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廷
摘 要: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往的单一讲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学习氛围。有效的教学情景不仅会触及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还会使得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措施
在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情景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仅仅需要教师来创设,还需要学生的配合,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有趣的教学情景能开阔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得教学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教学情景的设置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生活中的语文情景
现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教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将生活环境、生活的经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等与语文课堂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教师应设计情境把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沟通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宝库,以此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文章蕴含着深情厚意,让学生领会到平淡文字下的丰富内涵,仅靠对课文字句的分析难以有明显的效果,需要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
例如,在语文课本中常常会出现诗歌鉴赏,这时候教师应利用课堂时间,鼓励学生多多创作诗歌。诗歌的形式不限,可以是歌颂生活,赞美亲人或者朋友,亦或者是赞美自然风景的,或是学生偶然间的情感迸发。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联系生活,走出课本,放飞思想。 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课文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通过想象看问题可以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使思维得到扩展,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课堂教学设备也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逐渐走进课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现课文情境,在多媒体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由于课文内容简短,但是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优美抒情的音乐背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播放音乐,这样学生便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会很快的走进课堂,感受作者的思想。
又或者,在学习古诗时,有的古诗是表达漂泊在外的羁旅愁思,这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舒缓表达作者忧愁的音乐;有的古诗是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教师可以设置浑厚的音乐背景,有或者介绍这首诗歌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有了真切感受,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报国无门的遗憾。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样,便提供了学生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缺陷。
三、设计有利于互动的情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还可以利用表演创设学生之间互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有的学生可以将课文背下来,在这种熟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时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
例如,在教学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演员,表演课文内容。如教师让两组学生风别扮演课本中围观的群众,一个学生披着袍子扮演皇帝,一个学生扮演课本中的小男孩。这样的话通过学生自己表演的话剧,使得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的的展现在学生自己面前。同时学生通过扮演,也能真切的感受到角色的心态,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主旨。
或者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更不能缺少的就是兴趣。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的诗词、故事等素材都是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一定能对语文课本理解更加深刻,最重要的是更加热爱语文。
四、结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细节的把握,要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学生。教学情景创设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与此同时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所以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快速进入课堂。
参考文献:
[1]浅析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J]. 现代教学.2009/Z1.
[2]佘勇.试论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内涵[J]. 成才之路.2008/32 .
[3]李忠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