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太保
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使用,无疑对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令我们担心的是,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乐观。尤其是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只是调动了少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这样就难免会出现“一枝独秀多数绿叶陪衬”的局面。对此,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小组活动的效率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把好分组关
1.小组人数宜少不宜多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人数宜少不宜多。就我国中学课堂座位排列的情况来看,学习小组每组以四人为宜,由前后排四名学生组成。小组的人数少一些,一是可以照顾到所有学生,使每位同学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二是能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小组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分组前必须要考虑到每个同学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爱好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升教学质量。
2.小组成员分工应明确并随时做适当调整
学习小组中,应当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根据小组的需要,可以在小组中设立若干个职位,如,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等。主持人应当根据学习任务做好小组学习计划,并处理好小组内出现的意外情况;记录员应当如实记录本小组活动的情况,并及时向主持人汇报;检查员应当督促各成员及时跟上“大部队”的进度,防止出现个别成员掉队的情况。以上职务可定期调整。另外,还应注意小组内成员的座位安排,可以根据组员的需求随时调整,同时鼓励男女生混编,以适应某些话题的需要。
二、把好活动关
1.活动话题要设计好
活动话题设计既要注重其趣味性更要注意到话题的可拓展性。也就是说,话题的选择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都能主动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理解教材,整合知识点,采取任务型教学法,及时地把整理好的素材分到每个学习小组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到话题的设计中来。
2.内化与拔高要处理好
如,学了SEFC BOOK 2A Unit9 Saving the earth后,可以设计一次有意义的记者采访活动,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让“城镇和乡村居民谈污染”,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报道。
3.教师角色要扮演好
在各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对于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性问题,如果学生需要,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拨和指导,如果小组不需要,教师应当作一个观察员。此外,对于各小组活动效果的评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本话题有关的测试题,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进行量化评分。总之,教师在各个小组活动时,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过问太多。
三、把好评价关
1.评价要及时
评价是检查各个小组活动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做“巡视员”和“监督员”的时候,要及时地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如,哪个小组组员发言积极,哪个小组讨论热烈,哪个小组提出了新的创意等,都要给予及时的反馈。对于活动表现较好的组也要及时进行表扬。
2.纠错要适时
各小组在活动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巡视员”和“监督员”,教师切不可粗暴地打断学生们的讨论。如果教师频繁地纠正组员的错误,就会打断组员的思路,使他们感到不知所措。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各组讨论或汇报中的错误及时地记录下来,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其他个别错误可以让其他小组帮忙纠正。
3.肯定与鼓励要不定时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能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教师在巡视各组活动情况时,对于表现好的小组,要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表扬。这样就会渐渐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
(作者单位:山东滕州市张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