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斌
摘要:中庸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人智慧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一种高明的思想方法,又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学说基础上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伦理道德原则的中庸是在作为方法论的中庸指导下得出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当代中国,人们更应该认识、发扬和运用先人留下来的中国智慧,充分发挥它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中庸;儒家文化;思想方法;伦理道德原则;孔子;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6)03-0033-04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宋代之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作为《四书五经》的一篇,是历代文人墨客必读的经典。宋代朱熹将《中庸》提高到了新的层次,宋明理学中的许多命题就是出自这里。许多儒者尤其是一些儒学大家都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问题,用中庸的原则处理事情。在中庸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中国人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文化。
一、中庸的含义
中庸的明确提出者是孔子。子思作《中庸》之后,很多学者又对中庸作了解释和发展。但中庸最原始的含义仅仅在孔子的语录和《中庸》一书中,后世的解释和发展可作为参考。无论是《论语》还是《中庸》都没有对中庸的含义作明确论述,这就使得后世在解读中庸的时候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一般来说在解释中庸的时候要将“中”“庸”二字分别来讲。汉儒郑玄在《三礼目录》里讲:“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朱熹在《中庸章句》篇题下对“中庸”的定义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冯友兰认为“中”的真正含义是既不太过又无不及;“庸”是社会中现存的普通而又普遍的常规。既是常规,就是定理。
《中庸》第一章讲中庸的含义和最高目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1]这段话讲天赋与人的禀性称作性,遵循天性而行称作道。道是沿着人性而外发的东西,道需要教化。这里的“道”指的就是“庸”,“庸”就是普通、平常。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人们离不开的恰恰是普通、平常的东西,这些东西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最宝贵的。如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吃穿住行,在社会交往中离不开人伦道德等,这是遵循天性的体现。虽然所有人由于实际需要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循“道”,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觉悟到“道”的重要性,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完全了解并完全遵循之。比如在遵守道德规范方面,有人完全遵守,有人遵守得较好,有人遵守得不好,有人完全不遵守。所以要修道、教化,从而使人把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在做的事做好、做到位。“庸”是最普通最平常的,也是最难做好并持久的。那么如何最好地遵循天性,就要依靠“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2]人的情感未发之前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表现出来之后就会有中节和不中节的区别,而且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感情发出后的状态,所以要求“中”。“中”就是执中、适中、时中,“和”是不偏不倚的一种最佳状态,讲究恰到好处。“中”与“和”是不可分离的,只有达到“和”的目的,才能叫作“中”;只有“中”,才能达到“和”的目的。“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中”的目的和完美状态。如果普通、平常、普遍的事物能达到“和”的状态,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便是中庸的最高境界。综上可知,中庸就是以“中”的方法修道,最终达到“和”的状态。
二、中庸是一种儒家思想方法
中国古代好多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中庸思想的直观描述,如:《论语》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同”“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3]《季札观周乐》中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4]《荀子·不苟篇》中的“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5]以上经典描述体现的其实是中庸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规则、调和矛盾的思想方法。子曰:“攻乎两端,斯害也已。”[6]就是说事物有“过”与“不及”两端,“过犹不及”,超过或未达到一定的界限都会影响到事物的质,从而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走极端就是一种祸害。这就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把握分寸,掌握适度,不走极端。具体要做到三方面:执中、适中和时中。
执中是前提,指无过与不及,不偏不倚。“中”是一个标准,达不到或超过这个标准,事物就会失去平衡,事物就不能称之为事物。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在其位时治国有方,遵循天命,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允执其中”,上律天时,下袭水土。适中指恰到好处,是两个极端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适中既指主体情感和欲望的适中,也指主体对客体采取的态度和行动适中。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7]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8]在治理国家时要让百姓劳逸结合。又如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就是说对于自身不能确定或力所不及的事物不能草率决断,敬而远之是最科学的态度。时中是“时措之宜”,讲究合乎时宜,随时变通。中庸并不是一味执中,不是固守中间不懂变通,恰恰相反,中庸最强调变通。每件事物“中”的标准不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根据主观需要,“中”的定位和程度也在发生变化。这其中包含中国哲学重“悟”的特点,而这正是中庸既高明又高深的地方。此时的适度在过去和未来都可能是过度或不及,这也是我们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因。
既然孔子也说中庸“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中庸不可能也”,[9]而且即使作为圣人的孔子也不能每时每事都做到中庸,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10]那么就说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人在一生当中并不能在每件事上时刻坚守中庸之道。“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圆的圆心,只有一个懂得这种知识的人才能找到它。”[11]此时中庸就顾及不到了吗?人就可以远离中庸了吗?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2]。就是说如果不能得到按中庸原则行事的人与他结交的话,那么就要选择品质与德性接近的人。如选择狂与狷这两类人,因为狂者肯于进取,狷者不肯做坏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讨论“适度的获得”时认为,要做到适度,首先就避开最与适度相反的那个极端。因为在两个极端之中,一个比另一个的错误更严重一些。既然要准确地选取适度非常困难,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就只能是在两恶中择其轻。比如说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勇敢,那么宁愿选择鲁莽也不选择怯懦。因为鲁莽比怯懦更接近于勇敢,而怯懦是勇敢的相反者。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提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既要追求最高的境界,达到最好的状态,又要考虑到因受限制不能实现最好目标而采取的较好行动,作出最接近适度的选择。endprint
