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

2016-10-11 12:03刘黎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卢梭评析

刘黎明

摘要:天性教育思想是卢梭整个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涉及天性教育的内涵、目的、路径。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揭示了“儿童”的秘密;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充满了真理性;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充满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情怀;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在西方天性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卢梭;天性教育思想;评析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9A-0041-05

卢梭在论述自然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对天性教育思想作了独特而深刻的阐释,涉及天性教育的内涵(让儿童率性发展)、天性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天性教育的路径(树立“把儿童当作儿童”的儿童观;让教育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按照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施教;教育应以大自然为师)。本文就此作些学理上的评析。

一、卢梭天性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之阐释

(一)天性教育的内涵:让儿童率性发展

卢梭的天性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天性教育即儿童本性的自然发展。在卢梭的视野中,天性教育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指的是人的“原始倾向”或“内在的自然”,也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生理器官、本能、潜能。据此,卢梭把天性教育定义为“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儿童天性的率性发展。它相对于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而言具有先在性,为后两者“立法”,因为天性教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某些方面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因此后两者要服从前者。唯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然的目标。其二,天性教育就是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所谓“自然状态”指向的是人的一种原初状态,一种未受任何雕饰和污染的原初状态。在原始社会,人处在自然状态,过着幸福、恬静的生活。然而,自从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以后,人的原初状态被破坏了,人的灵魂也被改变了。人处在被奴役、受压抑的不自然的状态,人的天性被扼杀。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就是摆脱封建社会制度和教育的束缚,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解除人为的控制,使儿童活在当下,尊重和满足儿童生长的需要,使儿童在尽情的玩耍中度过愉快的童年。他的天性教育的内涵是依据他的性善论提出来的,其性善论的核心要旨是:儿童生来是善的,其本性的最初冲动永远是正确的。

(二)天性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

培养自然人是卢梭的天性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自然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为教育目的的提出埋下了伏笔。他认为,自然人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其特征是野性,而不是邪恶。他们很少会陷入危险的纷争,因为他们的情绪稳定,加上社会对他们的约束是有限的和有益的,因而他们不会蓄意地伤害别人。由于他们之间没有交往和联系,也就没有“你的”“我的”之分,也不知道诸如虚荣、尊重、敬意和蔑视之类的东西。他们漂泊游荡于丛林中,没有技艺、语言和栖所,与世无争。他们没有情感,意识和智力与其状态相适应,现实利益是他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他们只关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卢梭视野中的自然人和自然状态的基本架构。尽管它还不科学,缺乏考古学、人类学的支撑,但卢梭的天赋人权和自然人的教育与这些基本概念息息相关,后者是前者产生的前提。

卢梭之所以要描述假想的原始状态和自然人,一方面是因为他试图“消除年代久远的谬误和根深蒂固的偏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识到,在当时腐败的社会制度中,除了培养自然人外,没有更好的选择。当时的社会状况变幻莫测,人的职业也是变化不定的,如果按照职业分工来培养人,就会使人无所适从,因而培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抽象”的自然人是最佳的选择。这种“自然人”不管社会如何风云变幻,都能依据人的本分做人,取得做人的品格。这就是卢梭的天性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它远不同于封建的教育目的,因为它不造就帝王、朝臣、豪绅、巨富,也不造就残缺丑陋和畸形异状的人,而是造就能感受到幸福、快乐和自由,身心和谐发展的自然人。他在《爱弥儿》中详细地论述了培养自然人的天性教育目的。他认为,在自然秩序中,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获得人品,因为每个人在自然秩序中都是平等的。教育的目标指向人及其生活的技能,使人知道如何做人,按照命运的安排处在他的地位上,而不是培养文官、武人和僧侣。因而这种人不是奔逐荒野的野蛮人,而是居住在城市中的野蛮人-自然人。他按照他的理智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不被任何权威所控制,即使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也不会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这也就是说,卢梭的天性教育目的的意蕴在于培养社会中的自然人,其品格是既有农夫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身心全面发展。

