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品管圈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2016-10-10 18:47饶绮雯莫丽君邓少莲何志珍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计划性品管圈导管

饶绮雯 莫丽君 邓少莲 何志珍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对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主题,制定目标,查找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结果 实施品管圈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品管圈前(4.76%和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原因分析中,观察组患者自行拔管比例、意外滑脱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1.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4%,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19.0%,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4.8%,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施前护士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显著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能提高圈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6-80-04

在医院中,ICU是伴随医疗护理专业发展、医患管理体制改进和新型医疗设备诞生产生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组织管理形式,其能为危重患者提供先进设备和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但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非计划性拔管时间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病房的,其是指没有通过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除插管,或是插管自行脱落,同时,其也包含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插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不仅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同时,增加患者住院费用,严重的危急患者生命。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大大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现将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84例带管道的ICU患者作为实验组运用品管圈管理模式,男54例,女30例;年龄16~75岁,平均(45.6±5.2)岁;31例重度脑挫裂伤,8例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重症感染,26例大手术后,10例严重多发病,4例其他,患者留置导尿管、深静脉置管、胃管、气管插管和术区引流管等。选择同期84例带管道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男55例,女29例;年龄17~74岁,平均(46.4±6.2)岁;30例重度脑挫裂伤,7例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重症感染,25例大手术后,9例严重多发病,7例其他。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疾病类型及病情等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没有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

1.2.2实验组 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成立品管圈小组,其主要成员为1名组长、1名辅导员和18名小组成员,全部小组成员接受ICU患者安全管理知识培训,坚持PDCA步骤进行处理,其中,P阶段包含确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针对护理操作技术性和服务性并重,品管圈成员自由提名并通过投票决定,票数最高的为圈长,黄色为圈徽主调)、把握现场(统计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把握现状后选定防范问题,并对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设定目标[改善目标=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拟定对策(通过鱼骨图手法从人为因素、物理条件、流程因素和系统行为等方面剖析事件发生原因,同时从管理、技术、教学培训、用物准备和患者5个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安全问题的认知),D阶段包含实施和检验对策(通过追踪方法学实施过程管理,观察护理操作是否规范合理,改进操作流程,促使系统进步。每项对策设立一个负责人,护理操作质控员传达整改措施内容并在科内检查;辅导员和负责人巡查发现问题并实施现场指正,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护士长),c阶段包含确认效果[目标达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100%,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A阶段包含标准化、检验和改进(通过监督整改,修订相关操作流程和操作质量评分标准,临床护理人员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操作习惯)。对没有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的对照组出现18例非计划性拔管事件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处理。将全体成员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为组长,其主要任务为监控记录、控制质量和培训护理人员,同时填写导管日记。第二层为责任护理人员,其职责主要为管理、评估全部护理工作和导管维护工作。第三层为助理护理人员,其主要职责为协助护理人员工作,并及时上报护理导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拟定详细护理对策,实施可行性评价,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护理对策,将其上报护理部进行审定。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可分为4个,护理技能欠佳,肢体约束不当;镇静不规范,患者烦躁;导管固定方法欠妥;心理护理不到位,患者不能积极配合和理解。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便于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发生率。

(1)建立健全导管评估和监控机制,品管圈小组成员根据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危险因素,设计ICU留置导管每日检查单,对高危患者进行评估和筛选,评估项目包含导管分类和患者意识等,详细填写ICU患者留置导管每日检查单。

(2)制定导管护理流程,小组成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制定预防导管脱落的关键步骤和流程,并根据科室导管使用状况,制定中心静脉置管、胃管、气管切开导管、留置针、气管插管、导尿管、T管和胸腔引流管等多种管道的预防脱落关键步骤、应用流程和固定方法等。

(3)加强品管圈知识培训,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在活动过程中,ICU科室相关人员根据科室状况制定导管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及综合能力。

(4)加强管道安全质量控制,基于ICU患者全部为危重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一定密切关系。护士长应实施一日五查房制度,及时发现导管问题,现场纠正,给予正确示范指导,记录存在问题,将发生的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同时,每周按照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督查,品管圈组长总结上周状况,研究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

1.3观察指标

记录不同组别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对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总结。在患者出院之前以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为(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投诉发生情况。对两组成员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等进行评价,优5分,可3分,差1分。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临床资料,用(x±s)的形式表示正态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原因分析

在拔管原因分析中,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拔管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通过对其原因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自行拔管率、导管意外滑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关于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比较

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为81.0%,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4%,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63,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投诉发生情况分析

观察组84例患者中,4例因非计划性拔管或其他护理不良事件而投诉,护理投诉发生率为4.8%;对照组84例患者中,16例患者因非计划性拔管或其他护理不良事件而投诉,护理投诉发生率为19.0%;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4两组无形成果比较

两组实施前护士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品管圈活动为科内护理人员自行组织的多种管理工具,按照PDCA程序实施持续护理改进措施,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管理质量,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通过研究证明,将品管圈活动投放到导管安全管理中可获得良好护理效果。本研究护理人员通过研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出现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具体问题实施相应处理措施,坚持落实责任到个人的原则,实施追踪,在重点环节和时间段实施防范措施,保障管道安全。品管圈活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基于品管圈是非正式组织,因此,小组成员具有较高主动权和参与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护理人员的管理潜能。同时,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将自己想法说出来,提高其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患者出现相关危险因素或再脱管时,护理人员应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固定导管方法学习中,大胆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提出,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便于让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基于品管圈活动处于探索阶段,护理人员对其了解较为缺乏,加上护理人员严重缺编,因此需使用护理人员的私人时间。护士长应将相关工作人员召集起来开会,科学合理的安排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让小组成员每人每周提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促使该活动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保障护理质量安全等。因此,在对ICU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品管圈效果较为理想,显著降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本次研究中,实施品管圈措施护理前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1.43%,实施品管圈措施护理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4.76%,比较护理前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本次研究中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自行拔出导管发生率分别为2.4%、9.5%,而导管意外滑脱发生率分别为0、6.0%,两组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经过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自行拔管、导管意外滑脱等情况均明显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患者通过相关知识内容的了解,增强了导管应用的意义,同时对导管非计划性拔除的危害有了进一步认识,其配合度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护士在为患者固定导管时采取更加优良可靠的方法,同时也更为用心,自然可降低导管意外滑脱概率。另外,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可疑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阻塞率无显著差异,说明品管圈活动在这一方面开展的力度不足,护理人员还应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在后期继续加大品管圈活动力度,尽可能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对照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19.0%,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为4.8%,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不仅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风险,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投诉事件的发生。两组实施前护士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幸福感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中可知,品管圈的实施可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我责任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加强团队合作与沟通,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在对ICU患者护理时品管圈获得良好效果,其不仅有效解决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问题,促使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科学化、系统化的护理质量管理机制,同时,还通过品管圈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模式,提高护理人员价值观和团队凝聚力。

猜你喜欢
计划性品管圈导管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的策略和方法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飞机高压导管布置探讨
施乐扣固定抗高压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