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扬州园林建筑中的雀替构建特色

2016-10-11 04:22毛连杰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扬州园林

毛连杰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明清扬州园林建筑中的雀替构建特色

毛连杰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雀替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木作构件之一,在发展中装饰意义逐渐超出力学作用。明清时期扬州雀替在营造和装饰上反映扬州地区的盐商文化以及园林主人的一些特性,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并且彰显扬州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生活形态。

雀替;扬州园林;装饰;文化

一、扬州传统园林建筑的发展概述

扬州自古就是富甲之地,物产之多仅次于江南,又地处南北要地,很早之前就已多次出现繁华面貌。从历史发展来看,自隋唐以来,四方仕宦多集聚于此,并且凿陂池、筑台榭,以当作游玩、观赏、宴会之所,这也就是扬州园林兴起的最初雏形。发展到唐代,扬州成为继长安和洛阳之后的全国第三大都邑,有“扬一益二”之说。[1](5)其经济和文化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了园林建造的昌盛,除去官府园林外,又泛起了个人争相竞造园林的风气。唐末,由于战争频繁、长江南移、运河堵塞,扬州城经济文化开始衰退,园林发展随之低靡。

直至明代,大运河疏浚修整,扬州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中心、两淮盐业的贸易聚集地,经济重新得到发展。盐商所赚取的钱除去花在奢靡的生活之外,还大规模地建造园林及住宅。由于水路交通便利,跟随徽商到来的徽州造园匠师,以及当时各地的最新构筑材料和苏州的匠师们都因水利舟便,源源不断的汇聚于扬州,使扬州的园林建筑艺术更添色彩,更具综合性魅力。

清康乾盛世时期的扬州,其经济、文化是整个发展史上最顶峰的时间段。当地的大盐商代替地方官员迎接康熙乾隆多次南下,为此修建大量的行宫迎合圣意以谋求社会地位。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心理作祟,在其形式上除了遵从文人疏淡、雅朴的同时,为了恭请皇帝来赏,园林建造上又夸奢斗糜,多参照“京式”和“宫式”,也有个别融合西方纹饰,流露出浓厚的华贵气息。

二、雀替与扬州传统园林建筑

雀替原名“替木”,替木的出身并不高贵,在古代最初称之为“枅”。在现代的建筑学上划分归类,替木最早称“枅”理应归斗拱之类,但我们观之斗拱多在额枋或梁之上,而替木却在梁枋之下。古代封建思想影响了其地位,地位虽然有尊卑,作用却没有大小之分。凡地位低下者,其重要性越发明显,试看大厦之地基若何![2](1)雀替在其发展过程中装饰作用逐渐大于力学作用,其后主要演变出七种样式:大雀替、雀替、龙门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实用性与观赏性并重。雀替一般出现在建筑中梁和柱的相交处,作用为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加强梁枋的荷载力,减轻梁与柱相交处的向下剪力。其装饰性经过历代的锤炼而日臻完美,渐渐在不断的发展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接下来我们研讨一下雀替在扬州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和艺术内涵。扬州地区建筑上的雀替样式主要有龙门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各类雀替在其营造和装饰上有一定程度反映扬州地区的盐商文化以及园林主人的一些特性,也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并且彰显了扬州特色社会环境下的生活形态。

图1

龙门雀替主要运用在牌楼上,增添美观性,造型比其他雀替种类显得格外华丽,还增添了许多纹饰副件,如云墩、梓框、麻叶头、三幅云、麻叶头等。位于扬州大明寺前“栖灵遗址”牌楼(图1①)上雀替运用透空双面技法,雕出卷草纹样式,配以彩绘,增添了牌楼的观赏性。此寺始建于南朝孝武帝大明年间,称“大明寺”,其牌楼于明代光禄寺署丞火文津后建,四柱三檐,青瓦朱柱,局部彩绘。[3](33)《明史》记载: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它居室只饰彤碧。公侯厅堂檐桷、梁柱、斗拱可以彩绘,门窗枋柱可以金饰。[4](112-113)由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中建筑构件彩绘一般用于帝王公侯之所,一般商贾、民宅不得使用,宗教建筑仅可在局部彩绘。但明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扬州地处南北水路枢纽,对外贸易频繁,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华为美的平民审美文化。扬州地区受到这种新文化的影响,较之北方森严的制度相比,其雀替色彩出现了与当时制度相悖现象,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形象。

图2

在扬州的各处园林中都不难见到骑马雀替的身影,此雀替主要运用在间距较小的地方,两雀替相连,呈现出类似倒悬着的马鞍形状。何园中的骑马雀替造型则颇具代表性,其中装饰纹样采用了西方的结构和纹饰。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钱泳的《履园丛话》卷十二载:“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5](109)其宅居布局透露着北方民居的方整严谨,花园建筑秉承南方精致玲珑风格,又添加了几分西方元素,独具个性,成为中国私家住宅建筑中新潮与传统、东方与西方两种文化交流、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成功典范。园中玉绣楼中的骑马雀替(图2②)的造型和纹饰受到西方文化中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而产生了变化,雀替中的主心承重骨架改用曲线造型,运用卷草舒花纹饰,缠绵盘曲连成一体。何园建造之前,西方列强打开国门,洋务运动之后“西学”流入的不断深入使封建思想文化在中国独占垄断地位的局面逐渐被打破,造园领域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新的审美趣味。何园中雀替的艺术形态跟随园林风格随之改变,成为雀替形态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之一。其新旧事物融合之下反映出封建体系下扬州地区人们的社会观念对西方物像从排斥转化为接受或喜爱。