(三)天性教育的路径

1.树立“把儿童当作儿童”的儿童观

儿童观是教育观建构的前提,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因而,卢梭十分重视儿童观的建构。在他看来,无论是“小大人”观还是“神性儿童”观,都是扼杀儿童天性的儿童观,因为它们对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关于儿童的观念错了。与这种批判相联系的是,卢梭建构了“把儿童当作儿童”的新的儿童观。它首次认识到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发现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独特性,要求教育者承认并尊重儿童的独特地位,这就是:根据万物的秩序和人生的秩序确定人的地位,前者决定人类的地位,后者决定童年的地位;反对“原罪论”和“预成论”儿童观,要求把儿童看作儿童。不仅如此,卢梭还道出了其中的理由:“大自然认为,孩子在成人以前毕竟还是孩子。如果我们想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我们便会生产出一种不成熟而且毫无味道的勉强长成的果子,这种果子在变得成熟之前便会烂掉……童年有它自己观察、思考和感觉事物的方法,若试图用我们的办法去取代它们,那是最愚蠢不过的事情了。”[1]

2.让教育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

在卢梭看来,儿童的自然状态就是他的本真状态,其核心内容就是尽情地、自由地玩耍。他什么东西都想去摸一摸和弄一弄,他在不停活动中既享受了从事活动的快乐,又获得了十分必要的学习,教育者不要去妨碍他,绝不能违反大自然增强孩子的身体和使之成长的规律。无论是孩子想走还是待着不动,我们都应遵循孩子的意愿,不损害孩子的意志,这样他就不会做没有用处的事情。因而要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意志和现实需要,从事各种活动。这是他日益增强的身体所必需的。在玩耍和游戏中,儿童即使受了伤,也不在乎,仍然很高兴。卢梭举例说:“我看见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那里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作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2]因为卢梭给了他们自由和锻炼,所以可以使他们能抵抗他们必然要遭受的灾难,享受当下玩耍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在目前和将来都过得愉快。可见,自然状态是导致人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缩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的教育不应远离儿童的自然状态,而应尽可能使他们接近自然状态,缩小他们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从而使他们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教师应爱护儿童,帮他们活动、玩耍、做游戏,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使他们在自然状态中度过幸福的童年。

3.按照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施教

在卢梭看来,既然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是由自然的教育决定的,那么,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就是遵循儿童的天性,让儿童从生命诞生的那天开始,就根据自己的性情率性发展。他指出,在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要实施天性教育,教师要观察他,跟随他,照料他,极其留心地守候着他薄弱的智力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无论是游戏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应彰显儿童的天性,使他们在率性发展中成长。在童年时代,儿童是充满活力的,既喜欢制造东西,也喜欢破坏东西,他觉得他的生命能够活跃他周围的一切。因为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活动,只要他能改变事物的现状就够了。如果说在儿童身上似乎是破坏的倾向较制作东西的倾向为多,那是他的活泼的性情决定的,而不是因为邪恶。因此,教育的准则之一,就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但不支持在儿童有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时给予帮助。

教育者还必须按照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把他放在他的年龄阶段应有的地位,不能有越过那个阶段的企图,因为每个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天性是不相同的。与之相适应,教育的任务也不应相同。

婴儿期(出生至两岁)是儿童身体养护和体育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身体很柔弱,器官不完善,发育不健全,因而他们需要怜惜,需要爱护,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身体的保养。给儿童包襁褓、戴帽子、穿紧身衣服,都是错误的教育行为,这样做只会阻碍儿童四肢的舒展、血液的流动,损害儿童的体质,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卢梭认为,教育的正当措施是让儿童穿肥大的衣服,使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感受事物,在经验中学习,通过看、摸、听去学会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培养敏锐的感觉能力。同时要防止儿童沾染任何不良习惯。

