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华
“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直线运动》中的一个学生实验.此实验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可以这么说,这个实验的成败直接决定这节物理课的成败.那么如何对这个实验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效果更明显、直观性更强、得到的数据更精确,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的实验设计.
1关于实验器材的改进
教材选用了一个两端开口的,内径约1 cm,长约60~100 cm的玻璃管.在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个小气泡.用塞子将两端管口塞住,然后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观察管内小气泡的运动情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气泡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气泡运动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这里采用的方法是:测出小气泡通过相等的路程(比如10 cm)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t算出气泡通过各段路程的速度,由此总结出气泡的速度变化规律.实验证明,由于水的粘滞度较小,所以管中气泡的运动速度很快,再加上所用的玻璃管不是很长的话,会导致气泡从玻璃管底端运动到顶端的时间较短,气泡的运动情况很难观察,这样不利于学生感知匀速直线运动;另外,学生也来不及记录数据;最后由于实验误差太大而导致实验失败.鉴于以上问题,笔者对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1.1玻璃管的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选择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其内径约1 cm、长为80 cm.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在玻璃管的下端(离管底稍远一点的地方)用红色橡皮筋做标记作为零刻度,向上每隔10 cm用红色橡皮筋各做一个标记,共有5个标记,这5个标记依次命名为:0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位置.
1.2管内液体的选择
往水中注入适量的洗衣液,让水和洗衣液充分混合,以增加水的粘滞度,使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速度变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有利于感知匀速直线运动.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很小,所以将混合液注入玻璃管时要缓慢注入,防止混合液从管中溢出.注入完毕后将玻璃管外壁用干抹布擦拭干净,防止手滑摔碎玻璃管,造成安全事故.
2关于实验方案的改进
2.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
学生分组实验最容易形成涣散局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有的人干,有的人不干,有的人坐在那儿看.如果教师管理不善的话还会形成乱哄哄的局面.“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课堂形成也就是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让学生动脑动手,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最大限度地减少“旁观者”.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就至关重要了.根据笔者的经验以及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老师的交流,对实验方案进行了改进:根据强弱组合、以强带弱的原则,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人.这6人充当的角色依次为指挥员、1号计时员、2号计时员、3号计时员、4号计时员与记录员.指挥员的任务: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并报数“0、1、2、3、4”;1号计时员的任务:听到报“0”时按下秒表,听到报“1”时停止计时,读出示数;2号计时员的任务:听到报“0”时按下秒表,听到报“2”时停止计时,读出示数;3号计时员的任务:听到报“0”时按下秒表,听到报“3”时停止计时,读出示数;4号计时员的任务:听到报“0”时按下秒表,听到报“4”时停止计时,读出示数;记录员的任务:负责记录四个计时员测出的时间.这样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之后,实验中纪律不乱,每个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练习,全员参与,学生积极性高,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发现学生实验操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错误要及时指出和纠正.要告诉学生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要教育学生记录的原始数据不能随意改动,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另外,做实验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利用教室的多媒体投影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减小测量误差,一律以气泡上端到达相应标记作为按表的时机.
(2)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3)多测几组数据,选择一组最佳的填入表格中.
3关于实验数据的处理
如何处理这些实验数据,不少基础薄弱的学生犯了难,无从下手.本着启发式教学的宗旨,对于这一环节,笔者是这样改进的:先播放这个实验的演示动画(气泡从玻璃管底部开始运动,当气泡运动到0位置时计时开始,运动到1位置时,所用时间为T1;运动到2位置时,所用时间为T2;运动到3位置时,所用时间为T3;运动到4位置时,所用时间为T4),这样可以重现一下整个实验的过程,然后向学生提问.
师: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把气泡运动的路程等分成4个区间,气泡通过各区间的时间分别为多少?
生1:气泡通过0~10 cm区间所用时间为T1.
生2:气泡通过10~20 cm区间所用时间为T2-T1.
生3:气泡通过20~30 cm区间所用时间为T3-T2.
生4:气泡通过30~40 cm区间所用时间为T4-T3.
师:如何计算气泡通过各区间的速度?
生5:用各区间的路程除以气泡通过各区间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求得气泡通过各区间的速度.
实验数据处理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图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像.首先,根据表1中的数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五个相应的点,再用一条光滑的线将这五个点连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近似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由此学生可以归纳出气泡的运动规律:气泡向上运动一段路程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近似成正比,气泡运动的速度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从而引入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实验的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设备,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想方设法改进与创新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诚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必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克服教学实践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多花些精力在培养学生上面,定能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