而不易折损。既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又提高了捕杀猎物的成功率。

第二,工艺精湛。1号矛先用打制法将矛头轮廓做出来,然后再用压剥法将尖部及以下的刃部精致地加工成型,使矛头比较锋利,更具杀伤力。2号矛头采用双侧通体压制法,仔细观察矛头上的疤痕,可以想象到被剥离下的石叶相当细小,在压制过程中,稍有闪失,必将损坏矛头,前功尽弃。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娴熟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的。2号矛较1号矛的石材更加坚硬,更有韧性,因此也就增加了制作的难度。

第三,形态规整。纵观这两个石矛头,整体线条流畅,以纵向中轴线为基准,石矛两侧基本对称,可以体现古人的审美情趣。

第四,发现较少。与此类矛头相关的信息,在萝北县一直未有记载,应当属首次发现。

五、讨论

1号矛选用了沉积岩,而没用性质更好的硅质岩,看来较大的硅质岩极少,这说明在本地缺乏稳定的优质石料来源。从名山北侧采集了多枚一侧保留自然石皮、另一侧打制成斜刃的石锛,大量的石核及达斡尔型石镞等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采集这两枚石矛的地点距此不远,应为同一时期。在名山北侧采集了多个两端有缺口的石网坠,由此看出当时以渔猎经济为主。

六、年代学问题

由于这两件石矛头系采集品,没有伴出的有机物做碳素测年,因此我们仅能从类型学角度及制作工艺来推测它的大致年代。

我们发现与这两件石矛头在器型上极其相似的应为美洲克洛维斯、俄罗斯格罗马图哈河口遗址出土的矛头。克洛维斯矛头发现时间为1933年,地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早已干涸的克洛维斯湖中,在对其矛头附近发现的猛犸(已绝种的古代长毛象)骨龄测定为距今1.15万年。即地质年代的全新世,也是新石器时代的初始时期,这也正是该矛头的产生年代。格罗马图哈文化,1961年由前苏联A·奥克拉德尼科夫领导的远东考古调查队在格罗马图哈河口发现的石器时代居址而得名。在A·杰列维扬科所写的《格罗马图哈文化》一文中所附的插图上,我们看到其中的图三1、2、5尖状器与名山北侧发现的器物在形态上大致相同。图三中的1、2与本次采集的石矛也基本一致,由此断定名山北侧的石斧状砍砸器及这两件石矛均属于格罗马图哈文化类型,其年代也大致相当。《格罗马图哈文化》一文中将此种石器的年代大体上定在前四千纪至三千纪初之间,即距今6000年至5000年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结合克洛维斯矛头附近猛犸象的骨龄测年及格罗马图哈文化的年代断定,仅从类型学或形态学角度来看,这两件石矛头的年代上限为距今1.15万年,下限为距今6000至5000年。

七、结语

在这两件石制矛头发现之前,在萝北名山境内曾采集到几个类似于石矛的残段,虽能看出具有相同的制作工艺,但器型及体量不得而知。此次发现的完整石器为我们提供了极其详实的考古资料。这两件石器矛头表明生活在萝北境内的古老先民在制作石制工具之前,考虑到石器的不同用途,对石料的性质、特点已经进行了明确的选择,这是否说明原始的石制材料学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开始萌发和产生?就工艺而言,都采用了细石器制作方法,而1号矛同时也使用了打制技术,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制作石器时多元化工艺在一件器物上的应用。它们虽不是正式发掘所得,但有确切的采集地。为研究当时萝北县境内石器的种类、形制、石器制造工艺的发展程度和生产工艺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佐证。

美洲早期人类和文化起源于亚洲,这已成为世界学术界的共识。当今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今天的美洲人来源于亚洲,经华北、东北亚地区跨越白令海峡来到北美,在美洲落地生根。而验证这一说法凭借的依据就是克洛维斯石矛头的发现。

支持美洲人类起源于亚洲的另一种说法为“洲际石核”的发现,也就是楔状石核,这种楔状石核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北亚和北美,故被考古学家称为“洲际石核”,它证明了亚洲和美洲之间在石器时代曾有过直接的文化联系。这种楔形石核在萝北名山地区也有发现,现保存于黑龙江流域博物馆。

这两件石矛头以及楔形石核的发现,说明当时萝北名山地区有史前人类活动的足迹。萝北县名山镇地处黑龙江边,为黑龙江水道自北向南奔流然后折而向东的拐角点,地理位置优越,江面宽阔,水流平稳,地势平坦,适宜捕猎生活。史前人类在前往美洲的路上,曾经在萝北地区停留生活过,并留下许多石矛尖和楔形石核等物证,为我们研究东北亚和美洲史前人类迁徙路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可以说萝北县名山地区是史前人类前往美洲途中的主要活动区域。

[1]张碧波,庄鸿雁.黑龙江人在美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苏联〕A·杰列维杨科著,翟德芳译、林沄校.格罗马图哈文化[J].北方文物,1985,(2).

[3]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4]康昱.关于东北亚和北美细石器文化的几个问题[J].北方文物,1991,(3).

K876.2

A

1005-3115(2016)16-0010-02

猜你喜欢
名山石器美洲
闫梦萦
美洲野牛当宠物
美洲动物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的研究
石器部落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谁发现了美洲
无名山
中国的三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