儿童期(两岁至12岁)是“理智的睡眠”期。这个时期,儿童的理性没有得到发展,用卢梭的话说,它处在“睡眠”状态。因为理智这个官能是在综合其他官能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因而是最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个缘故,理智的发展不应进入教育的视野,不能进行理性教育,不能学习诸如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读书对儿童来讲是灾难,没有比理性教育更让儿童变傻的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的感觉能力,因为感官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儿童的智力还是儿童的记忆力,都带有感性色彩,他们的思维指向感性而非理性。因此在教育上不能强迫儿童去思考,去读书,而应该用实际的事物去影响儿童,使他们从中获取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的经验,锻炼感官。这是这个时期教育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其他任务要服务于这个任务。

少年期(从12岁至15岁)是知识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时期。儿童感觉经验的积累,身体的发展,使得理性思维的发展成为可能,因而智慧教育和劳动教育进入了教育的视野。对此卢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应按趣味性和有用性的标准确立智力教育的内容,通过启发性教学、发现法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教给儿童掌握学问的工具,反对注入式和教条主义的教学。在劳动教育上,他推崇农业劳动和手工劳动,目的是让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真正自由的人。

青春期(从15岁至20岁)被卢梭称为“暴风雨和热情”的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善性,着眼于儿童善良习惯的培养、道德的思想情感的培养和宗教信仰的养成。这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行为的榜样,注重实践,反对空洞说教,以“自然后果法”教化儿童;要求教师教会儿童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获得正义感,掌握评价善恶的标准。

总之,儿童的天性发展是有秩序的,它引领着教育的发展的方向,照亮了教育前进的道路。率性发展的教育必须与不同时期的儿童发育的水平相适应,反对不顾天性发展,强行灌输儿童所不理解的内容的注入式教学,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时机和需要,敬畏儿童的天性。

4.教育应以大自然为师

教育应以大自然为师是教育回归自然状态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儿童本身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心向往大自然,而“大自然总是向最好的方面去做的,……最初,它只赋予他维持他生存所必需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的能力。它把其余的能力通通都储藏在人的心灵深处,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以发挥。只有在这种原始的状态中,能力和欲望才获得平衡。”[3]这也就是说,大自然是儿童免除痛苦、获得快乐的源泉。所以,教育应以大自然为导师,通过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接受生动形象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应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仔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发展状况,不要对它们有任何束缚,只有先让它们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才能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们。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珍惜时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怎样在最宝贵的时期中不致浪费片刻的光阴;……在童年时期牺牲一些时间,到长大的时候会加倍地收回来的。”[4]总之,大自然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儿童天性在每个时期的发展也是有自身的特性的,教育者应尊重它们,让儿童的特异的征象反复出现并被确实证明之后,才去施加人为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法上同大自然相冲突。

二、卢梭天性教育思想之评析

首先,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揭示了“儿童”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儿童的本性是纯洁善良的,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这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为天性教育思想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没有性善论作基础,就不会有“以天性为师”、尊重和呵护儿童天性发展的天性教育思想的提出。它有力地打击了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封建教育,使把儿童从封建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可能,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性善论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尊重儿童善良的天性和要求,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这会导致教育上的巨大变革。“的确,由中世纪宗教枷锁下的教育发展成为近代教育,无论在内容上、方法上,大都和适应天性要求有联系。从前的教育把天性看做敌人,以制服顽皮的儿童为能事,儿童的心理、生理的情况是教育者很少过问的;在长久的实践之后,人们才认识到研究儿童是教育工作必备的条件。在这由抹杀天性到尊重天性的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上,卢梭恰是枢纽人物。”[5]

