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往事

2016-10-10 22:58秦利勤
曲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晋文公竹简书信

甲 (唱)亲爱的各位朋友,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说)朋友们,你们好吗,相声演员××

乙 ××

甲 向您问好了!

乙 大家好!

甲 欸,知道我刚才唱的什么吗?

乙 那谁不知道,李春波的《一封家书》。

甲 没错儿,现在还能听到这首歌吗?

乙 听到得少了。

甲 知道为什么吗?

乙 为什么?

甲 因为写信的人少了。

乙 对,是少了。

甲 现在人们都用手机发短信、微信了。

乙 那是。

甲 你甭说别人,就我们对门刘姥姥,今年已经八十六了,都有微信好友。

乙 是吗?

甲 有跳广场舞的、有唱歌的、有晨练的。那回滴滴一响,你猜怎么着?

乙 怎么?

甲 还是个闺蜜群。

乙 嗐。

甲 其实也就是一帮老太太。

乙 可是也叫这么个新潮的名儿。

甲 你看现在信息交流多方便,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天南海北就连通起来了。乙 这都是科技发展的成果。甲 以前可不行,像我小时候,传递信息主要靠写信,有急事了发份电报。电报很简单,一个字好几块呢,说清事情就行:××,你母病危,速归。

乙 老妈身体不行了,那得赶紧回家。

甲 急急忙忙回老家一看,老太太正和一帮闺蜜打麻将呢。

乙 嗐,“妈,你不没病吗?”

甲 “有病就迟了,等有病了才想起看我呀,晚了。”

乙 我妈挑理了。

甲 “先等着,等打完这圈我再给你做饭。”

乙 一年不见,我妈打牌还上瘾了。

甲 大部分情况是写信。其实我们写信的历史很久远,因为我们国家是文明古国,书信这一信息传达载体也是我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乙 是吗?那古人怎么写信?

甲 那可比现在费劲多了。

乙 是吗?

甲 主要是找不到邮局?

乙 废话。

甲 其次是没有邮编。

乙 也是废话,那还没邮递员呢。

甲 邮递员倒是有,就是不给你寄。

乙 为什么?

甲 级别不够。

乙 哦,那得是县处级还是厅局级?

甲 不是,你寄信属于里通外国。

乙 啊,这么严重?

甲 最早的信可不是随便都能寄的,因为和现在的国书差不多,主要用于国家公务往来。

乙 这么神秘?

甲 那当然,比如在我们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你呢现在是国君身边的人。

乙 说清楚,当身边的人行,我得当大臣,可不能是太监。甲 就当大臣,就当大臣。

乙 那你当什么?

甲 我当国君。

乙 还高我一等。

甲 来给本王修书一捆。

乙 大王,您准备写多少封呀?

甲 就一封。

乙 那干嘛还用捆?

甲 那你说用什么?

乙 写完一封信叠起来装信封不就得了。

甲 那时候有纸吗?

乙 哦,对,那时候还没有纸。那用什么呢?

甲 用竹简。

乙 竹简?就是电视剧里见过的一摞一摞的竹简?

甲 没错,竹简写好后,用绳子扎紧,然后用泥整个封起来,盖上大印,这才往出送。

乙 这么麻烦?

甲 泥就是信封,就为防止让别人看见内容。而且,这个扎竹简的绳子还有一个专门的叫法。

乙 叫什么?

甲 缄。

乙 什么?

甲 缄,有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三缄其口。

乙 哦,就是守口如瓶,禁止外传。报告大王,您说往哪国去送?

甲 乌鸡。

乙 甭问,让快递两盒白凤丸。

甲 什么乱七八糟的,乌鸡国,唐僧取经路过的地儿,我跟他们国王有事儿商量。

乙 oh, sorry.

甲 等到了汉代,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时候传递个人信息的书信才出现。可是因为路途遥远,传递信息还是不方便。

乙 那怎么办?

甲 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乙 哦,骑上马一溜烟由浙江奔西安去。

甲 你骑马不行,得马骑你,累不死算你命大。

乙 你不是说骑马么?

甲 那时候有驿站呀。

乙 驿站?

