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育儿,家家有把金钥匙
☺王芳
一
做个好家长,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家家有把金钥匙。这个观点,大多数家长是认可的。可是,当遇到具体问题时,许多家长似乎又忘记了这个原则。他们习惯于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同时渴望固定的答案,以便于操作。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晚上很晚不睡觉怎么办,作业拖拉怎么办,考试粗心怎么办……我的体会是,越是有很多问题的家长,越渴求简单明了的答案。在他们那里,孩子仿佛是停摆的机械钟表,急需专家来配出一把钥匙,赶紧把钟表拧上弦正常工作。
可是,你的孩子是一个机器吗?
是的,孩子不是机器,他们是人。人与人是不同的。比如,孩子晚上不睡这件事就有多种可能:可能白天睡多了;可能晚上碰到什么新鲜事,临睡前兴奋起来;又或者孩子本身就是个夜猫子型……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一样,解决办法肯定也不同。
不要指望我会给出一个固定不变的回答,恰恰相反,我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家长们,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他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孩子有何不同,他的心理发展已经到了什么水平。
原则倒是简单的,那就是,了解你的孩子!
可是,即使家长能很好地了解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次和上次的解决方法也可能截然不同。也就是说,除了了解孩子,家长还需要学会应对不同的教育情境。孩子和孩子不同,同一个家庭的教育情境还有千变万化,你说,教育孩子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模式?
所以,我对一些所谓的家庭教育成功模式,总是敬而远之。家里有了上名校的孩子,家长就可以出一本书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可是,那些教育经验真的可以复制吗?
家庭教育对父母的挑战,就在于无数的不确定性,其魅力也在此。因为,这也带来了无数的可能性。
那正是为人父母的乐趣,以及忧虑。
好吧,亲爱的家长,我知道你更加困惑了。
有小学生妈妈向我诉说,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学校组织的自我挑战项目,就是在一个月内完成写多少大字云云。报名是自愿的,她女儿很愿意挑战自己,所以参加了。眼看着项目结束日期在即,孩子似乎欠债不少。
妈妈说,如果我逼一下,孩子应该也能完成任务,可是亲子冲突肯定会发生,家庭气氛也会很紧张。可如果放任自流,会不会对孩子的意志培养带来负面影响,万一养成半途而废的做事习惯,后果似乎也是严重的。
她和我讨论,到底要不要干预呢?
我不禁莞尔。从这位妈妈考虑问题的角度可以看出,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可是具体到自己孩子身上的问题时,她竟也有些拿捏不住了。对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时常纠结,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也包括我自己。
最后,这位妈妈一定要我给出建议。
好吧,是否需要干预,取决于你的期待。如果你更看重家庭关系的和谐,可以选择忽略孩子的这项任务;如果你认为这是磨练孩子意志的好时机,那么还是每天采取强制措施让她完成任务。不过,不管选择哪一种,你都会有得有失。
这位妈妈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她说,那么,我换个方式问你,如果你处于我现在的情境,你会怎么做?
我毫不迟疑地说,放弃。
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孩子忍受不了重复单调枯燥的工作,她对抄写没有兴趣。我了解自己的孩子,我也了解自己。因为我也没有耐心去天天督促,还是放她一马大家都快乐吧。所以,教育孩子,不仅要了解孩子,还得了解你自己,尤其是明确你自己对孩子的期待。
二
你看,依我现在的经验,应对这类教育情境似乎绰绰有余。可是,十八年前,当我新晋为妈妈时,虽然脑袋里充满了无数教育学理论,心理学观点,又何尝不是内心惶惶。
记得孩子开始上幼儿园时,因为动个不停,老师怀疑她有多动症,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我拉着孩子一起玩游戏,看动画片,观察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以及持久。我发现,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她可以很安静很专注。于是,我知道孩子虽然顽皮,但是注意力发展没有问题。她的好动甚至与我的纵容有关,因为我相信皮亚杰有关思维起源于运动的理论。
可是,被老师和同学冠以“皮大王”似乎也不利于孩子的学校生活,我还是决定干预。尝试让孩子参加一些能够静心的兴趣班,比如,书法、围棋,可都半途而废。泥塑、剪纸等倒是学得不亦乐乎。
然后,带她去听钢琴演奏会,她表示非学不可。可是,练琴是一件多么枯燥的事,对她这样好动的孩子,简直就是折磨,考验的不仅是她的毅力,更是家长的耐心。
我们需要取舍。
我那时候的境况,和上面那位妈妈现在的情境,又有何分别?
好吧,那时我们选择了干预。
因为我们的期待很明确。相信音乐对孩子思维发展的益处,也相信古典音乐对孩子审美的影响,当然,还有枯燥训练对孩子心性的磨练。
在这场学琴马拉松中,孩子每每坐上琴凳,就一会儿这里痒,那里疼。我们称之为“钢琴性皮炎”。眼看着练琴时间在磨蹭中流失,亲子冲突得一塌糊涂。是的,我也理解,每天练琴,当孩子端坐在琴凳上,她一定也失去了许多快乐自由的玩耍时光。
患得患失之间放弃过N次,可是一次次又捡回。
孩子坚持下来了,很多年后,孩子在音乐上甚至小有成绩,她能弹能唱,还入选当地最好的合唱团。
可是,你以为这是我们家长干预的功劳吗?其实不然。直到小学五年级,她的乐队指挥告诉我,女儿有完美的辨音能力,千万不要浪费她的天分。
我才明白,其实是女儿自己在一次次放弃后又回归。我们只不过是没有扼杀她的兴趣和埋没她的才干。
很多时候,我都会扪心自问,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我是说,若是当年我们没有干预呢?又或者,我们采取了更严格的措施呢?
回望来时路,曾有多少纠结。
女儿大班那年,幼儿园搬迁,每天来回几乎跨越整个城市,不得已,我们选择寄宿。那是孩子多么难过的一年,我也一直担心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后悔当时为何不能举家搬迁至幼儿园附近。直到最近,看到孩子在演讲中提到那段经历。她说,小小年纪离开父母寄宿幼儿园,确实很伤心,可正是在那里我开始了自己的集体生活。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我高中时远涉重洋求学,才毫不畏惧。
我终于释然了。
我想说,面对教育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面对教育困境,那些所谓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何尝不是一种机缘?
可是,我也想说,孩子,我尽力去了解你了,也尽力了解我自己了。并且,对你的期待,一直也很明确:只希望你不要浪费了自己的天分;尽力了,才不会后悔。
亲爱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期待,也是同样:虽然没有固定模式,我们尽力了,就不会后悔。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博士)
编辑朱璐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