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到中庸呢?田广清在其《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中将求中的要领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曰因事取中。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不同条件下“中”的具体标准也不同。二曰因时求中。儒家称之为“时中”,它既是中庸含义的一部分,也是达到中庸的途径。三曰权变得中。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中”的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四曰礼义达中。儒家把“义”作为“中”即正确性的核心标准,把“礼”作为达到“中”的外在规范,认为只有循礼守义,做事才能无过无不及。五曰以节致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只有有节度,才能达到“中”,才能正常运行,健康发展[13]。
三、中庸是儒家最高道德原则
中庸认为“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主张在为人处世、践行人伦道德之时要尽可能做到适度,恰如其分,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治民,无一不体现这一要求。这实际上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判断是非的道德标准:恰到好处为是、善,过与不及为非、恶。中庸是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国家关系的最具指导性的原则,因此,是儒家最高道德原则。
(一)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原则可以调和各种关系
对中庸的准确解释绝对不能离开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周朝是一个特别重视礼制的礼治社会,但到了孔子所处的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情况。许多人尤其是执政者“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14]治国者如此,能够坚守这样的操守的贤人和百姓就很少了,这也是为什么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15],“克己复礼(周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6]的原因。孔子推崇周礼和先王的德性,他认为周礼是最好的制度,周礼是中庸之道的体现,只有恢复周礼才能重塑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他赞美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的德性,因为他们始终都能在其位上坚守中庸这样的德性。而在这些明君的治理下,百姓也能遵从他们的志向。杨伯峻认为“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所以中庸是礼制实施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从《中庸》所涵盖的范围来看,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包含礼治社会中的“五达道”“三达德”和“九经”。“五达道”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是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三达德”即仁、智、勇,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这三种共通的品德才能履行五条共通的大道。“九经”即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是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这些大道、品德和原则贯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庸原则就是用来指导处理这些事务,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国家关系的。
在礼治社会,中庸是对统治者和百姓双方的要求。喜怒哀乐作为人的感情,是人作为社会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的,而这些感情又会影响到人处理各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统治者控制不好自己的喜怒哀乐,百姓就要遭殃,江山社稷就会危险;百姓控制不好自己的喜怒哀乐,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就不稳固,社会就要动荡。同时,无论百姓还是天子都要恪守其职,安分守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人们都以理性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各尽职责,各自遵守自己的道德标准,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中庸原则在调节阶级矛盾中起到很大作用。
(二)中庸作为儒家最高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和精微性
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一方面体现在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体现在它在实现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17]不管是圣人还是普通百姓,身上都有中庸的潜质和品格。道不可离,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就连普通人都可以知道和践行。道对普通人来说可能言不清道不明,但他们却能够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一原则。如果普通人的身上没有中庸的品质,那么农民就种不好地,厨师就做不好饭,工匠就造不好产品,教师就教不好学生……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普通人在他们熟悉的领域里能把这些普通的事情干得得心应手。同时,道也有精微和隐秘的一面,即使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若要彻底地了解道,进入高深的境界,就要长期的实践了。“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18]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由近及远,就像登高山一样由低到高。君子之道是从普遍的人伦道德中开始的,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实践最后“察乎天地”。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原则,需要持之以恒地遵守和践行,如果“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那么“道其不行矣夫”。
四、正确把握中庸,发挥中庸的巨大价值
正确把握中庸思想的精髓,就会消除对中庸的误解。首先中庸不是折衷主义,因为折衷主义不讲原则,没有原则。而中庸恰恰相反,中庸在认识事物和处理事情时是讲原则的,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折衷和中立可以带来暂时的安全,但一味地折衷中立有时候反而会纵恶。而中庸要体现的是正义,实现的是公正,不仅中立还要不偏不倚,即“中立而不倚”。公正就会根据事情的发展采取不同的行动维护正义。所以中庸的做事原则不是根据个人喜好或者偏向某一方的利益,而是基于客观公正作出正确的判断。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操守,“和而不流”。其次,中庸也不是保守主义,不讲创新。“时中”强调的就是变化,在变化中创新。只有不断适应历史发展规律,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制定与之适应的法则,才会具备持久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改革,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原因。
中庸作为一种儒家道德原则也饱受诟病,一些学者认为中庸有很大的局限性和诸多缺点,甚至会使人形成不良的品格,其实这是最大的误解。中庸作为天下的根本和普遍遵循的规律,它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在哲学层面上则是对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概括。也就是说中庸作为至善的原则是没有错的,但人们在理解和执行这一原则的时候却可能会出现偏差。由于人们对这个原则认识不到位,运用不当所产生的与该原则初衷相背的后果不能证明这个原则是错的。凡是能够称之为最高、根本原则的道德原则,本身就是复杂的,需要人们长期努力践行才能实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