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①

2016-10-10 07:24:39陈志光
关键词:流入地市民化流动人口

陈志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研究*①

陈志光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天津,300191)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不仅取决于宏观政策制度,不仅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收入、住房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意愿和心理选择。这方面研究可以众多专家学者的理论与分析为基础,以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为支撑,以Logit模型、多层模型等方法为工具,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与特征,影响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与机制,有效的建议与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准确把握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与意愿,详细了解转移人口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及早规划、提前布置,促进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推动城乡人口的社会融合。

农业转移人口 居留意愿 社会融合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6.04.015

一、导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而城镇化、市民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宏观政策导向,不仅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收入、住房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个体意愿和心理选择,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意愿直接影响其市民化行为。正如美国城市社会学研究专家Park所说,城市远非只是个人的集合,也非只是各种设施——街道、建筑、电灯、轨道电车和电话——的混合,更非只是各种制度与行政管理设施——法庭、医院、警察和各种市政职能部门——的集合,城市还是一种心智和心理状态。本文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与特征;(2)影响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与机制;(3)有效的建议与措施。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准确把握转移人口的态度与行为,详细了解转移人口的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我们及早规划、提前布置,促进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推动城乡人口的社会融合。

二、文献述评

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成果中,有关经济融入、社会保障、教育发展等维度的研究较多,而从转移人口的心理意愿角度来分析其市民化进程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影响转移人口心理意愿的因素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数据资料获取的难度较大②肖昕如、丁金宏:《基于logit模型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居返意愿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但转移人口的心理意愿是涉及转移人口的生存环境、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和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的社会问题。如何缩小农业转移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和心理认同,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①王桂新、武俊奎:《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2期。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和模式,必须分析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重视这些因素对城市化战略和模式的影响。②侯红娅、杨晶、李子奈:《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近年来针对转移人口心理意愿这一问题,学术界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包括对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城镇心理意愿的调查分析③④裴谕新:《进城民工“去”还是“留”》,《社会》1999年第8期。,对流动转移人口居住和养老模式的纵向动态研究⑤任远:《“逐步沉淀”与“居留决定居留”——上海市外来人口居留模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3期。及理论解释⑥陈文哲、朱宇:《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动态变化和内部差异——基于福建省4城市的调查》,《南方人口》2008年第2期。对转移人口心理认同影响因素的探讨⑦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迁居行为分析——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等。上述文献从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居住意愿、迁户意愿、养老意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也对影响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虽然既有的一些研究表明,不少农业转移人口对流入地产生一定程度的地域归属感,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转移人口希望回到家乡生活。对于转移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由于调查地区不同,访问样本各异,问题提问方法各有视角,因此得到的转移人口的居留比例也相差很大,从20%⑧朱宇:《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及其制约机制》,《南方人口》2004年第3期。到30%、40%⑨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迁居行为分析——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10叶鹏飞:《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研究——基于七省(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社会》2011年第2期。,再到50%左右(11)梅建明:《进城农民的“农民市民化”意愿考察——对武汉市782名进城务工农民的调查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甚至也有得出60%、70%的转移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调查(12)李兴华、戴健华、曾福生:《湖南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倾向分析及对策选择》,《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农业转移人口由于工作、就业等原因,虽然暂时没有回到流出地的打算,但是他们对难以融入城市的现状往往具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对定居于城市、成为流入地居民不抱奢望,对于未来归宿仍然没有明晰、一致的想法和选择。有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对于自己将来的居留常常是“走一步算一步”或“不清楚”。(13)张祝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态、社会认同与社会融入:浙江两市调查》,《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有学者还将转移人口区分为“回乡型、徘徊型、滞留型”三种类型。(14)朱力:《准市民的身份定位》,《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具体情况如何,还要靠实践数据的验证与支持。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开展的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调查包括个人问卷(A)、村/居问卷(B)、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个人问卷(C)、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户籍人口问卷(D)四个问卷,本文主要使用个人A卷。A卷调查对象是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的15-59周岁流入人口。主要包括五项内容:(1)家庭与人口基本情况;(2)流动与就业特征;(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基本医疗服务;(5)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调查方法是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3年全员流动人口年报数据为基本抽样框,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将主要调查指标控制在95%的信度条件下,相对误差限控制在3%以内;各省相关指标相对误差限控制在5%-15%之间。根据这一设计目标,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样本量全国约为20万人。

本文选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五个特大城市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共计有样本20077个,其中,北京市5496个,占27.37%;天津市5180个,占25.80%;上海市6132个,占30.54%;广州市1691个,占8. 42%;深圳市1578个,占7.86%。五城市虽然总面积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0.5%,但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5%以上,常住人口占全国的20%以上,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北上广深等城市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些城市,外来人口是“涌入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成为政府、媒体、学界持久的议论焦点。

