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视角下运动员参赛适应的研究

2016-10-10 01:54王来超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教练员竞技竞赛

铁 钰,王来超(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运动训练学

结构功能视角下运动员参赛适应的研究

铁 钰,王来超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参赛适应是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前提条件,也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因素。为进一步优化运动员在体育竞赛中的适应能力,使其表现出更佳的竞技能力,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归纳参赛适应概念和过程的基础上,依据结构功能理论构建AGIL模型,对运动员参赛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认知调节—态度转变—行为选择构成了运动员参赛适应的过程;提高运动员自我认知水平、强化教练员等人员的职业能力、创造公平的竞技环境、植入和谐的体育精神内核,是保证运动员参赛适应系统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

运动员;结构功能;参赛适应;影响因素

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运动员参加重大国内、国际赛事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各种比赛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时刻考验着运动员的适应水平。此外,随着竞技体育日益全球化、技战术的不断交流与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强弱不再单单取决于身体素质的强弱或技战术水平的高低,而是越来越凸显出运动员参赛适应能力的比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拥有高水平适应能力的运动员在竞赛中必然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而可以获得更好的竞技状态和竞技表现,体育赛事中的“克拉克”与“黑马”现象就是对运动员参赛适应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目前,对于运动员参赛适应的研究,刘淑慧[1]从心理角度通过具体实证对运动员心态与适应的关系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有效促进运动员内适应的各类理论。马小明[2]从生理适应的角度阐述低氧高原训练条件下人体应激反应及对适应性的影响,并证实了适宜的低氧高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运动能力。然而,这些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心理或生理适应的某一个层面,或更关注于运动员自身对于参赛适应的影响而忽略外界手段的干预作用,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鉴于此,本研究将从心理适应、生理适应、社会适应3个角度对运动员参赛适应进行深层剖析,建构影响运动员参赛适应因素的结构图式;运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构建运动员参赛适应的AGIL模型,系统分析运动员参赛适应各因素在整个竞技结构中发挥的功能,以及为完善各结构要素的功能提出些许建议,为运动员保持最佳竞技状态,获得优异成绩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运动员参赛适应的构成要素及在结构功能视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的整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学术期刊数据库,以“运动员”、“结构功能”、“参赛适应”等为关键词,检索核心期刊文献80余篇、博(硕)士论文50余篇,了解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应用范畴,以及运动员适应能力相关研究的前沿,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2.2 对比分析法 对所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文献中运动员参赛适应和生物界中“适应”的异同点并进行对比归纳,明晰参赛适应概念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影响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因素,为运动员参赛适应的概念界定提供理论支撑。

1.2.3 逻辑分析法 在把握结构功能理论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各要素进行功能分析,挖掘影响参赛适应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2 结果与分析

2.1 适应和参赛适应的界定 一般而言,适应是指系统或者个体为了更好地适应变化而改善遗传或者行为的过程,并通过遗传保留下相应的适应性特征[3]。这一定义涵盖的内容十分广阔,涵盖了从个体到系统的广度,并且更侧重于适应的遗传性。适应是来源于生物学的一个名词,用来表示能增加有机体生存机会的那些身体和行为上的变化。关于适应的概念,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定义也存在些许差别,但实质并没有变化。皮亚杰认为,适应是有机体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与环境取得的动态平衡[4],它既是一种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其实质是一种智慧的呈现。皮亚杰的观点让适应的概念理解起来更加清晰明了,即适应可概括为同化和顺应。也就是说,发展变化是产生适应的前提条件;动态平衡是适应的永恒目的;同化和顺应则是适应的手段与方法。而心理学通常从3个维度对适应进行研究,分别是:生理适应维度、心理适应维度和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维度。其中,生理适应维度主要是对声、光、味等自然刺激物的适应;心理适应维度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是一种狭义的适应概念,是在遭受挫折后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压、恢复至平衡的过程;社会生活环境适应维度是本研究的起始点,是指为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5]。

对于体育竞技比赛所谈及到的适应并不是单独划分出来的某个范畴,而是运动员在其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这种社会角色就是运动员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兼容。因此,运动员的参赛适应更具有社会学的属性。而适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生物学的范畴,二者看似相差甚远,但是当二者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来看时,参赛适应其实就是运动员在特定竞赛环境下的适应过程。

