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曲艺教育传统性与当代性的平衡点

2016-10-10 22:41王晓娟
曲艺 2016年8期
关键词:曲艺传统内容

王晓娟

在广阔无垠的艺术海洋中,曲艺像来自远山的一条支流,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民族血液,积蓄着历史时空中的泥沙碎石,源源不断地注入大海。曲艺与其它子艺术,如音乐、舞蹈、电影等一样,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并且用心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通过各种再现或表现手段去展现不同阶段的社会风貌,他们一同为艺术家族传承着根脉与香火,更为时代和人民提供精神慰藉和指引。但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以及现代媒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新鲜生动的艺术内容占据了人们的视线,碎片化和平面化阅读逐渐取代了深层阅读,可复制、可移动的观赏内容,取代了固定化、仪式化的舞台表演艺术,而互联网的普及更是让人们掌握了审美活动的主动权,他们可以任凭自己的喜好在网络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人们渴望通过这些内容去消遣时间、娱乐减压、释放自我,在这种娱乐循环中,人们逐渐养成了“思维惰性”和“审美惯性”,也促使那些具有明显的直观性、新鲜感、时尚感和趣味性的艺术作品蔚然成风,而那些传统的、陈旧的、慢节奏的艺术只能在市场角落中挣扎徘徊,试图在主流环境中寻找到生存的突破口。

曲艺目前同样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大考验,为了在当代社会延续曲艺生命,一些曲艺工作者即使面临重重阻碍,也要拼尽所能去坚守曲艺艺术阵地,为的是能够保持曲艺大树常青。近几年有关部门也在为弘扬曲艺文明、传承曲艺精髓不断探索和努力着,制定了一系列曲艺扶持政策,并相继举办曲艺优秀节目展演、曲艺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力图通过积极的引导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曲艺繁荣。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的发展,促进了曲艺事业的繁荣。但要想打破曲艺发展的瓶颈,曲艺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实施是关键。既在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加入曲艺教育内容,将曲艺种子播撒在中小学的学习园地中,通过教师的浇灌培育让曲艺生根发芽,并逐渐渗入青少年未来的成长和学习生活中。在面临诸多困境下,曲艺当前应将传统内容与表现形式进行当代性转化,使得传播内容符合当代学生的欣赏标准,让他们真正喜欢并接受曲艺文化,进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带动一部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深究曲艺。那么在曲艺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将曲艺纳入艺术教育的合理框架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平衡传统性和当代性的关系,同样是我们应着力探索的创新点。

曲艺教育应趋向学科化和规范化

在我国民间文化领域中,很多技艺都是通过拜师学艺、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和学习的,很多师门技艺只对门下学徒传授,非师承关系的人,一般不可能深入掌握某种艺术门道。传艺人和学艺人一旦形成师徒契约关系,双方就自然融为了一个共同体,学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谨遵师门祖训,随着学艺的深入,他们的门派归属感和集体向心力会不断被强化,这种传统的教授方式,使得原本受众面就狭窄的传统艺术变得越发稀少。在我国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表演风格,形成了形态各异、门类繁多的曲艺流派,比如,苏州评弹就有杨调、俞调、周调、徐调、侯调等流派唱腔。这些艺术样式之所以能在历史时空中绵延不绝,获得历代观众的肯定和认可,均离不开深厚而精湛的专业功力。但在小农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传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教育需求,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下,封闭而保守的传授方式并不利于艺术的广泛传播和传承,曲艺教育必须打破单一而传统的师徒制关系,寻找大众化的传播途径,由传统的口耳相传向学科规范教学转变,也就是将曲艺教育正式纳入艺术教育的范畴之中。

曲艺教育应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渗透。具体而言就是从曲艺审美感知教育、欣赏教育和曲艺专业教育三方面入手,通过感受经典曲艺作品,让学生先从认知阶段初步了解曲艺,再一步步深入第二、三阶段。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培养他们对曲艺的审美认知能力,这样不仅易于曲艺的传播与普及,还能起到引领和教化学生的功能,传统曲艺中蕴藏着许多精髓文化资源,比如伦理道德规范,为人做事原则,忠孝礼让传统等,这些精神文化资源对于当代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将曲艺纳入艺术教育范畴,还能让曲艺在当代社会实现生命延续。与此同时,曲艺能够间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因为曲艺是多种文化艺术元素的结合,中小学生在曲艺教育中,不仅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之外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拓宽文化知识面。另外,曲艺的舞台表现性和实践参与性,恰恰是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曲艺表演活动可以充分调动中小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一举多得的教育效果。

要将当代元素和传统元素进行深度交融

文化艺术往往是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它们会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创作素材,经过艺术化处理后,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传递给观众,因而现实性和时代感是艺术作品不可缺失的精神品质。倘若文艺作品不能为时代发声,为社会代言,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合格艺术,所以曲艺艺术必须要与时代保持同步更新,但又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内容进行无厘头的胡编乱造,因为,脱离传统的艺术创新是缺乏底气的,脱离时代的传承则是缺乏生命的。传统曲艺蕴藏着许多文化精髓和精神资源,但是,在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上比较保守陈旧,与当代观众的欣赏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错位,因此必须合理搭配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让曲艺重新焕发光彩。传统性和当代性好比两种属性完全不同的溶液,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配置,才能调剂出营养丰富的营养品。但是继承并不是全盘复制传统曲艺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要选择传统曲艺中适合中小学生欣赏的作品。在传统曲艺中,很多内容涉及露骨的男女情爱故事和低俗荒谬情节,倘若对曲艺内容不加以精心筛选和甄别,原样照搬到课堂,那么曲艺教育反而会对中小学生成长起到逆反效果。中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成长期,负面内容容易影响和干扰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对成人世界和神秘空间产生过多幻想,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在甄选传统曲艺作品时,必须经过专家的多重把关与考证方可,既要在内容上进行严格掌控,又要在类型方面追求多样化,既要保证主题内容积极向上,还要考虑趣味性和生动性,因为中小学阶段的曲艺教育更多的是要实现文化熏陶的使命,目的是通过生动鲜活的曲艺作品带领学生对曲艺产生兴趣,初步具备鉴赏曲艺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发掘一些有艺术潜力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兴趣驱动下去主动学习曲艺。