(二)变量设置

变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工具,只有使用明确的、可观察性的变量作为语言,社会科学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而变量必须被充分明确地加以定义和量化才使研究能够进行。下面重点讨论本文主要使用的变量和它们的量化形式。变量主要分为因变量和自变量两类。

因变量:根据问卷问题“您是否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5年以上)?”设置,选项包括“1打算,2不打算及没想好”。

自变量包括个体特征和城市特征两类:

(1)代际差异:根据问卷问题“出生年月”设置,选项调整为“70前、70后、80后、90后”四个类别。

(2)性别差异:根据问卷问题“性别”设置,选项包括“1男性;2女性”两个类别。

(3)教育程度:根据问卷问题“受教育程度”设置,选项调整为“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学专科及以上”四个类别。

(4)流入时间:根据问卷问题“本次流动时间(进入流入地后,其间离开不超过一个月,再次返回时不作为一次新的流动)”设置。选项调整为“2000年以前、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4年”四个类别。

(5)职业类型:根据问卷问题“您现在的主要职业是什么?”设置。选项调整为“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经商、商贩;3餐饮;4家政、保洁、保安;5装修;6其他商业、服务业人员;7生产;8运输;9建筑;10其他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1其他职业;12没有工作”。

(6)单位属性:根据问卷问题“您现在就业的单位性质属于哪一类?”设置。选项调整为“1私营企业;2个体工商户;3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4港澳台企业、日/韩企业、欧美企业、中外合资企业;5其他单位。

(7)就业身份:根据问卷问题“您现在的就业身份属于哪一种?”设置,选项包括“1雇员;2雇主;3自营劳动者;4其他”。

(8)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使用人均GDP来衡量,人均GDP=国民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数量。

(9)人口组成结构。人口结构常常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分布结构等,但与迁移人口最为密切的还是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流动人口比重=流动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数量。

(三)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这是定量分析的最基本方法。本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单变量分析和相关分析,单变量分析描述变量的均值、比例等基本统计量,相关分析将为我们提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存在怎样关联的信息。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是指回归模型分析,回归模型的选定依赖于研究目的和数据的特点,由于本文的因变量为二元分类变量,因此采用非线性的logistic模型。同时,由于不同城市的经济社会背景显著不同,本文也使用多层统计分析模型(multilevel models)进行比较分析。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地理学、社会学、人口学在内,许多数据具有多层或等级结构。例如,我们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发现不同学校的平均成绩是相差很大的。这意味着,在一个学校之内的学生成绩更具有相近性,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成绩更具有差异性。

一所学校的学生成绩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i表示学校的不同学生,yi表示第i个学生的学习成绩,xi表示第i学生的自变量数值,公式(1)也可以表示为:

在公式1中,ei表示第i个学生预测的成绩与实际成绩之间的差值。误差(error)或残差(residual)是我们常常使用到的概念,此处的残差就是不能被公式2的固定效果部分所预测的学生成绩,如果只有一所学校,残差就等于ei的方差。

而对于不同的学校:

……………………

这些模型之间的斜率都是平行的,而如果更精确的描述,可以把公式写为:

完整的模型公式可以写作:

一般来讲,一项系数如果有ij的下标,表示不同学校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一项系数具有aj的下标,则仅表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同一学校的学生都具有同样的取值;而如果一项系数没有下标,则表明其取值是不随学校和学生变化的。

在多层模型中,为了分析不同层次之间的随机效果,可以把公式3表示为:

其中,a没有下标,表示截距;uj表示第j所学校的截距与总截距之间的差异,这是第二层的残差,它对于第j所学校的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

学生的真实成绩可以表达为:

在公式(6)中,uj和eij都属于随机变量,均值等于0;他们属于模型的随机效果部分。正是随机效果uj和eij的存在,才使公式成为多层模型。模型假定在不同的层次中,这些随机变量是不相关并且符合正态分布,因此能够分别估计它们的方差和。a和b分别表示平均的截距和斜率,它们都属于固定参数部分,需要估计得到。

第一个专门用于多层模型分析的计算机软件GENMOD,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人口学研究中心的Mason及其同事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研制的。90年代以来,用于多层模型分析的计算机软件或程序包不断涌现,其中,常用的统计软 件包括:HLM(HierarchicalLinear Mmodeling)、MLwin、SuperMix、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等。而Stata统计软件从第10版开始,就将多层模型作为一个独立模块纳入了常规程序中。Stata用于多层模型分析非常的方便快捷,因此,本文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多层模型的分析。

