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016-10-09 15:39张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系统功能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

张林

[摘要]目的 分系统功能康复治疗与自主传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内固定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患者通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自主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及康复后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后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回访优良率为98.56%也明显优于对照组71.0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作用较为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期短、愈合快、回访率高,但远期的临床效果仍然需要通过延长随访时间和加大样本量来进行证实。

[关键词]系统功能;康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康复过程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97-04

胫骨平台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是从一块骨平台分离出来的,如若治疗不当,常常会引起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无法平稳站立。内固定手术虽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办法,但是仍然会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例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针对以上并发症,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康复治疗。本研究是为了对比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和传统自主康复疗法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过内固定手术后,根据掷骰子法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观察组女39例,男30例,年龄15~85岁,平均(46.6±2.2)岁;对照组女37例,男32例;年龄19—87岁,平均(47.5±3.1)岁。其中,车祸58例、坠楼42例,超负荷运动22例、其他损伤16例,经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病情已稳定。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胫骨平台骨折、属于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有较好的依从性,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平均住院时间为一周,均为新鲜骨折。患者自述膝关节明显疼痛、浮肿、畸形、无法挪动,被迫挪动时会听到明显的骨擦音。经检查,符合如下六种类型:单纯胫骨外髁劈裂性骨折、外髁劈裂性合并平台塌陷骨折、单纯平台中央塌陷骨折、内侧平台骨折、胫骨内和(或)外髁骨折、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且均无重要脏器的损伤、骨折局部有较严重的开放性伤口且开放时间超过12h、严重心律失常、张力性气胸、消化道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症状,且精神正常、意识清醒,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病史、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患者有头、肾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外伤;并发多处骨折的患者;休克待抢救;骨折后关节明显移位、脱出;生命体征波动幅度较大;骨折后局部有开放性损伤,并且持续8~12h以上;严重感染;患者明显不合作或极度紧张;则应该排除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判断。

1.2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3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最有效的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对于麻醉未清醒的患者,嘱患者家属6h内持续揉搓下肢,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者麻醉清醒之后,并在患者自述不痛的情况下,指导患者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天进行500~1000次,尽量在保证质量的的前提下多做,并防止关节的二次损伤;自主的进行坐位或卧位的直腿抬高练习,从能够抬起开始,直到接近120。;进行直抬、侧抬、和向后抬腿练习,每组进行十次,每次10~15s,间隔5s后,为了防止肌肉萎缩,需要每天进行4~6组;之后继续进行静力性训练,比如:坐位时的直腿抬高练习;然后则是动力性练习,主要包括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训练,每组20个,一次4~6组,组间休息30s,一天1~2次;带患者插线后,就要进行推髌骨训练,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各20次,每天2~3次;一周后,进行弯曲锻炼,待患者静息时毫无痛感时,可以进一步进行滚球等膝关节的锻炼;2周后,进行热敷与冷敷交替进行,操作过程中,要每十分钟更换一次,嘱咐患者家属测好温度后再敷到患者关节处,以防止患者烫伤或冻伤;4周后开始关节屈伸活动联系,以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3个月后可以进行关节的负重康复训练;牵拉练习;扶墙下蹲;逐步进行提提踵、负重、跨步、静蹲等高强度的训练;并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方法辅助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推拿、按摩、针灸。采用传统自主康复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愈合情况,术后1周行患肢肌群的肌力训练,1个月后采取膝关节主动、被动屈伸训练,3个月后渐进行负重训练。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后1年随访,对比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时间、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HSS评分情况、回访优良率及发生膝关节活动功能失常率。疗效标准参考HSS评分改善程度,并得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优:评分高于85分为优,评分位于70~84分之间为良,评分位于60~69分之间为可,评分低于59分为差。其优良率计算方式为: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前、治疗后的HS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SS评分为(78.27±9.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27±10.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回访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回访优良率为98.5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最有效的临床手段,术后的恢复途径乃是重中之重。在我国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治疗方法更为重要,若造成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将使患者抱憾终生。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采取康复治疗。在过去的临床工作过程中,经常对患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比来讲,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恢复时间长,患者一般不能坚持到底,临床恢复率低,康复效果差。

而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与探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与自主传统康复治疗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方法更有条理,系统的规划患者的康复过程,其主要包括:肌肉练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肌力分级评估及康复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以及相应的物理治疗。在康复的初期,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而引起的下肢静脉血栓或者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栓堵塞,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可以有效的防止关节僵硬及二次损伤;康复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增强肌力,通过有效的肌肉练习,丰富了康复训练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主动进行康复治疗的积极性,而且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使医患紧张的问题得到解决,在沟通中创造出更好的训练模式,造福于其他患者;逐渐增强患者关节及肌肉对抗阻力的能力,并增加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加快淤血吸收能力,提升关节的稳定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组织的再生能力,使膝关节早日恢复到受损之前的状态。康复结束期,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肢体痉挛,使骨痂加速形成,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患者经过系统功能康复治疗后的Hss评分、回访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说明,患者经过传统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回访率差,见效慢,患者的疼痛系数高,强度过大,非常容易造成患者的关节畸形、关节功能异常;若在康复过程中,力量过大,容易导致关节的二次损伤,患者的关节更为僵硬,关节的活动度差,日后关节功能受影响率较高。而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相对来讲,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经过治疗后的回访率高,可以加速关节内的瘀血吸收能力,预防膝关节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有助于快速的提升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术后的恢复时间相对较短,效果好。

由此可见,在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系统功能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相比于传统的自主康复疗法,有更为细致的治疗流程,方便患者及家属参照进行操作。

猜你喜欢
系统功能内固定术胫骨平台骨折
不同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观察
公路路面现场检测数据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
100例颈椎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基于J2EE的牛奶销售系统设计与开发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基于MATLAB设计学生成绩查询系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精炼炉过程生产自动化信息集成系统的设计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