花牙子在民间又称为挂落,虽然在力学上毫无作用,但常常可以在传统园林建筑的梁枋之下看见其千变万化的造型样式,其造型样式受到当地建筑种类(宗教、民用)、建筑主人的兴趣爱好等影响。

在宗教建筑中,如扬州大明寺中的蝙蝠(图3)造型,通过描刻二只在祥云中的蝙蝠,来暗指其中的美好寄意。取蝠的谐音“福”,一只蝙蝠通常寄意“福从天降”,“福运到来”;蝙蝠又寄意“遍福”,一群蝙蝠则代表了福气满满,也是子孙后代幸福祥瑞之意。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人在生病或遭逢其他不幸时,转而求救于神明,进行精神诉求。[6](14-22)蝙蝠雀替的形态依附于大明寺的建筑性质本身的需求,成为宗教普世精神的物化形态之一,使祈福者的精神诉求得到视觉和精神反馈。

图3

图4

在私家园林中,如个园中的竹形雀替(图4③)造型是在园林建筑主人的兴趣爱好影响下形成的。个园是清代两淮盐业商总黄之筠在嘉庆二十三年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构筑而成。据清嘉庆年间刘凤诰书写的《个园记》中介绍:“主人性爱竹,盖以竹固本”。[7](66)“个”字犹如竹叶的形状,主人名“至筠”,“筠”也是指竹的意思。黄之筠精通诗画,推崇文人的雅逸情怀,在园中种满翠竹,竹是文人雅士所推崇之物,这样的做法也恰恰反映了他的向往。盐商中即便是沉浸于经史,抑或登仕版之人,他们毕竟跟一般官绅文人不同,自然使他们由自卑而转向自矜心理,在“祟尚逸情”的同时,他们还要以家产来显世超群、自我炫示,谋求社会地位。[8](15-20)古代商贾属于封建社会中的末等地位,跟一般的文人官绅不一样,黄之筠力于改变自身地位,使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提高,进入士阶层。个园中的竹造型雀替变成了一种很好的承载了其园林主人思想的载体之一,在局部制作上采用镂空的形式,轻盈而具有动感,工艺精细复杂,并以独特的形式感染着观看者。

三、雀替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一直寻找古代建筑构件的美,但我们找到了只是赋予表面的美。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说过:“为什么美在生活中用的时刻没有体验到?是因为在那里没有接近美的机会。”[9](18-19)机器制造培养了人们粗暴对待物的习惯,而传统工艺因独特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散发亲切感,一种亲切的美感,这是现代工业批量生产所不能赋予的。当今较多仿古建筑应用中的那种批量生产出来的装饰物谈不上艺术的美。雀替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建之一,现在我们只能在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当中感受到其依据特定的情感所展现出艺术形象的美。在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特别是制造工艺越发完善的今天,机器解放了双手,我们如何继承与发展这种艺术,是当下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对于雀替这种传统工艺的继承与发展:1.应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模式,不一定要强求走工业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道路;2.雀替的完整美在于制作者的过程和这个雀替制作背后的寄意,在工艺制作上需要确保形与意的结合,因材施制、因地放置,不能只是为了美观而美观;3.传统手工艺内含某些因素是文化财富,我们应该完善其保护体制,创造利于其发展的外部环境,使手工艺人享有应有的知识产权。

注 释:

①图1与图3为作者毛连杰拍摄,拍摄时间:2015 年10月31日,拍摄地点: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平山堂东路1号扬州大明寺。

②图2为作者毛连杰拍摄,拍摄时间:2015年10月31日,拍摄地点: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徐凝门街66号扬州何园。

③图4为作者毛连杰拍摄,拍摄时间:2015年10月16日,拍摄地点: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扬州个园。

[1]许少飞.扬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2]韩昌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雀替•栱眼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虎华.大明寺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王鲁民.中国古典文化根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5]陈从周著,张竟无编.陈从周讲园林[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6]吾敬东.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陈从周、蒋启霆选编.赵厚均校对、注释.园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8]陈建勤.清代扬州盐商园林及其风格[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9]杭间.手艺的思想[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贾玉宁】

The Features of QT-Wood Structure of the Architecture in the Gardens of Yangzhou C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O Lianjie
(Art and design Academy,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Jiangsu 225000,China)

QT-Wood as on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wood components, decora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development gradually beyond the mechanical effects.Yangzhou QT-Woo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for reflecte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in Yangzhou area of salt culture and garden master of some characteristic, also carrying certain social ethics, and manifest the life form of Yangzhou special social environment.

QT-Wood; Yangzhou Garden; decorate;culture

J59

A

1672-9838(2016)02-070-04

2016-03-19

毛连杰(1994-),男,江苏省盐城市人,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扬州园林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