其次,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对儿童天性发展与教育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充满了真理性。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然教育家一直在对儿童天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古罗马的昆体良、西塞罗、塞涅卡等,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及夸美纽斯,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出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理论观点,如教育要遵循儿童天性的发展,针对儿童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等。然而,他们的理论观点是不系统的、零碎的,其视角主要是“人”的视角,还没有深入儿童的内心深处,没有真正发现儿童的天性以及在促进儿童天性发展问题上教育应当何为。这一使命是由主观化自然教育家卢梭来完成的。卢梭从教育即儿童天性的发展、教育即儿童自然状态的回归、教育应适应自然法则等方面揭示了天性教育的意蕴,又建构了培养自然人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更为重要的是,开辟了树立“把儿童当作儿童”的儿童观、让教育回归儿童的自然状态、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法则、教育应以大自然为师等促进儿童天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而使天性教育思想系统化和理论化,充满了真理性。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深入了儿童天性的本质,发现了儿童及其本性的秘密。如果说以往教育家的天性教育思想是从“人”的视角研究儿童,那么,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则是从“儿童”的视角去研究儿童,彰显了儿童教育的“儿童”意味。按照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实施教育,就可以冲破封建教育的桎梏,解放儿童固有的天性,唤醒儿童的潜能,使儿童成为一个能按自己的性情率性发展的自由自在的人。

再次,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充满了“以儿童为本位”的情怀。“近世以来,如何对待儿童已成为衡量社会优下的准绳。是摧残儿童还是解放儿童,是鄙弃儿童还是解放儿童,是苛虐儿童还是爱护儿童,是把儿童视为人类的毒瘤还是看作人类未来的希望,乃是判断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和社会意识是否进步的分水岭”[6],也是衡量教育制度好坏的分水岭。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关注和彰显的是后者。无论是天性教育意蕴的揭示,还是“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建构,抑或是天性教育路径的探讨,卢梭总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现了对儿童的关爱和“以儿童为本位”的精神和理念。在近代,儿童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与卢梭的天性哲学及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息息相关。“在过去,儿童被误解为具体而微的成人:如今则知儿童身心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不能以教育成人的教材和方法用于儿童。在过去,儿童被误解为愚昧无知而须给他们灌输知识的蠢材,如今则知儿童是能够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小活动家和能够自觉地理解事物的小思想家。在过去,儿童被比作为天性邪僻而无理取闹的恶魔,如今则视儿童为能够行善尚义的天使。在这天翻地覆的巨变中,卢梭的天性哲学是起过强大催化作用的酵母。所以世界进步人士公认:卢梭不但是儿童教育的改造者,还是广大儿童的福音,是儿童解放的象征,是为儿童争夺人权的旗手。”[7]

第四,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在西方天性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虽然继承了以往教育家天性教育思想的精髓,但又超越了后者,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前所述,以往教育家虽然探讨了天性教育问题,提出过富有建设性的理论观点,但其视角是“人”而不是“儿童”。卢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研究和探讨天性教育问题,深入儿童的内心深处,真正发现儿童的天性以及在促进儿童天性发展问题上教育应当何为。这使他的天性教育思想不仅有“人”的视野,更有“儿童”的视野。他极力倡导教育者应遵循儿童的天性施教,不要超越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更不要强迫儿童学习和强行给儿童灌输知识,而应当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实施消极教育,让儿童的天性“自主”地、“率性”地发展,让天性引领教育的发展,使儿童在自然状态中自由自在地成长。这一让天性自然和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启了人们研究儿童及其天性的先河,指引着现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影响着裴斯泰洛齐、第斯多惠、福禄培尔、杜威、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对天性教育思想的建构,后世的天性教育思想多渗透了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卢梭之后教育改革家们所崇尚的理念和强调的种种主张,多源于卢梭的天性教育思想。可以说,他的天性教育思想,尤其是依据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赋能力进行教育的主张,构成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和基调,这使得他的天性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启蒙意义。

参考文献:

[1][英]伊里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31.

[2][3][4][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72.95.

[5][6][7]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9.41.41-42.

责任编辑:杨孝如

Abstract: Nature educational ideology is the core of Rousseaus educational thoughts, concerning the connotation, objectives and path of nature education, which is based on natural benevolence theory, revealing childrens secrets. His theory is filled with truth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natu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and also filled with children-based educational emotions. His theory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milestones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

Key words: Rousseau; nature educational ideology; review

猜你喜欢
卢梭评析
人生的最高哲学
大师的弯腰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卢梭的三次弯腰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
2012年高考四川卷理科数学第22题评析
卢梭——现实社会的失败者
卢梭的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