四、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结果

从图1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比例的分析结果来看,上海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最为强烈,有六成打算在沪长期居住;北京、深圳、天津三地的长期居留意愿相差不大,有一半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打算长期居住;广州是五城市中最低的,仅为45.4%。

图2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代际差异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四城市70后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比例最高,次之的是70前,再次之的是80后,最低的是90后,仅四成的90后农业转移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广州市的数据与其他城市稍有差异,年龄与意愿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年龄越大,长期居留意愿越强;年龄越小,长期居留意愿越弱。

图1 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比例(%)

图2 农业转移人口代际差异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图3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性别差异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之间的居留差异不大,但各城市之间也有所不同:上海市男性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强于女性人口;其他城市都是女性居留比例高于男性,特别是天津市和广州市,分别高出3.4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

图3 农业转移人口性别差异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图4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教育程度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居留意愿是最低的。与大家认为的不一致的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居留意愿要高于初中文化程度,甚至在北京小学文化程度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要高于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当然,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的长期居留意愿是最强烈的。

图4 农业转移人口教育程度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图5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流入时间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流入时间与居留意愿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流入时间越长,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比例就越高;流入时间越短,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比例就越低。例如,天津市2000年以前流入的人口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的比例为86.3%,而2011年以后流入的人群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比例仅为33.4%。

图5 农业转移人口流入时间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表1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职业类型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和深圳市的建筑业农业转移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的比例是较低的,仅有四分之一左右人群选择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更低的还有广州市,打算在本地长期居住的比例仅有13.8%。从北京和上海两市的数据来看,生产人员居留意愿最弱。五城市的交互分析结果还显示,餐饮、家政、保洁、保安人员的居留比例也是相对较低的。

表1 农业转移人口职业类型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图6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单位属性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工商户和国有集体企业员工的居留比例较高,私营企业人员的居留比例较低。从天津市的数据结果来看,个体工商户人员打算在津长期居住的比例为60%,国有集体企业也有58%,而个体工商户、外资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此比例仅为45%左右。

图6 农业转移人口单位属性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图7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身份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表明,雇主在城市的居留意愿最强,次之的是自营劳动者,最低的是雇员。以天津市为例来看,雇主有73.5%打算在津长期居留,而雇员仅为45.4%。

(二)模型分析结果

图7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身份与长期居留意愿的交互分析结果(%)

相关(交互)分析将为我们提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和存在怎样关联的信息。数据分析的第二步应是使用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独立关系,以及其他因素对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与调节作用。表2五城市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住意愿的多层Logit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以后,年龄是影响居留意愿的显著因素。居留意愿最强的是70后人群,而90后人群的居留比例要显著降低。与参照组70前相比,90后打算长期居留的概率仅为67%。普通logit模型和多层logit模型都显示女性的长期居留意愿要高于男性。教育程度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的显著因素,差别主要体现在高中以上和高中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留意愿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相比参照组,高中居留意愿提高34%,大学专科及以上提高81%。模型结果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流入时间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的最为显著因素之一。流入时间越长,居留意愿越强;流入时间越短,居留意愿越弱。这也就是有研究所表明的“居留决定居留”。职业类型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心理意愿的显著因素,与参照组(负责技术办事人员)相比,生产、建筑、餐饮、家政保洁保安等的长期居留意愿显著降低。从单位性质来看,在控制了年龄、教育等个体因素以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等和个体工商户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国有集体企业的居留意愿显著高于参照组。从就业身份来看,雇主、自营劳动者的长期居留意愿显著高于雇员。从五城市的对比结果来看,北京、天津的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没有显著差别,上海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要显著高于参照组天津市,而广州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居留意愿要显著低于天津市。从多层模型城市特征的分析数据来看,城市中流动人口比重越大,外来转移人口打算长期居留的比例越高。流动人口比重越高,代表着外来人口的权重越大,越有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和氛围,流动人口的老乡同学、亲戚朋友等社会交往对象也越多,有利于社会认同感的提高和居留意愿的提高。而城市当前人均GDP越高,转移人口的长期居留比例越低。城市经济越发达,外来人口租房、生活等花费越高,不利于他们的经济融入和社会融合,因此,他们的居留意愿反而不高。