就实际情况来看,运动员由日常训练到参加重大赛事,其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必然发生巨大变化。不同竞赛场地的海拔高度、温度、气候、器材、饮食习惯,以及裁判员判罚标准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竞赛对手的影响力等,都势必对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波动,这种变化会迫使或者使运动员主动调动自我与环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实现最佳的竞技状态。因此,这里的运动员参赛适应是指运动员为应对一系列外界环境变化,通过主动或者被动调节自我心理和行为达到与竞赛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参赛适应就是适应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二者的过程、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2 运动员参赛适应影响因素的结构图式 运动员竞赛的过程是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包括竞赛对手的信息、环境的信息、与教练员交流的信息等,而运动员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反馈,就势必受到运动员自身生理机能水平、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以及社会环境所塑造的运动员独特的社会属性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综合生理、心理、社会3个角度对影响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因素进行探究,构建结构图式(见图1)并对运动员参赛适应过程进行剖析,从而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和单一性。

运动员参赛适应的机制、过程、层次以及结构复杂,其影响因素也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纵向层面上,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影响因素概括划分为内部适应和外部适应。1)内部适应主要是指运动员心理结构对参赛适应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和运动动机。其中,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情绪、人格等。2)外部适应主要是指运动员所处竞赛环境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外部适应包括生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其影响因素包括比赛条件和社会特征。其中,比赛条件包括竞赛场地、器材、气候等;社会特征包括场上裁判员的判罚标准、竞赛对手的水平、赛事影响力和文化特征等。一般而论,外部适应是内部适应的外在表现,而内部适应是外部适应的基础[1]。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会对运动员内部适应水平产生影响,而技战术的正常发挥是内部适应良好的表现;而内部适应除了受自我调节之外,还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这就决定了运动员参赛适应具有社会属性,为进一步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该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图1 动员参赛适应过程及影响因素的结构图式

从横向层面分析可知,认知调节、态度转变、行为选择3者构成了运动员参赛适应的过程。其中,认知调节包括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2个步骤:1)外部评价在于对竞赛环境做出准确的评估,察觉新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并适应自己当前的角色;2)内部评价其实就是在外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内部状态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引起心理变化的因素分析、对过去竞赛经历的比较,以及对当前行为状态的感悟等。认知调节必然对运动员的动机、情绪产生影响,从而使其竞赛态度发生嬗变。例如,在竞技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如果由于一次失误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导致其自信水平降低、焦虑,进而消极甚至回避比赛。反之,如果运动员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这一现状,其应对态度就会截然相反。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目标的定向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稳定性对其态度变化有重要影响。

行为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与决策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原有行为方式的调整与改变,它受到前2个环节的直接制约。运动员置身于竞赛环境之后,对周围环境资源进行有效认知,选择应对策略,采取行动。由于竞赛环境的综合性以及个体心理上的复杂性,适应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它是一个重复循环的调整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经历“肯定—自我否定—再肯定”的步骤。不同运动员认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其适应性的稳定与否,进而一定程度上造成竞技表现上的差异。

2.3 结构功能视角下运动员参赛适应的优化 结构功能理论的核心理念的优势在于分析当代社会问题,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6]。运动员参赛适应是竞赛系统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而且其内部又可以向下分化出几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拥有共同的行为导向。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适应、目标达成、整合与维模。

图2 运动员参赛适应的AGIL模型

借鉴结构功能理论,研究过程中把运动员的参赛适应纳入社会学的领域并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构建运动员参赛适应的AGIL模型(图2)。通过图2可知,自我认知与动机发挥的主要功能是调动个体自身具有的资源和能量,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实现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动态平衡,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对运动员实施干预与调控的主要功能是宏观上把握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发展方向,对运动员起到督促和引导的作用,给予各子系统最佳的运作环境,保障各子系统实现终极目标。竞赛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健全的法律法规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功能在于整合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优化系统组合,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正确价值观及精神内核的主要功能是建构运动员对竞技体育的理解及价值认同,是参赛适应稳定运行的内部机制。

2.3.1 运动员参赛适应结构的“适应 运动员的参赛适应作为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适应结构的运行关系着运动员能否获得能量和资源,此系统中运动员自我认知和动机承担着主要任务。竞赛中,运动员时刻与外界环境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交换,竞赛环境的变化促使运动员做出反应。自我认知主要是运动员对客观竞赛环境的主观感觉,它通过调节外界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刺激,实现运动员内部资源合理分配,使个体与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对运动员的情绪、行为起到决策作用。而当运动员出现认知失调时,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造成自我损耗,做出错误的行为决策。

