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

2016-10-11 06:13连靖娉金云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病毒学聚乙二醇干扰素

连靖娉, 金云菲, 王 倩

(1. 上海市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上海, 200336;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

连靖娉1, 金云菲1, 王倩2

(1. 上海市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上海, 200336;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上海, 201203)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CHB)是目前临床常见传染病之一, WHO[1]报道全世界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口约20亿,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中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 000万例[2]。乙型肝炎病毒不断复制和机体抗病毒的免疫应答是引起肝损害的原因。本研究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治疗32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2月上海市曙光医院肝炎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2例,均符合201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无干扰素治疗禁忌证,半年内未接受过抗病毒、细胞毒性药物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无其他肝脏疾病。见表1。

表1 32例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随访情况

1.2治疗方法

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罗氏制药公司)180 μg皮下注射,1次/周,连续治疗48周,其后随访第96周、第144周、第192周。

1.3检测方法

治疗期间每12周复查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血常规、甲状腺功能,随访期间每12周复查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

2 结 果

病毒学应答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12周与治疗24周、治疗36周均存在正相关(r=0.552、0.552,P<0.01),治疗24周与治疗36周、治疗48周均存在正相关(r=0.873、0.748,P<0.01), 治疗36周与治疗48周存在正相关(r=0.748,P<0.01), 治疗48周与第96周随访存在正相关(r=0.520,P<0.01), 第48周随访与第192周随访存在正相关(r=0.787,P<0.01)。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血清学转换未出现血清学应答。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24周与治疗36周、治疗48周、第144周随访均存在正相关(r=0.864、0.623、0.701,P<0.01), 治疗36周与治疗48周、第144周随访均存在正相关(r=0.760、0.606,P<0.01),治疗48周与第96周随访、第144周随访均存在正相关(r=0.623、0.567,P<0.01),第144周随访与第192周随访存在正相关(r=0.837,P<0.01)。

治疗后,32例患者HBsAg血清学转换率在治疗阶段12、24、36、38周依次为0%、0%、3.13%、3.13%,在随访阶段96、144、192周依次为6.25%、6.25%、10.53%。32例患者随访96、144、192周病毒学持久应答率依次为90.00%、86.96%、73.33%。达到了初始应答,但在未更改治疗的情况下,HBV DNA水平重新升高,或一度转阴后又转为阳性,可有或无ALT升高。复发HBV-DNA病毒学,但随访阶段HBV- DNA重新升高或阳转。32例患者治疗阶段24、36、48周反弹率依次为0%、5.56%、5.56%;随访阶段96、144、192周复发率依次为10.00%、13.04%、12.50%。

根据治疗前ALT水平将32例患者分为<100 μ/L组、100~400 μ/L组、>400 μ/L组,21例患者基线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及血清学应答关系见表1。根据治疗前HBV-DNA基线水平将32例患者分为高病毒载量组(≥1×106copies/mL)和低病毒载量组(<1×106copies/mL), 2组第48周随访时病毒学应答率、血清学应答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2。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治疗初期均出现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类流感样症状,持续1~2月;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但未出现中性粒细胞<75%, 血小板<50×109/L, 均坚持完成治疗及随访。

表2 患者基线ALT水平与病毒学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的关系 %

表3 32例患者HBV-DNA水平与病毒学应答及血清学应答的关系 %

3 讨 论

目前治疗CHB 的主要目的是清除或持续抑制HBV,从而阻止或减轻肝脏的炎症坏死。干扰素α通过上调机体的免疫清除功能和抗病毒蛋白的双重机制,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清除被其感染的肝细胞,发挥抗乙肝病毒的治疗作用,达到抑制甚至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是干扰素α2a的基础上连接上分子量为40 KD 的分枝状的聚乙二醇多聚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CHB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在一个国际多中心二期临床实验中得到证实[2]。

本研究对派罗欣治疗的32例慢性乙肝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28.13%(9/32)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62.50%(18/32),HBeAg血清学转换应答率31.58%(6/19), 第144周随访时病毒学应答率上升至75.00%(24/32), HBeAg血清学转换应答率上升至42.11%(8/19), 第192周随访时病毒学应答率上升至78.94%(15/19), HBeAg血清学转换应答率上升至66.67%(8/12), 表明派罗欣具有较强的抗病毒疗效。随访阶段第96、144、192周病毒学持久应答率分别为90.00%、86.96%、73.33%, 派罗欣具有较持久的抗病毒疗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已经获得病毒学应答病例发生反弹。

分析本研究中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疗效预测及影响因素。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各病毒学应答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将治疗12、24周的病毒学应答作为其近期疗效的预测指标,治疗48周及第96周的随访作为其远期疗效的预测指标。对于不同时间阶段的HBeAg血清学转换而言,治疗24周与治疗36周、治疗48周、144周随访均存在正相关,可将其作为HBeAg血清学转换的近期及远期预测指标。基于上述结果,作者建议对于接受派罗欣治疗的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更应关注其第24周的病毒学应答及HBeAg血清学转换。而治疗前谷丙转氨酶(ALT)基线水平或者血清HBV-DNA载量水平并不影响其长期疗效,故作者认为无论患者治疗前机体肝细胞受损的状态、HBV-DNA水平如何,都应密切关注其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病毒学应答及血清学应答。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1): 13-15.

[2]looksley W G. Peginterferon alpha-2a ( 40KDa):an adv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 J ViralHepat, 2003, 10: 2982305.

[3]李声方, 赵登蕴. 影响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因素探讨[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8, 4(11): 90-92.

[4]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病毒性肝炎中医辨症标准[S]. 中医杂志, 1992, 33(5): 39-42.

[5]姜素椿. 传染病基础和临床[M].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 131-132.

[6]田玉岭, 赵 伟, 沈 玲, 等.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纤维化指标的影响[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7, 9(25): 553-557.

[7]邱 梅, 周大桥, 周小舟, 等. 清热利湿和疏肝健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23(1): 22-24.

[8]王家瑜, 梅琼. 59例拉米夫定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1: 104-105.

[9]王慧芬, 张战线.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药拉米夫定和法昔洛韦[J]. 中国新药杂志, 1999, 8(4): 222-223.

[10]Liaw YF. Impact of YMDD mutations during lamivudin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Antivir Chem Chemother, 2001, 12(Suppl 1): 67-71.

[11]茅益民, 曾民德. 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1): 61-62.

[12]蒋晔, 徐智儒. 抗乙肝新药阿德福韦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4, 23(6): 373-374.

[13]王国树. 阿德福韦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药情报, 2003, 9(4): 38-39.

[14]RYU S H, CHUNG Y H. Resistance to adefovi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 Korean J Hepatol, 2006, 12(4): 484-492.

[15]徐灿, 金震东. 干扰素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1, 10(3): 200-202.

[16]Zenzem S, Feinman S V, ResenackJ, et al. Peginterferon α2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 N Engl J Med, 2000, 343: 1666-1672.

[17]Perrillo R P, Gish R G, Peters M, et al. Chronic hepatitis B: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rapy[J].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6, 4(2): 233-248.

[18]王艳彩, 贾继东. 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新推荐意见[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 12: 623-624.

2016-03-16

R 512.6

A

1672-2353(2016)17-155-03

10.7619/jcmp.201617056

猜你喜欢
病毒学聚乙二醇干扰素
病毒学研究性教学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复发预测因素meta分析
83例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检测及其分析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生物学活性验证
聚乙二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萃取猪胰蛋白酶
血清HBsAg水平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病毒学应答的影响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普拉洛芬联合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