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艺术博大精深,谈其“博大”是因为它涵盖面太大,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说其“精深”则不光因为艺术家们的表演艺术精湛,更重要的是这门艺术具有很多表演理论精髓和史学价值,可以供后人来研究。就是这样一门土生土长、被文艺界誉为“文艺轻骑兵”的艺术,在今天我国的艺术教育中却没有一席之地,这不禁让所有为这门艺术奋斗的人感到遗憾。
曲艺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400多个曲种分布于全国各地,数量看上去的确是不少,但作为曲艺人并不能因此盲目乐观。2010年山东鲁北大鼓艺人夫妻跪地求传人;据报道沧州木板大鼓能坚持演出的木板大鼓老艺人不过10名,年长者近70岁,年小者56岁,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在这400多个曲种中每年都要“灭绝”几种,这样一门笔者认为“博大精深”的艺术,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境地?为什么比京剧历史还悠久的一门艺术,却没有京剧那样国粹的地位?在笔者看来,所有的为什么都应归结于曲艺的教育出现了问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学科门类艺术学下的一级学科中还没有曲艺艺术的一席之地。名不正则言不顺,类似于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培养的应该是曲艺表演本科人才,却挂到表演专业名下,好像是孩子养到十八岁就给“过继”出去了。应抓紧一切时间在艺术学学科下建立曲艺学这个一级学科,让它真正走进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的艺术教育,那样真正学曲艺的高层次人才才会越来越多,这门艺术的地位才可能越来越高。
曲艺艺术在文艺界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每年的央视、地方台春晚都能见到曲艺类节目的身影,甚至,一台综合晚会节目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曲艺类节目。那么在艺术教育中,笔者认为曲艺更应该被重视。作为一名从事多年一线曲艺教学的专业教师,笔者想从两方面谈谈曲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方面是大学本科教育,第二方面是中小学“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曲艺艺术走进高校教学,辽宁科技大学首开全国曲艺本科教育先河,成立至今已走过11年光阴。成立之初聘请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一级编剧为学校的一线主讲教授。田连元老师主讲评书表演课程;杨振华、王平老师主讲相声表演课程,尤其是王平(已故)老师十年奋斗在一线教学讲台上,为辽科大曲艺本科教育奠定了教学的基础与模式;崔凯主讲喜剧美学;崔立君主讲曲艺创作;黄晓娟主讲小品表演……这些知名艺术家都是不计报酬定期来完成学校安排的课时量,随后又有4名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由此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曲艺教师队伍。课程设置除本科生必须开设的大学英语、计算机训练外,还开设了相声表演、评书表演、小品表演、曲艺创作、快板等专业课,还有大学音乐、形体训练、戏曲身段训练、专业训练等相关素质课程,曲艺概论、曲艺作品赏析、中外话剧欣赏等理论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通过多年教学验证的。曲艺表演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实践演出,有朝一日必须面对观众,因此通过观众的反应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是最有效的。每周曲艺系主办的相声俱乐部演出和社会公益演出就是学生很好的实践平台,用这种实践演出促进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检验,同时还繁荣了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带动了校园“相声热”。通过四年的专业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成为懂理论、能表演、善创作、会主持、能教学的复合型曲艺人才。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信息高速发展,曲艺艺术也应该和声乐、舞蹈、戏剧、影视一样在高校中培养综合性人才。在辽宁科技大这种多科性大学中,曲艺专业教育不仅提高了学校的人文素质、使传统艺术得以复苏,带动“国学热”,使更多的学生走近并了解曲艺艺术,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多科性大学的品牌性。通过辽宁科技大曲艺本科教学模式不难看出,曲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应该和曲艺在文化艺术界的地位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曲艺在中小学“第二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谈到中小学的“第二课堂”,一般都会认为是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课程以外“玩”的课程,大部分中小学都会把这门课当作一种特色课程来教授。那么如果将传统的曲艺艺术与这种素质教育相结合,就会发生一种“化学反应”。因为相当一部分曲艺表演的内容取材于中国古代故事和经典名著,学习曲艺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富有底蕴的优秀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少年们的理解力和文化素养。进行曲艺表演训练后,能够锻炼和提升青少年们在舞台上和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表现力。现在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曲艺表演大部分是幽默的艺术,通过艺术培训还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幽默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化解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让曲艺艺术走进中小学成为“第二课堂”教学,将其写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将曲艺表演艺术培训正规化,也将督促培训讲求实效,提升了学校、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被重视就更容易获得发展,更容易被社会认可。