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淀的产物

2016-10-10 10:24刘稚亚
经济 2016年24期
关键词:铭文青铜器文化

刘稚亚

中国青铜器从诞生之日起,就象征着王权的等级,哪怕经历王朝的更替也不会更改,其拥有者始终都是历朝历代的“王者”,直至中国最后的一个清王朝即将消亡,才轮到非同一般的达官贵人来收藏,李鸿章、端方、罗振玉、梁上椿、刘体智即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代表人物。如今,中国古代青铜器在艺术品投资及收藏市场,一直都倍受重视。想要对青铜器进行收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问题:青铜器的价值在哪里?收藏前景如何?怎么进行投资和规避风险?

两千年的皇室传承

中国青铜器的本身价值,我们可以通过陕西省董家村出土的西周时期的“裘卫四器”上的铭文内容略窥一二。该器物现在分别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和宝鸡市博物馆,其中“卫盉”与“卫鼎”上的铭文记录了青铜器和玉器当初的交易价格。铭文的大意是:“天子举行建旌大典,诸侯皆须送礼,于是‘矩伯侯为筹备一份礼品,向‘裘卫侯订制了一套车马上配用的青铜器,以及一对玉虎和一片玉璋,以八十萠(一萠十贝),十三田(一田等于一百亩),和一大片林地(大而无法丈量)进行交换。”从铭文上可以看出,青铜器那时的价格就已是千亩土地的等价。

商代晚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种类包括礼器、酒器、食器、水器、兵器、工具、乐器、杂器等。这时的铜器制作精良,胎壁厚实,给人以凝重、庄严的感觉。纹饰多彩,形制精美,显示出处于发展鼎盛阶段的气派。且其广泛使用浮雕装饰,韵味无穷。那个时代有铭文的器物不多,有较长铭文的铸品也不过二三十件。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纹饰风气更趋繁缛,精雕细刻,艺术上可谓精丽,但相比商朝,器物多少缺乏一些生气。那个时候的青铜器物铸铭成风,长篇巨制不断出现,有的青铜器物上的铭文竟长达400字,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世界罕见。周昭王、周穆王以后,青铜种类略有增加,如簠、匜、编钟等青铜器逐次出现,铸造工艺水平慢慢成熟。铭文水平也大幅提高,每篇铭文皆韵律清晰,笔锋劲拔而不失圆润,多为书法艺术杰作。

由上可以看到,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前左右就已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如今大约经历了15个世纪。自古以来,青铜器历代都被称为国之重宝,位列收藏之首。民国时期,金石学兴盛,青铜器收藏达到顶峰,相关的著作不胜枚举。

墙内遇冷墙外热

在海外,中国青铜器作为一种世界艺术,一直是世界藏家追捧的焦点。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2001年,在纽约佳士得春拍上,一件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皿天全”方斝器身,创下当时青铜器拍卖最高价——924万美元。这件青铜器于上世纪20年代在湖南出土,拍卖的是器身,器盖现藏湖南省博物馆。据说当时国内也有博物馆筹集巨款,赴美参加竞买,终因法国买家出价超过我方预算近四成而没能买下,这件青铜器只能身首分离。

2007年3月,中国青铜器拍卖的历史纪录再次刷新,在荷兰马特里斯特举行的欧洲古董博览会上,伦敦著名古玩商推出一件战国青铜错金嵌绿松石貘尊,工艺精湛,华美异常,最终以12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成为目前成交价最高的中国青铜器。

2010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专场拍卖,总成交价达到了2075.1万美元,是近年来中国青铜器成交额、成交率最高的一场专场拍卖。

