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之静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社交媒体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现状与实践模式
钟之静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暨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自主创业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之而来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如何对毕业生开展新型创业教育,探索与时俱进的实践模式,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利用社交媒体创新与学生的对话机制、校方优化教育平台、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可成为三大探索方向。
社交媒体;高校;创业心理教育;实践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为各个行业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新生事物,更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前所未有的市场价值。对于在校学生而言,迅速商业化的互联网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和创富机会。十八大后国家出台的诸多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走出创业困境提供了良好机遇。创业心理教育属于心理教育学范围,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疏导或者疗伤,更不能等同于常规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宣传,它的侧重点集中于培养毕业生在创业方面所需具备的良好个性和品质。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性)媒体,指的是人们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性地撰写、分享、评论、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交流情感的工具和平台。以微博、微信、交友APP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者创造了很多可选择的自主角色和表现场景,推动了他们个性的发展以及角色的认同,促进了他们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品质完善。因此,传统创业教育已难以适应和发展为个体取向的心理教育,已经不能激发和满足毕业生的内在需求,高校需要在尊重学生社交选择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思维与学生进行对话,以帮助其塑造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引导其寻求适合自己的创业机遇。
创业心理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1]。就高校而言,如何在顺应社交媒体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认清毕业生的创业心理教育,探索科学有效的实践模式,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重要研究课题。
社交媒体的兴起,既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拓展,又给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带来了挑战。2015年1月,据美国杂志《应用发展心理学》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在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一边做课后作业一边使用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学生所得作业分数,明显低于全神贯注做作业的学生分数。该结果足以证明社交媒体对在校大学生基础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
高校注重理论研究,同时也注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校学生除了按要求完成课堂上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在课外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创业主要是结合自身学习专业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开展。但是面对创业尝试或孵化甚至真实创业实践的困难和压力,高校毕业生心理会出现较大的困惑,此时传统的心理教育难以应对毕业生创业阶段的忙碌而繁杂的真实情境。因此,社交媒体成为高校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有效补充手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主要的教育载体和路径。对此,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心理教育有着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更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社交媒体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带来的机遇
第一,从毕业生心理角度出发,社交媒体促进其思维方式更加活跃。高校的毕业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阶段,较其他年龄的人群来说,更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能为他们带来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感官体验,他们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的匿名性与素不相识的人结交,以满足自身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认知需求。因此,社交媒体的最大贡献就是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扩展毕业生的眼界,使他们增长见识。同时,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强调社交载体两端的角色互动和对话,这不仅为高校毕业生排解了很大一部分孤独感和自卑感,还扩展了他们的交友圈,使他们在互动中解放了思想意识,提升了个人主动意识。例如,近年与社交媒体一起兴起的“海外代购潮”,促使海外代购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创业方向,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代购物品和代购体验,一部分毕业生正式毕业后即成立代购店,专职做代购。此外,还有上门美甲、手工DIY等上门服务的创业服务,都直接促进了毕业生创业的热情。可见,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多元化和交互性能直接促进毕业生打开创业思路,探索创业新领域。
第二,从高校教育管理角度看,社交媒体为心理教育提供更为多元化平台。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信息共享方面的速度与广度,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生获取创业信息的渠道和容量。毕业生可以了解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前沿信息,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原有的理论知识更加精准化。社交媒体下的学校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相比,不再局限于电子邮件、电话、短信,而是通过社交媒体即时快速的通讯功能实现一对一的交流。这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更加自由,不受约束,也使得很多心理教育方法实施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有利于学校和老师开展个性化辅导,帮助毕业生疏导创业中的焦虑和畏惧情绪,增强其抗压能力。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教育中,个性化教学越发成为一种趋势。个性化教学最为普遍的形式是高校的教师充分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特点,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双向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毕业生个人潜力以及学习状况,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微信、QQ、微博等为毕业生提供各种有效实用的创业咨询和辅导,为引导毕业生创业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空间和机会。
