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学琴时,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拉的是大提琴,发出的声音却与大提琴相去甚远。我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
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量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由大臂传到小臂,由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种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这放松的感觉很不好找,老师教也教不会,看也看不见,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去体悟。
我苦苦地寻了几年,也未找到它并留住它,因此,那力度始终也上不去,我的大提琴到底也没有奏响。我在那弦上费了偌大的心血,到头来只懂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道理——力度来自放松。
写了几年小说,渐渐发现,这个拉琴的道理似乎可以运用在创作上。 要将这宏大的世界和生活所给的感受蓄聚到心里,由心里传到笔尖,最终变成小说。这从生活到心、再从心到笔的路途,应该是畅通的、少障碍的。我以为,也不能紧张,要放松。
生活中,切莫牢记自己是作家,端起作家的姿态,皱紧眉头,瞪大眼睛,牢牢地盯着生活,一心想看出什么奥秘,什么真谛。恰在专心一致看生活时,生活从身边湍湍地流了过去,连些水声都没在耳边留住。莫记自己是作家,莫以写小说为己任,只是像平常人一样认真、放松、热情地生活,自然会悟出一些意思来。生活好像是汪洋大海,要去捞它,用碗、用瓢、用盆、用缸,终能得水几多?应该变成一条鱼,游入水中,自由自在,整个大海便都获得了。
想多了,纠缠久了,或许会抵消力量,会妨碍心中的喜怒哀乐自然流出。有时候,也许会使心里的东西流出来,面目全非,成了什么别的声音。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越是刻意地去追求,越是达不到。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