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教研模式的转变

2016-10-08 08:30胡乐红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9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校本集体

胡乐红

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虽然校本教研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传统模式下的校本教研已远远满足不了现今教育发展的需要。想要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我校在探索过程中重新对校本教研进行了定义,赋予了它全新的内涵。

一、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

我校曾就“你最喜欢的教研方式”为题进行调查,列举了近十项教研项目供教师选择,如,网上论坛、专家指导、鲜活案例、精彩课件等,如此多的选择在以前是不多见的。传统教研,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教研往往停留在一些比较单一的形式上,似乎还走不出教室、走不出校园、走不出同校的一些固定资源。而今,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资讯,获得比赛课的影像资料,与各地教师进行网上研讨,这就好似一扇门被打开了,我们的教研终于可以走出去了。

前不久,全国青年教师大赛举行,在派出部分教师前往听课的同时,其他教师也希望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现场的气氛。为此,我校便通过观看网络视频的方式,组织大家听课,同时还指导大家到论坛中与各地专家名师一同评课。由此可见,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学校应积极利用这些资源,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二、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变

传统教研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领导说得太多,导致很多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人云亦云,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将以往的排位式改为围坐式,领导发言式改为专家总结式,讲座式改为专题研讨式,那么大家是否会像学生那样积极发言呢?

我校在学习考察中发现,一些名校的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教研时先让教师发言,根据教师的发言提炼出共性问题后,再来确定教研主题。这类话题往往都是教师真正感兴趣的,也是教学中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校也开始在各个教研组推广这种对话型的教研,以往大家只是围着指挥棒转,而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激烈的争论声,就连之前最沉默的教师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话由心生”,我们还是应多尊重教师的想法,营造自由平等的教研氛围,让教研充满活力。

三、由规定型向需求型转变

“需求培训”应该是一个很新鲜的名词。其实,成熟的教师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强项,什么是自己的弱项。以往,学校管理者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喜欢一把抓,不管什么活动都要求全体教师参加。我认为,这样的教研方式很容易加重教师的负担。我们能否试试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方案呢?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我校充分利用每学期的教师教学评估结果,同时,参考教师个人的意见,为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有着“同样需求”的教师先展开分部研讨,再以集中汇报的方式进行校本教研活动。举个例子,我校经常聘请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学校就会邀请有相关需求的教师参与学习。如有关学前教育和认识数教学的培训我们可以以低段教师及档案中有相关需求的教师为主,而有关计算、图形等教学的培训则邀请中高段的教师来参加,其他教师则自愿前往。这样做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也节省了其他不需要相关培训教师的时间。

四、由问题型向科研型转变

如果校本教研只是一味地停留在小的问题上,始终不能形成一套系统的研究方案,不仅会浪费时间和资源,有时还会出现重复讨论的情况,不利于教师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杀鸡焉要用牛刀”呢?教师成长的最终目标不就是做一名学术型人才吗?那么,指导教师从平时的教学反思中提炼出典型问题,不仅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举多得。

这时,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专家指导的作用。我们会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一段时间下来,我校大部分教研组都能独立开展课题研究了。近几年来,我校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研体系,几个国家级课题已成功结题,各位教师收获颇丰。

五、由单向合作型向双向合作型转变

传统教研,经常是由某位教师提出问题或看法,由其他教师来解答或由多位教师一起来讨论某一位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这种形式非常不利于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青蓝结对。此项工程一直是各个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法宝,但有时也会流于形式。实践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大多肯学,都希望能在师傅的帮助下尽快成长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骨干教师愿意花时间指导青年教师呢?

于是,我们便在这一“肯”一“愿”间寻求突破。一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徒弟上汇报课,不但是对本人的检验也是对师傅的考验,一人有进步,则两人都能获得奖励。把他们当作一个团队来考察,使他们觉得成败不在匹夫之勇而在两人智慧的结合。这也是双向合作的关键。二是徒弟选择师傅。这听起来像是乱了规矩,其实正迎合了青年教师愿向优秀教师学习的心理。这也间接使师傅们能更主动更认真地对待工作。三是让师傅感觉自己也能从徒弟身上学到东西。让师傅看到徒弟身上的优点,进而不断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促进这种双向合作的发展。

2.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一直是教师集体智慧的最好表现。如何在备课中体现出“集体”的参与、“集体”的意见、“集体”的相融、“集体”的反思呢?下面就用箭头式来表示我校的集体备课流程:

确定主备——用前修改——用后反思——教研组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后总结,都很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以往的集体备课相比,现在教师更注重的是一个互相吸取经验,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以前那种只重视课前交流的简单模式了。有人曾说过:只有在问题中才能寻求突破。那么,现在的多角度、多回合的集体备课应该是更具有实效性了。

六、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虽然说校本教研的主战场还是在学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整合力量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可以加强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先由骨干教师牵头与兄弟学校合作开展教学研讨,再组织全校教师一起参与联合教研。我们也可以联合周边学校,形成一个片区,在片区内开展教学研讨,从十几个教师发展到几十个教师,面更宽广了,自然提高得更快。

乘着片区教研机制的东风,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其中。一学期下来,教师仅本片区就能听到几节精品示范课,而跨片区听课数量还将翻倍。这些课不仅给我校教研提供了模式参考,也使我校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他们有的站上了更高的讲台,收获了鲜花与掌声,有的通过听百家意见收获良多,有的还争取到了更多与专家对话的机会……

七、由自我研讨型向师生共研型转变

传统的评课方式是听课教师撇开学生关门评课,导致教师很难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获得教育对象的信息反馈。实践中,我们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我校定每周三为教研日,每次都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上公开课,邀请学生参与课后评课。每节课都安排学生代表五人和听课教师一起参与评课活动。评课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讲出自己听课的真实感受。授课教师在评课过程中,了解学生上课时的所思所想,虚心对待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评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同时教师也得到了最真实的教学评价,明显提高了科研效率。

八、由有限型向无限型转变

传统的教学科研多受时空、地域、人员限制,但在通讯发达、网络普及的今天,作为教育改革中心区域的教师,我们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微课。

微课这个集网络、信息于一身的新生事物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每个孩子的生活中。我校教师积极利用微课的优势分年级分学科地把知识点做成微课或微课系列放到“班班通”“家家通”上,让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及时了解教学动态,并通过微服务平台,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还将通过互联网与课改前沿地区的学校结成联盟,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更多、更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获得更多宝贵的经验。

校本教研既有规律可循,又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通过对新旧形式下校本教研的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和艰巨性,它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校本教研的发展之路还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北湖小学)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校本集体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