(二)高校开展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网络的碎片化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网络媒体的即时性和快捷性,使得海量信息出现碎片化,这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短暂注意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需要毕业生长期始终关注一个话题内容,这与其日常形成的短暂注意力和强烈的个体意识相矛盾,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师生之间的隔阂。同时,碎片化也导致很多毕业生形成了错误的时间观念。有学者专门针对长期使用社交媒体的高校在读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在有效的368份调查问卷中,仅有35.2%的人认为“时间宝贵不能浪费”,超过45%的人认为“偶尔浪费时间可以原谅”。可见对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客观上导致了学生的时间意识减弱,激发了更多学生更多不合理的时间管理行为[2]。
社交媒体同时使毕业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感官体验与传统课堂相冲突。社交媒体中的虚拟环境,融合了多种虚拟感官体验,使用户能足不出户感受外面世界。但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知识,口头教学为主,毕业生在课堂上接收到的感官体验,远不及他们在网络上通过自主选择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强烈,如此也会直接影响毕业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创业的认知。可见,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实施体验式教学,是提升毕业生创业知识学习兴趣的重大问题。
第二,面临诸多诱惑,毕业生容易迷失创业方向。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除了具备独立和批判性的思维、情绪多变、心理容易出现闭锁性和孤独感等特点外,还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局限,加上学业发展坎坷等因素影响,他们在就业中会遭遇一定的挫折,这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更为缺乏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旦他们面临社交媒体所暴露的种种诱惑时,往往难以抵制,更易迷失了创业的方向。此外,社交媒体发展趋势越来越个性化、分众化、精细化,由此延伸而出的创业项目和机遇也逐渐细化和丰富。交友APP、视频娱乐APP、网络组织发起项目等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如果高校毕业生缺乏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则很容易深陷其中,迷失方向。
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心理教育是以塑造毕业生良好的个性和品质为最终目标的。高校在实际开展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模式上大致为:在探寻毕业生创业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结合当下创业形势,为毕业生解决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实践模式的探索必然离不开理论框架的支撑。笔者试图借鉴以下理论模型,见图1。结合社交媒体发展的规律,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和实践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图1 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要素的模型[3]
模型中,创业心理的形成,首先由创业情感触动,此时毕业生开始关注内心需求和校园以外的环境,从而产生创业动机。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和动机的长久积蓄,创业热情开始在毕业生心中汇聚,伴随着自身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和理性判断的多重考虑之后,会形成初步的创业意图。创业意图使毕业生尝试协调各方力量,加强创业认知,最终产生创业行为。总而言之,毕业生创业心理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实践定位。围绕着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要素的模型,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毕业生发展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一)建立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时对话机制
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和便捷性能为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保障。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平台,它能为受众提供虚拟环境和虚拟的情感体验,它实现了信息的交互性流动,改变了原有的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流动模式,这使得毕业生能在同一时间段接收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为我所用。同时,社交媒体的最突出优势,就是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能让信息的传播更为快速和及时,让对话双方在虚拟的环境下实现“朋友”的对话。可见,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巨大优势,通过社交媒体与毕业生开展良性互动,实现实时对话,建立长效机制。比如,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上面对面建讨论群,课下进行远程讨论和学业辅导;需要心理求助时,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线下沟通和疏导,既可以避免面对面的交流尴尬,又可以达到有效对话的目的。同时,高校则可以通过相关教学部门或就业创业指导部门来实现新型的创业心理教育。比如,高校主管教学的教务处和主管创新创业工作的创新创业学院或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机构可运用微信群、QQ群给教师安排毕业生创业知识教学,甚至可以发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参与毕业生创业心理辅导。无论是创业教育教学部门,还是创业信息发布部门、创业心理咨询部门,均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和实时性等传播优势,掌握毕业生的生活动态和学习情况,根据毕业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创业中遇见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将有关创业教育内容尤其是创业心理疏导方式和信息传播给毕业生,进一步引导毕业生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平台服务自我、提升自我,形成完善的个人意识和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创业成功。
(二)提供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多元化平台
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心理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创业心理表现特征、创业政策、创业心理调适等,其涉及的内容具有普适性和理论性。但是毕业生个体存在千差万别的差异,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存在心理困惑也具有较强个体性。因此,高校需要以毕业生所遇到的创业心理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出一种开放式、阶梯式和多元化的共享社交平台,一方面为老师提供教学支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心理帮助。
运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共享社交平台开展创业心理教育,主要指的是利用社交媒体的多种形态来进行的一种创新型的创业心理教育模式。微视频、微电影、图片、音频等都可以成为传递创业信息的创新形式,而微博、微信、客户端则可以作为最基础的通讯手段。当下流行的社区化,特指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平台能给特定人群提供服务。对于高校的借鉴则是,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毕业生对创业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个性化的心理特点解决心理困惑。其中,“微课堂”就是高校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创业心理教育的典型方式和手段。
