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乐
众所周知,青铜器以独特的器形样式、精美的纹饰、拥有史料意义的铭文,成为艺术收藏界的王冠。正是因为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历史考证价值,文物法规定,市场流通的出土青铜器应为国家所有,除此之外,只有少量流传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铜器才允许上拍。
国内青铜器收藏不开放和市场对青铜器收藏需求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仿制青铜器行业的发展。对此,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奉扬向《经济》记者透漏,以北京潘家园收藏市场为例,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潘家园市场内的青铜器都为真品,到了21世纪多为真假混淆,自2010年以后,潘家园内95%以上的青铜器都为仿制品,其余即便是真货也都是残次品。
青铜器仿制品作坊屡见不鲜
王奉扬告诉记者:“仿制青铜器并不是近些年才滋生的行业,实际上,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有这行业出现,并且每个时期的仿品都具独立的特点。”
据记者了解,在清代以前,人们主要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这方面,以宋人的青铜器知识为高,宋大晟编钟、太和钟和蟠龙钟,即使是仿制春秋时期的实物,其器形和纹饰也都较精致。
元人、明人在仿青铜器技术上就远比不上宋人,其祭器中的鼎、簋、爵等纹饰均不一样,铸作草率,比较容易识别。
到了明代仿制的青铜器,实际是按照宋代的图录《宣和博古图》所仿制的。铜镜是仿汉代的规矩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并且明宣德年间所狂奔的仿古炉,样式独具一格。
自清代以来,由于宫廷的提倡,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了学术界新的风气。一些富有、身任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器,编录青铜著作竟达百余种。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过了宋代。据容庚《西清全文真伪佚存表》的统计,在有铭文的1176器中,伪器有317件,可疑的有173件。整器作伪,纹饰仿照《三礼图》,设计的器形纹样不伦不类是当时的特点,这种清代早期的伪器,一般是较容易识别。
就此,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门化的道路。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青铜器被当作珍贵的财富加以收藏并且价格昂贵,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古玩业,于是青铜器作伪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现在的仿制青铜器市场大部分以产业形式聚集在河南洛阳、山西等地。”王奉扬表示。
早期很多媒体调查的“地下作旧产业调查”中,洛阳烟涧村以青铜器制假重灾区“亮相”。这些报道称,烟涧村村民最早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仿古青铜器制作技术,到了90年代末期,该村的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产业。目前村里有近200家青铜器生产企业,年销售总额上亿元,青铜器制作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无独有偶,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某一青铜器制作作坊也经营得不亦乐乎。
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记者进入这个作坊的第一感受。
该作坊老板王善鹏向记者透露:“从前年开始,作坊就与古玩艺术品交易网、中国工艺品信息网、阿里巴巴进行了线上合作,除此之外,线下包括潘家园市场和周边各大小独立商户也都是从这里淘货。”
“随着制作工艺的娴熟和名声在外,也有很多企业来做私人订制。”王善鹏说道,“不久前我们刚为河北一企业定制了一套青铜鼎,高54厘米,定价最初为8万元,最终定制出来十分精美令该企业老板满意,最后以12万元高价买走。”目前该作坊年产量可达到数千件。
记者发现,该作坊内仿古极其精致的青铜器占三分之一,剩余放在展柜架上的多以中低档小件青铜器居多。王善鹏对此解释:“精致且大件的青铜器较难打造,一般多为私人定制。而重约一公斤的小件青铜器成本不足200元,仿制起来较容易,且批发到各古玩市场价格直接能翻到两倍以上。”
除此之外,据记者了解,仿古的青铜器价格能翻好几十倍也已是常态。“例如,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的鼎麓仿古青铜器,其造价成本也就3000元,但这套青铜器仿制的效果和寓意都为精品,很多行家都拿假货当真货销售,最终能卖到3万-10万元不等的价格也属正常。”王奉扬说道,“这样看来,很多仿古的青铜器实际在搅乱青铜器收藏市场。”
仿古最为关键
上世纪80年代,深圳某公司老板洪大超投资3500多万元收藏了一系列商周青铜器和元明青花瓷器,相隔20多年后的2012年,他开始着手筹建华夏文物博物馆时才发现,自己收藏的青铜器都为赝品;2014年4月,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李老板欲在村里建博物馆,自称“文物通”的张某趁机伙同他人向李某兜销了多件伪青铜器,共骗走70余万元……
在青铜器仿制作坊不断形成产业链的同时,也促成了很多以假乱真的生意。那么这些能够迷惑收藏者的伪青铜器又是如何仿制出来的?
“仿制,最关键的是仿古作旧,也就是给新铜上锈。”王奉扬如是说,“一半是手艺,另一半是造假方式。”
以山东地区伪造的青铜器特点为例。该地区大多以仿造当地出土的重点器物为主,多以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之后加以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足以以假乱真。
除此之外,长江流域做锈法也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其技巧精湛,远远超过了山东水平。该地区大多是仿殷墟出土的精美器物,其先在铜镜上抹一层硝酸,然后塞进叫碳铵的化肥里三五天后捞出,铜镜上自然生成一层蓝色的锈。接下来,用混合调制的酱油醋喷洒,或在泥汤子涮一下,锈就变成了绿色。“由于这种方法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上当受骗。”
如何辨伪
实际上,宋代、清朝时期仿制的青铜器由于历史年代的原因,如今也已变得有收藏价值。但王奉扬表示,如今市场中流通的现代仿制品却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其一,很多仿制品都是作坊内制成,工人又无专业的美术教育素养,照葫芦画瓢结果仿制很拙劣,甚至臆造铭文,不具收藏价值。其二,如上述提到青铜器仿古多以盐酸浸泡,其化学物质对人的身体损害也巨大,由此也并不适合摆放在屋内当作工艺品。
那么,在盛世收藏的今天,又如何辨伪来规避风险?
王奉扬认为,青铜器辨伪并非只看眼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辨别经验。
其一,观察青铜器的锈色。“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青铜器,所以出土青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王奉扬解释说:“拿到一件青铜器,若发现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有序,并且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表皮锈且不润泽,器物又存在铜腥味很可能就是仿制品。
其二,感受青铜器的手感和声响。收藏者可以用手掂量青铜器,若实物过轻或过重都要引起注意。另外还可用手敲击青铜器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感受手感和声响,这还需收藏者多年的经验。”王奉扬说。
其三,关注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青铜器最重要的步骤。”王奉扬表示,青铜器是记载一个时代文化重要的史料,每段时期都有代表性的特色,收藏者可遵循历史创作规律进而判断。例如,夏代青铜器花纹朴素简单;商代青铜器花纹则复杂厚重;西周青铜器趋向素朴;秦汉青铜器重实用,花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细等。
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规律进行推断、判别。
例如,商代青铜器款识字体排列有序,笔势遒劲大方,优美洒脱;春秋时青铜器款识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斗文”、“鸟虫书”;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等。
“花纹款式、字体样式如今也可以仿造,但收藏者细心观察会发现,古人的纹样和字体都是一以贯之,但现在的仿制者很难找到古人的规律将花纹样式、脉络仿制的没有纰漏。”王奉扬最后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