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云
每年9月开学,小班总是特别热闹:有嚎啕大哭的,有低头垂泪的,有撒野打滚的,有碎碎念叨的。更有甚者,眼见妈妈走了就急得踢你、咬你、抓你。对这些刚刚迈开社会生活第一步、暂时难以适应的孩子,老师们必须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嘴里、手里一刻都不得闲,就像一群武林高手,各显其能,妙招迭出。
九天揽月,让孩子与家长分离
当哭泣的孩子被家长牵着手或抱着来到教室门口时,面对老师的笑靥和张开的怀抱,孩子通常是两种反应:一种是一边抹眼泪,一边跟着老师往里走,只要再安慰几句就释怀了;另一种是双手抱紧家长的脖子,双腿夹紧家长的腰身,让家长挣脱不得,任你说破嘴皮子也没用。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只好用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夺”,把孩子从家长身上揽到自己怀里。当然,最关键的要劝说家长尽快离开。只要家长在门口恋恋不舍地张望,老师即便是用尽十八般武艺也是没有效果的。
见招拆招,帮孩子平复情绪
家长离开后,幼儿唯一可以依赖的成人就是老师了。这时老师温暖的拥抱可以有效减少孩子的焦虑和紧张,有节奏地轻拍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而对于倔强的孩子,老师最初的拥抱就必须有一些力量,一来防止孩子挣脱或抓挠身边的人,二来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力量从而减少激烈的抗拒行为。
当孩子愿意呆在老师怀里之后,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哭一小会儿。有的孩子只要宣泄一会儿,自然就平静了。有的孩子哭泣的时间会稍长一些,这时老师要学会跟他闲聊,转移注意力。可以先说说衣服、谈谈鞋子,这些跟孩子自身有关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孩子的话题,而愿意开口说话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然后再说说桌上的玩具,和旁边的小朋友聊聊天,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周边,消除对环境的陌生感。
有一些孩子喜欢反复念叨“我要奶奶”“妈妈来”之类的。老师们通常会这样安慰:“奶奶买了菜、烧了饭,睡会儿午觉就来接你了。”小班的孩子时间概念尚未形成,他想想:好像是挺快的啊,于是就宽心一些了。但是某天我却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安慰”幼儿。
老师:“你这么哭,难道是你妈妈不来接你了?”
孩子哭得更凶,急忙辩解:“不是。”
老师皱着眉头:“肯定是你妈妈打牌去了,不来接你。”
孩子顾不得哭了,梗着脖子大声反驳:“妈妈不打牌,妈妈上班。下班来接宝宝!”
老师释然:“哦,妈妈下班就来接宝宝,”忽然反问:“那你还哭什么呀?”
孩子愣了一下。低头抹抹眼泪,又开始念叨。看到老师“疑惑不解”的眼神,他生生把后面忍住,转而寻求安慰:“宝宝要纸头,擦鼻涕。”
当然,遇到愿意跟老师聊的还算是好的,有些孩子根本不给你聊的机会。
奶奶好不容易把她的手掰开,她立即顺势躺在地上,一边大哭,一边手舞脚踢。老师好不容易把她抱到座位附近,她又躺到了地上,施展浑身的力量不让老师继续靠近。
这时老师不再纠缠,而是蹲下来平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招手对其他孩子说:“快来看,这个小朋友躺在地上不起来呢!”因为大家都还比较陌生,所以周围的孩子只是探着脑袋瞧了瞧,可小姑娘的动作明显慢了下来。
老师又对着周围的孩子说:“我们小班的孩子都不会躺在地上的,是吧?”旁边一个孩子回应道:“我是好宝宝。”其他几个孩子也应和。老师竖起大拇指肯定他们的表现。看到地上的小姑娘已经基本平静,老师伸出手:“我知道你也是好宝宝,让我抱一抱吧。”
既然有台阶可下,小姑娘顺理成章地“被”拉起来,顺势投入老师怀里。
移形换影,使孩子接受再一次分离
当哭泣的孩子平静后,往往会对老师过于依赖而使老师不能分身照看他人。这时,有一个巧妙的办法:“我就知道你是个勇敢的好宝宝!哎呀,那个小妹妹怎么还在哭呀?我去看她一下啊。”
受到了充分肯定的孩子,通常会“慷慨”地允许老师去照顾比他更“弱小”的宝宝。这种结果常常让当老师的我沾沾自喜,感觉和武术招式里的“移形换影”一样玄妙。不过,也有个别不肯的。那也简单,带着他一起去,说不定他还会帮着安慰别人呢!
当然,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无论软招式、硬招式,都是老师常用的招式。真正智慧的老师,会尽快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喜欢上老师。愉悦的心理环境、丰富的玩具、有趣的活动,都是最为实用的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