甲 就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

乙 哦。

甲 可是这也慢呀,遇上两国打仗,前后方信息沟通不畅,就有可能贻误战机。

乙 那也没办法,总不能飞回去。

甲 找个带翅膀的不就行了。

乙 你飞个我瞧瞧,蹦高可不算,再说就你这体型,飞起来也是脸先着地。

甲 小瞧人!我用信鸽,把信绑在鸽子腿上,往天上一放,让它飞回去。

乙 这倒是个办法。

甲 当然这也有失误的时候。

乙 怎么了?

甲 敌人拿气枪一打准下来。

乙 那时候有气枪吗?

甲 后来不让打了,保护鸟类。

乙 应该保护。

甲 改吃鸽肉了。

乙 更不应该提倡。

甲 这些“高大上”的传递方式还主要是国家用途,普通百姓可没这条件。乙 是啊,那怎么办?

甲 只能让顺路的人往家里捎信,所以那时候亲人、朋友间见到远方来的一封信特别珍惜,百读不厌。

乙 那他们都写什么呢?

甲 其实历代都有写书信的名篇。比如司马迁写给任安的《报任安书》。

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甲 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甲 彭端淑写给侄子的《为学》。

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甲 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

乙 某等降曹,非徒仕途,迫于势耳……这也算呀。

甲 这属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乙 嗐。

甲 因为我们国家文化深厚,这写信的抬头称呼都有讲究。

乙 这还有区别?给谁写就直接写谁得了:领导,冒号。

甲 那不行,给家人的,给朋友的,这称呼都不一样。

乙 那给我父母写信怎么称呼?

甲 父母亲大人膝下。

乙 什么意思?

甲 说你像小孩儿一样围在父母亲膝盖周围。

乙 就现在?

甲 啊。

乙 膝盖这儿?

甲 啊。

乙 板凳来高?

甲 啊。

乙 再不长个了?

甲 啊。

乙 那说的是你,我生下来就齐腰高。

甲 啊?乙 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不过你说的是小孩儿用的词儿,我现在用不合适。

甲 甭管多大,就你要当了爷爷给父母写信也得这么写。

乙 为什么?

甲 你再大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没听过这首歌吗:(唱)就算你有了儿孙,你还是我的铁蛋蛋。

乙 不对,是就算我有了儿孙,我还是你的铁蛋蛋。

甲 是呀,就算你有了儿孙,你还是我的铁蛋蛋,没错呀。

乙 嘿,我让他绕进去了。

甲 可是就咱俩这关系,我要给你写封信,就不能称呼你叫大人。

乙 那叫什么?

甲 得叫你足下。

乙 足下,那不脚板子底下吗?

甲 差不多。

乙 哦,称呼你父母是大人,往高抬,搁我就踩脚底下了,再说你这是汗脚,去你的吧!

甲 称足下,是尊敬你。

乙 用不着,这份尊敬留给你自己。我再搭你双鞋垫。

甲 不是,这就是尊敬你,因为这里头有个故事。

乙 还有故事?

甲 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山西。

乙 是吗?

甲 当年有个晋文公,叫重耳。在国外逃命,整天东跑西颠,有一次几天水米都没沾唇了,饿得两眼冒金星,他手下有个随从,叫介之推,也是饿得前心贴后心。一想,这不行啊,再不弄点吃的非得饿死,可去哪弄呢?(目光寻找中转到乙身上,不注意时掏乙的口袋)

乙 干嘛,什么毛病?

甲 不行,逮着就判。

乙 哦,干这个呀。

甲 唉,也罢,良心丧于困境,无毒不丈夫。

乙 又干什么?

甲 从腰里拔出一把明晃晃的匕首。

乙 偷不成改明抢了?

甲 照着自己的大腿就是一刀。

乙 啊,这是要自杀呀。

甲 拉了一长条肉,一称,整半斤。

乙 也是一刀准。

甲 介之推强忍着疼痛给晋文公熬了碗肉汤。

乙 啊。

甲 晋文公一看端来一碗肉汤,饿呀,也顾不上让一让,一口气就全喝了。

乙 也是饿急眼了。

甲 喝完后,一看,欸,介之推怎么腿上缠块纱布呢,一问,明白了,你想他心里能好受吗?

乙 肯定难过呀。

甲 等到他以后当上了国君,问介之推要什么赏赐,介之推说什么也不要,转身就走了。乙 哪去了?