相较书画等国内火热的其他艺术品门类,青铜器在国内拍卖市场的处境却有些尴尬。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有大量的高古铜器被盗劫或贩卖到海外市场,国内高古铜器一直是国家文物法规重点保护的对象,只有1949年以前出土且有明确收藏传承记录的传世青铜器才能交易。严格的管理限制了青铜器在国内市场上的炒作空间,青铜器拍卖会寥寥。上海崇源2005年秋季拍卖会上,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周宜壶”以264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内地青铜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近几年,虽然出现部分中国企业家和藏家在海外市场高价竞购,但限于政策,并不是所有海外回流的拍品都能在国内竞拍。

除了政策的影响之外,文化底蕴不足也是国内青铜器市场不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刘幼铮说,“就拿宋瓷来说,宋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达而著称,其审美亦达到巅峰。但如今收藏主体却偏好明清官窑,使宋瓷备受冷落,这亦是因为文化准备不足造成的结果。”他认为,中国人对于皇权的崇拜是中国长期的传统,植根于民众之中。很多收藏者在有钱之后首先感兴趣的就是搜集与皇权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直观感觉华丽繁缛,但与宋瓷、青铜器相比则显内涵不足。改变和提升欣赏品味需要一段时间的文化补充才行。

总而言之,一方面是政策的限制,另一方面是文化准备不足,导致青铜器的收藏被冷落。毕竟收藏是有钱人的行为,有钱人的文化决定了他们的收藏方向,也给整个艺术市场带来一定的倾向性。

文化素养决定收藏方向

近来,一系列的事件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青铜器。无论是海外拍场青铜器频繁现出高价,或是佳士得、苏富比及一些顶级艺术品商人主推青铜器,再加上皿方罍的高调回归……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一个灿烂的青铜时代开启在即。青铜器再次受到市场关注,收藏状况如何?如何进行收藏?

对此,刘幼铮认为,目前中国的青铜器收藏状况并不乐观,大量的仿制品、赝品充斥市场。原因有二,其一购买者对于青铜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准备不够。第二是常有的侥幸心理。淘宝、捡漏等心理往往让买者掉入卖者设计的圈套。“出土”、“不能公开”等说辞让人讳莫如深,正好给卖假者编造各种故事创造了氛围。“同时,中国的买家需要提高警惕的是,拍卖行不保真这个做法在国际上也是通行的,不要盲目认为国外市场上的青铜器都是对的。”刘幼铮如是说。

要防范风险首先必须要做足功课——备好自己的文化库存。毕竟作为收藏家来说,买的是文化,不是机遇。当然,从相对牢靠的渠道购买会比较安全,但依然需要警惕,如果有流传、有著录会比较理想。

早期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作为礼制的体现,也被称为“青铜礼器”。青铜器的发展进入生活领域,时间段应该到春秋以后了。一些青铜制品如兵器或者生活用具已经没有鼎、爵礼器那样充满“狞厉”、“狰狞”之韵味的纹饰,造型往往比较俭朴,成为征战和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器皿。虽然同样具备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明的象征,极具艺术文化影响力和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但皇权威严要少很多。

可见,作为一种艺术以及一种收藏品,礼器显然更具收藏价值。“同时,青铜器收藏要尽量选择有铭文的,哪怕是一个族徽,甚至一句话都行。这样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就高出一截。”刘幼铮说,皿方罍之所以叫皿方罍,就因为它有铭文。“关于皿族,到现在任何官方资料都找不到。不过它跟河南郑州二里岗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就没法比——一个是大王朝,一个是小皿族,加之到目前皿族遗址也未发现,所以我认为它绝对不是我们国家最高级别的重器。”

其实,青铜器的收藏投资和其他文物也都一样,需要考验买家的文化基本功。只要东西买得好,也许当下稍微买贵了,但早晚会被市场认可,买者的良苦用心并不会被辜负。但是若要以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进行交易就很容易出问题。正如刘幼铮所说,“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的玩味是一个长期的、稳定的、平静的过程,是用来养性的,怎能把古代青铜器作为一个金融产品而妄加炒作呢?”

猜你喜欢
铭文青铜器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夔膚簠铭文读笺
壶铭文集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