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曲艺教育,以保证传统曲艺内容更快、更有效地传入现代课堂呢?首先,专业教师应该用现代思维带领学生打开曲艺的第一扇窗,让学生对曲艺的概念、曲艺表现形式等基础内容有初步了解,将传统曲艺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和远离当下的社会现象,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给学生,最好是邀请一些曲艺表演艺术家担任学校的特聘专家,定期为同学们做专业辅导和现场表演,以唤起大家参与曲艺活动的兴趣。总而言之,为传统曲艺寻找当代命题,是曲艺保持艺术生命,拥有源头活水般朝气的基本保障。曲艺不能一味守着老本“吃空饷”,除了要传承经典的曲艺作品外,还要不断进行新的内容创作,从当代生活中汲取现实原料,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形成一部部具有时代温度和社会热度的作品,作为照射社会现实的多棱镜,为曲艺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保持曲艺生命树茂盛常青。

应由大众化培养向精英化培养渐次升级

青少年阶段的艺术教育非常关键,直接影响着他们今后对艺术的选择和感知,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是要专门培养相关领域的艺术天才,而是要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启蒙和熏陶,培养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兴趣点,开启他们进入艺术殿堂的大门。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理解记忆能力,还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方面,都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更有优势。而将曲艺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内,最直接的目的也是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曲艺文化熏陶,同时,曲艺也可以搭乘现代化教育的快车实现大众化传播,通过普及性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曲艺,走进曲艺。当受众对曲艺欣赏的需求逐步提高后,曲艺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标志曲艺的大众化培养目标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曲艺人才的精英化培养就相对容易了。也就是说,曲艺的传承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人才精英,更需要有良好的“曲艺生态环境”,这里的“曲艺生态环境”是指社会中愿意主动接受曲艺文化的人群,当这个人群数量较高时,说明曲艺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人群数量过低时,曲艺生态环境就陷入了危机状态。因此,曲艺教育的首先任务,是要为曲艺传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曲艺文化繁荣的大气候,进而感染和引导部分有潜力的人从事曲艺工作,工作种类可以是曲艺创作、曲艺表演,还可以是曲艺策划和组织工作。在普及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分流培养和分级模式。分流培养是指将学生进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特长可开设相应的曲本创作班、艺术表演班和组织策划班等,并且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送入高级研修班学习,邀请专业曲艺名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化指导。

如果说大众化培养的目的是一种曲艺的普及化教育,那么精英化培养则是为传承曲艺生命进行的专业化提升,精英化教育也是培养曲艺人才的关键阶段。为了给曲艺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空间,曲艺精英还应做好与高等教育的升学对接,让曲艺人才能够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更加系统而专业的教育。同时,文化宣传部门要多为曲艺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固定的曲艺表演剧场,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要设立专门的曲艺表演场所。此外,还可以组织成立各地曲艺研究中心,设立不同的职能部门,从教育方案制定研发、教师队伍组织建设、曲艺人才选拔培养,到曲艺活动推广宣传各个环节,都应该进行周密的分工和安排。由于曲艺教育的前提是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舞台经验,所以最好聘请曲艺专业人才从事部门工作,因为他们可以把宝贵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避免曲艺教育陷入空想主义误区。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地方曲艺,比如河南坠子、扬州评话、山东琴书、天津时调、苏州弹词等,在艺术教育体系中加入本土化的曲艺作品,作为当地曲艺教育的特色内容。这样一来,既弘扬和传承了地方曲艺文化,也可以形成曲艺教育求同存异、百花齐放的格局。总而言之,曲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多方联合发力才能真正实现曲艺传承工作,一切形式主义和表面化的工作,只会让曲艺文化毁于一旦,给曲艺的前途命运雪上加霜,而不是雪中送炭!

传统艺术的当代性转换是当前众多艺术面临的共同难题,有的艺术是因为不符合当下主流观众的审美标准;有的是因为内容和表现形式比较陈旧,没有搭乘上时代的顺风车,内容和形式与现实社会脱节;还有的是因为缺少优秀的专业传承人,在艺术大队伍中出现人才缺席,导致曲种断流,在此情况下,将曲艺教育纳入艺术教育体系,将成为时代的必然命题。曲艺教育应在历史传承中进行适度创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兼收并蓄,既要吸收传统曲艺文化中的精华,继承曲艺作品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又要与时代文化紧密衔接,在教育内容中加入当下社会热点和时代元素。但是曲艺创作中不能一味地厚古薄今,也不可过渡粉饰太平,要抱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去创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经典的曲艺作品要耐心欣赏咀嚼,作为当下创作者学习和参照的典范,通过分析解读经典的曲艺作品,寻找现实创作的灵感和途径。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技术手段去拓展教学,比如,突破传统的文本教学理念,结合音视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让传统曲艺文化借助现代媒体技术播撒到青少年的学习园地中,最终实现曲艺的大繁荣。

总结起来,曲艺教育的当代性延续至少具备四大要素:其一,要有曲艺大环境;其二,要有一定数量的受众群;其三,要有优秀的曲艺作品;其四,要有现实主义担当。相信在多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曲艺这棵大树定会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曲艺传统内容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少年力斗传统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