甲 隐居到绵山了。后来晋文公带人来寻访介之推,介之推是避而不见。晋文公想,你不出来,我有招儿,就放了把火,激他出来,哪知介之推是至死不出,抱着一棵大树活活烧死了。

乙 真是忠义之士啊,人不图这个。

甲 晋文公也非常后悔,就把这棵树砍下来,做成木屐。

乙 木屐?

甲 就是趿拉板。每当穿上木屐,脚下响起“嘎达嘎达”声时,他就想起介之推。

乙 哦,睹物思人了。

甲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生死感情,就把最好的朋友称为足下。

乙 是这么回事儿。

甲 当然现在不让这么干了。

乙 怎么了?

甲 绵山成旅游区了,景区故意放火,是违法犯罪行为啊。

乙 嗐。

甲 你看,书信承载着历史,记录着我们的回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传递信息由纸上变到指上,可传递的还是亲情、友情、爱情。

乙 你这话我可太有体会了。

甲 是吧?

乙 以前认识一个远方的姑娘,写了几封信,可姑娘总对我不冷不热。

甲 不反对就有门儿,你这样,趁热打铁,天天给她写封信。

乙 那姑娘不心烦?

甲 心烦什么?她心里美着呢,听我的。

乙 那我就天天给她写。

甲 后来呢?

乙 成了,下个月结婚。

甲 你看看。

乙 可惜不是我。

甲 谁呀?

乙 天天给她送信的邮递员。

甲 嗐!

点评:

去年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曲协第七届高研班上,我结识了来自山西的曲艺作者秦利勤。当时他拿了几篇作品给我看,实话说,都不太成熟。我也没客气,坦诚地指出了一些问题。说是说了,但不免也有些担心人家能不能真心接受。谁知,各自回家后,他隔段时间就给我发来一篇作品,继续让我提意见。我提出意见,他很快就修改,然后再发来修改稿,改过的作品变化很大。我真正感觉到这是一个虚心的人,一个认真的人,一个对曲艺创作十分执着的人。这样的人,坚持下去是一定能写出好作品的。

果然,小秦又给我发来一篇相声,叫《鸿来雁往》,不由得使我眼前一亮。我认为这篇作品的基础相当不错,且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在肯定了作品的优点后,照例提出了修改意见。首先我觉得题目并不合适。鸿雁,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大雁,是一种鸟的名称,后被喻为书信。这是一个名词,你把它拆开了用就不合适。我还对正活部分和底都提出了一些意见,并建议他修改后投给《曲艺》试试。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他修改后的稿子,在质量上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

这是一段融合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作品,让人们在笑的同时,对书信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对信息传递的发展进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诙谐幽默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调侃,适当的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运用,出人意料的包袱,都使得这篇作品符合曲艺“有人,有事,有情、有趣”的特点。叙述过程很流畅,事例也很典型,有说服力。包袱大都属于“肉中噱”,几乎没有生硬的“外插花”,这很难得。如今,好多作品都喜欢嵌入时尚新词,但大多是生搬硬套,并不恰当,而这个段子在新词的运用上处理得很好。如八十六岁的姥姥都有微信好友,居然还建了个“闺蜜群”,蔡瑁张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用得都非常自然,毫不牵强。初稿的底与前面的风格不吻合,对叙述者的形象有所损坏,现在换掉了,比原稿好多了,但我觉得仍有缺憾。虽然这个底与整篇作品紧密相扣,而且也诙谐幽默,有包袱,但这个底毕竟源自一个流传多年的笑话,不属于我们的独创。我不完全反对作品里适当地使用已有的素材,但我还是更提倡作品里尽量用自己的独创元素。另外,这篇作品几乎通篇都是甲在叙述,到底这里,突然变成乙在叙述,捧逗的关系也暗中转移了,读来似乎也稍感别扭。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作者今后的创作中,会逐步解决的。

总之,我很欣赏这篇作品。

最后,我想着重说一句:我不仅欣赏这篇作品,我更欣赏这位作者。希望我们曲艺作者都有小秦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遍拆洗一遍新,好作品都是这么磨出来的。

猜你喜欢
晋文公竹简书信
“足下”的由来
韦编三绝
失窃的书信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韦编三绝
“足下”一词的由来
厨师辩冤
五鹿老人
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