由于曲艺艺术门类众多,不可能一一列举,笔者仅通过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与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合作多年来对所管辖区学校开展的“评书进校园”、“曲艺进校园”等活动为例,对所开设的相声、评书、快板课堂进行说明。比如,学习相声表演艺术,不仅让学生学习到语言表达的技巧,通过贯口的练习,还可以提升普通话运用纯熟度,增强记忆力,比单纯学习青少年口才课程有很多优势。在相声表演中要求表演者对个性化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或者是生活常态事物进行无实物的模仿,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有助于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养成。如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部分人与人沟通能力较差,性格孤僻,缺乏团队意识。相声一般是两个人表演,通过两人的排练配合可以增强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增强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再说评书,学习评书艺术的优势不仅在于语言表达,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和历史修养。学习评书,从小对丰富的历史掌故、文学词汇等耳濡目染,能够让青少年们在快乐成长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大部分评书内容上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非常符合时代的号召,通过学习评书还有助于青少年从小树立正义之心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鉴别真假美丑。对快板的学习,可以锻炼开发青少年左右脑的平衡。在一般学习过程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右手掌握和使用工具,这抑制了左右脑的平衡发展,而打快板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打法最富有变化的小板是由左手控制,可以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学习快板还能锻炼学生的耐心以及恒心,因为起初学习快板时,左右手配合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并使这项活动常态化,辽宁科技大学的教学成果受到鞍山市铁东区家长的一致好评,不仅在各个方面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还使其中不少人在各级大赛脱颖而出,取得佳绩。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该区教育事业的一项品牌。
谈到作用,通过以上两方面的举例,可以看出,曲艺教育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优势所在,这种优势的存在,是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比拟的。曲艺艺术中各个门类的教授方式,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师父带徒弟走江湖,用一种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有些人认为真正的技艺只有这样才能学出来,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是有其道理的,但它已不适合今天的社会发展趋势。一门艺术今后发展得好与坏,关键取决于从业者文化修养的高低,如果一心只想对于艺术本身的继承,而不去认真地研究,也不考虑其发展,那么最后这些艺术就会慢慢成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一门艺术真成为历史时,人们再想去了解它就只能靠查阅资料了。目前曲艺进入学校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其实并不是如讲语文、数学一样讲大课,那样培养不出曲艺艺术人才,而是将口传心授模式升级,升级到讲堂之上。比如相声表演课程,先通过几节课梳理相声的发展史,再通过练习绕口令、贯口来纠正嘴里的毛病,引起学生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再拿来一个节目,通过分析了解这个节目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多少个包袱,多少个“关子(关键的地方)”等,接下来再了解这个节目有多少个版本,分析各个版本的优劣。最后通过教师针对各个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细致排练,掌握这一类节目的表演方式,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节目。评书、快板的课堂流程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其实这种方式是对口传心授的很好继承,而不是让学生从师父们的聊天中学习相声,从观摩师父的表演中自己琢磨相声,从行话和相互“砸挂”(相互开玩笑)来学习包袱的使法,最后还是学成如师父们一样的“新一辈老艺人”。假如不适应新情况、因循守旧是会阻碍艺术发展的,因此,曲艺艺术进入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了推动曲艺艺术传承这一重要作用。时代在进步,曲艺演员和作者当然需要培养学历高、文化水平高、技艺精湛的新人。
曲艺艺术从它诞生之日,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那么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曲艺艺术就更应该走进学校正规的艺术教育中,让它同音乐、美术、戏剧一样在高等教育中成长,成为高等院校教育专业当中的一员。充分认识到曲艺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它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好,让曲艺教育正规化,是新一代曲艺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曲艺家协会主编,作者崔立君:《曲艺:自觉与自信》—高校曲艺教育初探,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年4月
(本文来源:中国曲艺艺术研究基金课题,中国曲艺家协会特别委托项目《曲艺艺术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研究》,编号ZQYJT201602,课题负责人:田洁,课题组成员:李红、周壮、裴冠红、李俊杰)
(作者: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主任)
(本文图片由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曲艺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