微课堂指的是在课堂之外,打造一个通过微载体,通过设立科研助理、讲座辅导、坐诊式答疑、专业提升工作坊等学术形式,帮助全校师生提升专业素质、栽培英才的造梦基地。微课堂是为了迎合思维碎片化的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因此,课堂内容需要分割和分类,每节课时要限定在10分钟以内。按照这种标准,可以尝试设立微信课堂,授课教师可以边用手机发送语音或文字,边用电脑的网页版微信补充图文,提供材料。而此时,毕业生无论在教室内,还是在宿舍或者户外,只要能上网,都可以用微信在线听课。期间,可穿插多个互动环节,回答积极和表现优异者,可获得学校在创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完善的网络和技术支撑,是建立创业心理教育多元化平台的物质前提。高校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方面的技术人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硬件的完备是平台建设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涉及毕业生隐私的信息,网络维护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比如毕业生心理测评系统,要谨防数据纰漏,保证测评结果的准确和科学。而就开发者而言,高校如果能够利用已有的技术团队创作独具特色又颇具服务性的社交软件或系统,对毕业生而言会起到很大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将是极大的鼓励。
(三)引导毕业生创业心理与社会环境“无缝对接”
此观点的出发点是鉴于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而言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已经长期依赖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外界环境,通过虚拟社群获得感官刺激,在即将踏入现实社会时,往往会提出不切实际的创业设想。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心理教育模式的探索时,务必引导毕业生尽快适应现实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毕业生创业心理与社会发展环境的“无缝对接”。只有制定出更为切合实际的创业计划,才能避免今后步入社会真实环境中处处碰壁的尴尬。
首先,创业心理教育要坚定毕业生“技能第一”的信念,没有专业技能的支撑就没有创业的可能,激励毕业生完善自身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素质。其次,积极培养毕业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高强度的抗压性是创业成功的必要心理素质,乐观面对挫折、积极克服困难是创业者必备的精神品质。现实中,很多毕业生对创业会有恐惧心理,此时创业心理教育就要发挥疏导情绪的作用,鼓励其正视创业行为,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最后,创新精神是创业的精神实质。无论是课程设置上还是课外培训上,都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心理承受方面相对较强,他们会被创新所带来的新奇和愿景所吸引,心理压力被稀释,创业心理更为积极向上。
落实到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上来讲,高校则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但不能绝对依赖社交媒体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高校要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同时,引导毕业生“走出来”,多关注现实生活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比如,在毕业设计上要多注重可操作性,鼓励毕业生深入到基层生活中体验,感受接地气的社会环境等。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交媒体的即时性,第一时间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和创业咨询,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创业扶持政策等等,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支持。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为高校的毕业生创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和交互性,对高校的互动平台建设和心理测评机制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社交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也使高校运用社交媒体开展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更新替换速度惊人,新增的使用功能往往为高校教师和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对话增加了一定难度。
面对社交媒体给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把握机遇,转变传统创业心理教育观念,探索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模式,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整合传播的双赢,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的水平,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储备创业知识,增强创业能力勇于投身创业实践,实现高校毕业生能创业和创好业,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1]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吴红梅.浅谈“微时代”下高职学生碎片化时间的管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3]陈楚瑞.运用社交媒体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actice Mod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dia
Zhong Zhijing
(Colleg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Guangzhou 510640;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2)
With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that students starting their own businesses begins to present a new scene.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entrepreneurship which flowed the former also faces challenges.In this situation,that how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a new enterprise education for graduates and exploring a corresponding practice patter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must be focused on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ime of new media.The three sides,creating a dialogue mechanism with students by using new media,optimizing education platform,satisfying the social need seamless,can be the explore direction.
social medi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pattern
2016-03-16
2015~2016年度广东高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研究课题(2015C021);2015年度省级学校德育创新一般资助课题(2015DYZD037);2016年度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2016K08)
钟之静(1979-),女,湖南武冈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业教育与新闻理论研究。
G64
A
1673-1395 (2016)07-0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