比赛中裁判员的误判、漏判、黑哨、观众的恶意呐喊等不可控现象会对运动员情绪造成波动,干扰运动员认知水平。因此,运动员要根据比赛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现象提前进行规避和预防,而不是等到认知失调出现时,才采取补偿措施。在采取措施进行规避和预防时,应采取价值肯定,而不是属性肯定的形式[7],这样才能减少运动员认知失调所造成的能量消耗,为运动员提高场上适应水平提供能量基础。

参赛动机决定了运动员能否积极地吸收外部资源、调动内部资源去适应环境,因此,激发、强化、控制竞赛动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动机中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虽然目前仍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但是,这些分歧也存在其共性的结论,即非必然性的外在奖励(即活动结果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结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8],这就为激发运动员竞赛动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为导向。单纯地谈运动员奖励分配制度难以从根本上激发运动员竞赛动机,只有理清内外部动机关系,内外部动机相结合;对奖励的形式、量度深层细化,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子系统适应功能最大化。

2.3.2 运动员参赛适应结构的“目标达成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为了实施目标必须有能力将人力和物力组织起来。在社会中承担这一功能的制度结构是政体[9]。在运动员参赛适应的结构系统中,虽然不存在政体,但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承担着系统的宏观调控的重要角色,负责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引导运动员实现系统目标的功能的“政体”。

研究表明,教练员的领导方式及其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对运动员的成就具有显著影响[10]。优秀的教练员是高水平运动员的缔造者,在训练中担任着引导、管理和培训等多重角色。同时,运动员的赛前适应能力训练,以及在比赛过程中面对场上突发事件的应对都离不开教练员的指导。因此,一个优秀的教练员和科研团队将是提高运动员参赛适应能力的强劲动力。

然而,我国教练员的知识、科研和训练水平亟待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还需尽快加强[11]。当前大量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支撑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正常运作,而培训管理、机制上的缺陷成为影响教练员执教能力发展的短板之一。因此,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高竞技体育科学化水平的密钥。进一步建立健全教练员和科研团队的培训机制,切实完善培训制度,使教练员培训摆脱“逢场作戏”的桎梏,是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根本;建立培训和考核相结合的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与其能力和成果紧密挂钩,是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的动力;构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自主学习团队,保证教练员专项训练能力、临场指挥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等6大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是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的重要手段;实现从“经验型”到“科学型”的成功转型,使训练手段更具有科技含量,是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的最终目的。

2.3.3 运动员参赛适应结构的“整合” 整合主要是指社会系统的连贯性或一体化的维持问题,包括控制手段的建立、保持子系统的协调、防止系统发生严重混乱等[12]。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关键在于遵循一套共同价值体系的引导。而共同价值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价值模式组成的,并已成为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作为行为导向、依据和标准,可以约束行动者行为的范围与边界,通过规范众人认同的准则,或通过价值内化实现的行动者人格结构的塑造,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力,并进一步成为社会性的共识[13]。因此,一个稳定的社会系统需要实际的强力和各种制度化、层次化的权利结构的运作,并保证应付社会秩序运作中所可能产生的不正常现象和病态状况[14]。

在运动员参赛适应系统中,保证运动员适应性的良好运行,获得优异竞技成绩是各子系统共同遵循的价值体系,对于竞赛主体有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对于整个竞赛系统而言,裁判员作为该系统中的重要执法者被赋予一定的自由裁量的权利,在赛场上拥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自行判断、选择、决定的权利,其裁量过程中无法避免地暗含着对裁判员个体的人性、价值观和道德选择向度等。而裁判员在场上行使权力的量度将对运动员的适应水平产生直接影响,甚至左右整场比赛的胜负。因此,基于裁判员自由裁量权所面临的困境,解决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暗含的价值冲突和伦理冲突,显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裁判员规则和相关法律制度,并与道德约束和伦理规治形成合力对弱化运动员适应能力的行为予以纠正。

