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16-10-11 05:58刘淑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导向

刘淑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高职院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刘淑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高职院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明确教学目标;采取任务驱动,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采用多种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评估方式和综合考核方式。《跨文化交际》课程还应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向性;灵活采用翻转课堂,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跨文化交际》课;教学模式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

高职院校相关涉外专业的学生将从事国际商务贸易、涉外旅游、涉外文秘、涉外文化服务等涉外业务工作,根据德国职业教育中“能力模型”和“关键能力”的职业教育观点来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高职院校相关涉外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由于全球各行业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非涉外专业学生未来工作中跨文化沟通合作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跨文化交际能力,被定义为必要的能使得跨文化工作更为有效的感知、知识和技能。[1]本文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为背景,以职业行为能力为导向,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理念,对《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理论背景——行动导向教学法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目前,这种方法已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习目标是教师对于预期成果的阐述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达到的并且可看到的行为变化,同时学习目标应该是可以被衡量的。当学习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合理的方法以行动的方式将学生的人格职业能力特征在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并通过学生的能力-学习评价体系进行评定。

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行动和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计划、实施、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

(一)以能力为本,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但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影响教学效果的事实大量存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其中认知领域又按由简至繁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有人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熟练度,[2]这也代表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方面——认知、情感和行为。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知方面即跨文化意识,这涉及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文化习俗。文化意识要求人们理解对方文化与自身代表文化的相似性及区别。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相应章节的内容时能够解释、区分不同文化的手势和其他形式的体态语,并且可以在交际过程中熟练地使用;又如能预判和避免不同文化成员之间在赠送礼物过程中出现的误解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方面即跨文化敏感性,指人们理解、接受不同文化的需求。这由六个部分组成,自尊、自我监督、开放思维、同情心、相互影响和不武断。[2]如在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文化的包容性和平等性人格。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行为方面即跨文化熟练度,这涉及到在跨文化交流下使自身行为具有效性和合适性的能力。如使用流利的口语和熟练的方式与不同文化的成员沟通,表达有条理,逻辑严谨;对于案例分析能有清晰的思辨能力;具备在多文化团队进行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二)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采取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地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引导学生掌握完成任务的基本思路、方法后,按学生的具体学情,划分学习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形成作品;继而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讨论,找出特点,并对学生作品作出积极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任务贯穿始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教学方法来看,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由一系列教学方法组成的,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大脑风暴法、实物及卡片展示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游戏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学目标为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或者习惯习俗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法。案例材料选择按照典型性、真实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多渠道广泛采用教材、著作、报刊、网络日志、照片、影视材料中的案例,有文字案例、图片案例、视频案例等,并且把案例合适地应用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模块的框架之中。

如果教学目标为能够在对话和讨论的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会话策略,在发言中能够比较清楚地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或模拟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交流和沟通过程中,不断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熟练度。

如果教学目标是比较中西方体态语、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把小组分成小任务或小主题进行任务展示。例如在讲解西方就餐礼仪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搬到餐厅,组织模拟就餐主题情景剧表演,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学习过程。

如果要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则可编排一个精心设计的团队项目,如中秋赏月会,从项目实施到成果展示配有一系列相关任务,通过组织团队的不同分工、相互质询与评议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写的传统模式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可采取两两合作、分组讨论等灵活变化的形式。

(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采取综合教学评估方式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必须根据职业资格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再通过制定任务所体现出来的行为验证和考察目标的实现,然后制定详细的考察标准和指征及量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既然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类,教学方法也应不同。教师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时不能只采用传统的笔试,而应该根据学习目标的行为种类而采取不同的评估形式。

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考核方式可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在不同的考试类型中,期末口试所占比重为10%,期末笔试所占比重为50%,期中考核——某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习俗展示占20%,项目工作——报告展示(团队)占20%。

三、强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双向性

近几年来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逐渐增多,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直接参加国际交流、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在这些国际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担任志愿者工作,多与留学生及不同文化的外国友人沟通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经验分享和讨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把《跨文化交际》课堂搬到咖啡厅、书店、展览会、贸易会,进行实境教学,在实践性活动中真正实现“Learning by doing”,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教师除要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掌握不同文化环境中交往的技巧和禁忌之外,还要顺应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增强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注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技巧。

评估学习成绩的行为种类及评估方式对照表(举例)

四、翻转课堂,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教师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课前、课后自主完成与主题相关的任务,并对任务进行探究性学习和评论。布置任务的材料及来源可以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可提供各种文字、音频、视频及慕课等网络资源,甚至可以制作微课,让学生提前学习微课内容,带着任务去学习。在翻转课堂的形式中,“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并且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微课进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估、判断及反思。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通过系统进行汇总处理,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来翻转课堂,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陶新艳)

[1]Rope,R.L,Reynold,A.L.&Mueller,J.A.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in student affairs[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2004:14.

[2]Chen,G.M&Starosta,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5.

G712

A

1671-5454(2016)04-0109-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4.032

2016-07-02

刘淑容(1981-),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

本文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教改课题“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13JY11)的研究成果,亦为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5年(第9期)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德国)的学习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犬只导向炮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