表2 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模型分析结果

注:*p〈0.05;**p〈0.01;***p〈0.001。

五、建议与措施

(一)心理意愿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转移人口差异性答案事实上反映的是他们的矛盾心理。转移人口大多希望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但现实情况是,转移人口在流入地收入低、消费高、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过程艰难艰辛,这一道道的难题限制了转移人口在城市融入的心理意愿。更进一步来讲,转移人口在流入地的经济社会条件欠佳,客观条件满足不了他们的融入意愿,带来了他们进退两难的归属困境和模糊不清的身份认同,因此,才会出现流动人口的融入意愿、居住意愿、养老意愿逐次下降的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复杂的心理意愿和市民化意愿,如果引导的好,他们将会更加愿意融入城市生活中,在城市中定居养老;而如果处理不当,农业转移人口将有很大一部分将回流流出地,给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新的问题和阻碍。

(二)分类、有序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其一,融入群体。从计量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青壮年、受教育程度较高、流入时间较长、职业声望较高的转移人口,他们居留意愿很强,返乡意愿很弱。针对这些市民化意愿很强的转移人口,城市社会应在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把他们作为户籍人口给予同等待遇,满足他们长期居住、迁入户口、将来养老的各种需求。其二,徘徊群体。70后、90后、受教育程度中等、职业类型一般、经济社会状况“凑合”的群体,他们对于“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针对市民化意愿徘徊的群体,流入地应在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给予他们更优厚的待遇和措施,吸引他们愿意留在城市居住和生活。其三,返乡群体。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流入时间较短、职业声望较低的转移人口,他们市民化意愿很弱,返乡意愿很强。针对这些返乡意愿强烈的转移群体,流入地一方面也为这些群体在居留的时间内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他们回乡后的接续工作。

(三)政府做好调查规划和管理服务工作

由于农业转移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同时也由于不同特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差异性和动态性,政府应采用动态调查系统和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相关政府部门投入,及时、有效、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居留、迁移等意愿的现状以及其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撑。做好就业、居住、社保、教育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大城市经济建设更加发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更高,农业转移人口自然是愿意融入以及长期居留的,但由于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不公正待遇和较低的经济社会地位,使他们的态度和意愿发生排斥甚至是逃离。因此,政府应在破除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放和增加保障性住房、提高社保参保率以及完善公平、公正教育工作等方面继续努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四)社会和企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理论分析结果和实践分析结果都表明,职业类型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居留意愿的最为显著因素之一,特别是建筑,生产、家政、保洁、保安等职业的员工,他们融入城市的意愿、他们长期居留的比例都显著较低,应特别加强这些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一方面,改善生产、建筑等企业、工厂的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转移人口工作时间较长,而生产工厂、建筑工地常常噪声、污染、辐射、高温等,这降低了工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转移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另一方面,家政、保洁、保安等服务人员工资过低、收入太少是制约他们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适当让出一部分利润提高保安、保洁、家政等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促进转移人口身份认同的有效手段。同时,家政、保洁、保安等职业声望不高、经济社会地位较低也是他们市民化意愿不强的关键因素。因此,多宣传他们的经济社会贡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是促进市民化的重要措施。

(五)转移人口要合理规划未来意愿和去向

农业转移人口要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和自身家庭状况合理设想好和规划好自身的居留时间、迁移流动意愿等。农业转移人口要综合考虑经济收入水平、文化风俗习惯、社会交往网络、子女教育发展等多种因素,比较在流入地大城市和流出地农村地区的优势、劣势,决定是否要在城市长期居留,打算居住多长时间,是否要把户口迁入,未来在哪里养老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把意愿和现实结合好,农业转移人口才能有序实现市民化进程。

Study on the Will for Long-term Residence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Chen Zhiguang
(Institute of Sociology,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ianjin,3000191)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depends on macro policy system,covering the income of employment,housing,social securities,but more importantly,on the individual will and psychology of the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analyses of lot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supported by the data of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2014.It takes Logit model and multi-tier model and others as tools so as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the status qu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ll for long-term residence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 that affect the will for long-term residence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psychology and will,and knowing in more detail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and are beneficial for us to make plans and layout in advance,to push the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into cities and promot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agricultural transfer population;will for residence;social integration

C922

A

1001-5973(2016)04-0147-10

责任编辑:寇金玲

2016-06-10

陈志光(1983— ),男,山东淄博人,天津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及管理研究”(71133003)、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TJSR13-002)、天津社会科学院2014年度重点研究(应急)课题“特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推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14YYJ-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流入地市民化流动人口
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途径
浅析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农村城镇化的影响
商情(2019年33期)2019-08-27 07:24:39
人口流动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漫画
关爱明天(2016年12期)2016-12-20 05:21:01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7期)2016-11-24 03:55:42
数说流动人口
民生周刊(2016年21期)2016-11-19 14:08:09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流动人口向哪里集聚?
人口与经济(2015年3期)2015-05-29 21: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