竞技体育经历100多年的发展,其规则体系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场上冲突、暴力、观众骚乱仍在现代竞技体育中频繁曝光,场上恶意犯规等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仍屡见不鲜,这种暴力竞技体育势必对运动员适应能力产生负面效应,有针对性地细化赛场规则来制裁一系列的越轨行为必需提上日程。在比赛过程中,需要一种张力平衡来调节运动员和观众的情绪,这就需要规则来承担这一角色。然而,当张力过弱,比赛会平淡乏味;张力过强,则极易产生暴力行为。因此,赛场规则的优化应以满足运动员、观众等主体的合理诉求为基准,保持规则处于适当的张力状态,塑造和谐的竞赛环境。

2.3.4 运动员参赛适应结构的“维模” 社会体系通过模式维持功能的发挥,可以将社会文化道德价值内在化,使其包含在人格和行为有机体的结构中,使单位行动符合系统的要求[15]。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其具有固定的价值属性。把握竞技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人们掌握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竞技属性的认识,更好地驾驭竞技体育,成为竞技的掌控者,使干预人的外部压力变成促进人的内部动力。

近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曾提出“更高、更快、更强”的竞赛理念,其实,现代竞技体育的文化内涵还应包括和谐、团结、包容、友谊的人文精神。把这种精神文化植入到竞赛主体的人格当中,将成为他们在赛场上保持适应稳定性的内在驱动力。然而,当代竞技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公共文化和竞技赛事,被赋予了独特的战略价值,成为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运动员仍然对竞技成绩趋之若鹜,适应性易受场上表现的波动而发生变化,极可能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此外,高水平训练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等训练上,而忽略了对运动员精神文化的本质教育,造成对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内涵的理解偏差[16]。一旦文化结构和目标与社会结构或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抵触或脱节,社会就会出现失范甚至发生越轨行为。

重新审视竞技体育文化,解读竞技体育的深层文化内涵,塑造真正的体育精神,将是提高运动员参赛适应的重要举措。国家体育总局党组织书记、局长刘鹏指出,要建立大体育文化观,它是根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全面深化竞技体育文化内涵改革,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竞技体育文化,融合不同项目的体育精神文化,建立大体育文化观。此外,要全面重视对运动员体育文化的培养,将竞技体育真正的文化内涵深刻植入到每个运动员的人格当中,使文化、教育、竞技融为一体,保证各子系统长久稳定运行。

3 结 语

运动员参赛适应要综合生理适应、心理适应、社会适应3个角度进行分析,且今后的研究更应该关注社会因素对运动员参赛适应的影响。参赛适应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残缺乃至缺失是制约运动员参赛适应稳定性的关键,结构的完整、功能的完善是保证系统稳定的重要前提。运动员参赛适应系统中,提升运动员认知水平,激发竞赛动机,综合发展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业务素质,切实植入体育精神文化是保障运动员参赛适应系统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1] 刘淑慧.论射击运动员比赛中心理的内适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87-91.

[2] 马小明,樊蓉芸.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适应性的影响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3):94-97.

[3] 崔胜辉,李旋旗,李扬,等.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适应性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1(9):1088-1098.

[4] 陈坚,连榕.心理健康标准三维层次模型探析[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福建省人民政府,2010:5.

[5]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9-23.

[6] 赵兴民.交融中的促新—唐克藏族小学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7] 张力为.自我损耗的控制:竞技运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体育科学,2013(6):3-13.

[8] 张剑,郭德俊.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545-550.

[9] 张建会,钟秉枢.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我国综合性体育竞赛制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1-4.

[10] S Jowett,I.M Cockerill.Olympic medallists' perspective of the althlete coach relationship[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4(4):313-331.

[11] 周建梅,陈永英,张志华,等.从近几届奥运会看我国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53-56,60.

[12] 刘雪凤.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视角下NGO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3]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5):52-56.

[14]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

[15] 关盛梅.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J].学术交流,2009(2):126-130.

[16] 古文东.当下竞技体育中异化现象的致因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1(1):86-88.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Athletes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Perspective

TIE Yu,WANG Lai-ch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Liaoning China)

The competition adaptabi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s for athletes to obtain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 To further optimize athletes'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sports competitions, and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fuential factors for athletes' competition adaptability by using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AGIL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gnition—the change of attitudes—behavior choices form athletes' adaptation process;improve self-awareness level athletes,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coaches and other personnel, and create a fair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implant harmonious core spirit of sport, are effective means to ensure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athletes' adapt system.

athletes;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 competing adaptati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G808

A

1004- 7662(2016)03- 0065-06

2016-03-08

铁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方法学。

猜你喜欢
教练员竞技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