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比较研究?

2016-10-08 17:55张翠红张莉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课程定位美国中国

张翠红++张莉

摘要: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本文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我国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比较,发现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承载着国家科技进步及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做规划和准备的责任,通过比较对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特征;中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C-0073-07

每个国家(地区)学制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名称不同,我国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称为信息技术,中等职业教育称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本文选取美、英、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中阶段(中等教育阶段后半段)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功能及其目标三个方面对课程定位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修订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英美澳信息技术教育历史追溯

(一)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发展

英国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科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学科,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学开始开设计算机科学课程。1988年设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国家课程,199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课程标准(The National Curriculumfor England: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该标准要求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6月,资格与课程局(Qualification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QCA)提出一份名为《中学课程的反思》的报告书,并公布了新的中学ICT课程标准。

2012年英国CAS组织公布了《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课程框架》(A Curriculum Framework

for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该文件明确了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科学,强调计算机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只是信息技术使用者,更应该进一步成为信息技术创造者。并于2014年颁布新的ICT课程标准。

1.2007版新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定位

英国新中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是基于中学课程的反思、《每个孩子都重要》以及14~19岁教育改革。2006年,英国QCA出版了一份名为《课程:展望未来》(The curriculum:QCA looksforward)的报告,提出对于中学课程的重新审视。

新中学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三点:①能够享受学习,取得进步和有所成就,成为成功的学习者;②能够安全、健康地生活,并且努力自我实现,成为自信的个体;③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成为负责任的公民。这也是对所有年轻人提出的总体目标。

与1999版比较,新中学ICT课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学生安全地使用ICT以及信息安全;面向真实生活情境;使用ICT支持合作,特别是使用ICT来交换信息以及支持合作学习;理解ICT对社会、道德、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2.2013版ICT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课程定位。

(1)课程改革背景

英国的ICT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ICT能力为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各界对ICT课程产生了批判的声音,信息技术课程的重心偏向信息技术应用和软件操作,忽略了计算机科学知识,而这才是能够支撑学生未来生活的知识。与2007版不同,2013版新的Computing课程标准重新界定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字素养的领域范围,并且基于这三个领域为各个学段制订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强调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

(2)2013版国家课程Computing目标

2013版国家课程Computing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能使用计算术语来分析问题,并能够编写计算机程序来解决这些问题;能评价和使用信息技术,包括新兴的或不熟悉的技术,分析性地解决问题;成为有能力、有创造力、自信并有责任心的ICT使用者。

通过上述分析,英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从早先的重视专业变革及应用为主,现又重新回归至强调专业学习。

(二)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为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而研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国家,1967年开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1983年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提出报告《处境危险的国家: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科学促进协会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明确提出“普及科学基础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和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中心目标”,1996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面向信息素养的挑战》,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国家目标。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目标取向多样的教育领域,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无直接管理各州教育的权力,因此全美并无统一的计算机教育标准。目前美国涉及K-12计算机教育的标准就其覆盖范围而言可大致分为三类:教育技术标准、学生整体素养标准、计算机科学教育标准(表2)。各州可选择采用各标准或参照部分标准自定本州标准。

1998年,ISTE(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一版),即NETS·S-1998。同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CSTA(信息技术教师联盟)对计算机科学课程的标准作出界定,即CSTA K-12 Computer Science Standards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并于2003年提出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模型。endprint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2007年ISTE公布了新版《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并于2009年出版发行,即NETS·S-2009。2007年11月,“21世纪学习者标准(Standards for the 21st Century Learner)”由美国学校图书馆馆员协会发布。2011年CSTA推出新版的CSTA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第二版)。如表2。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布新版标准的背景

进入21世纪,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创新(innovation)成为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2006年2月,美国总统正式签署了《美国竞争力计划——在创新中领导世界》,为了创新和竞争力需要,美国教育部在2006年1月公布并在4月修订了《回应变革世界之挑战——为21世纪而加强教育》,ISTE(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等机构先后发布《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1世纪学习者标准》《CSTA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等新版标准,分别代表了美国计算机教育的三类标准,如表2。

2.美国信息技术教育新版标准的课程定位

(1)《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NETS·S-2009)反映了当前美国的创新教育战略走向。NETS·S-1998版注重技术工具的使用,NETS·S-2009将“创新与变革”作为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首要评估维度,从NETS·S-1998版强调技术应用技能转而强调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创新与变革,对学生的要求关注到了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工作的各个方面,切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高效生活做出长远的规划与准备。(表3)

(2)《21世纪学习者标准》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出色表现的能力标准体系。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技能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其中,信息、媒体和技术能力指的是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和ICT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技能:信息获取与评价、信息应用与管理;多媒体评析、多媒体作品制作;有效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等。

(3)《CSTA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第二版)强调计算思维的培养。“计算思维”这一概念是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首次提出的,随着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与对其研究的加深,美国计算机教育转向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利用计算思维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计算机验证与修订方案,新版《CSTA K-12计算机科学标准》包含计算思维、合作、计算实践与程序设计,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社区、全球及伦理道德影响等五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美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从强调对技术工具的使用,转向利用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变革能力,发展计算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定位正从计算机应用向计算机科学转型。

(三)澳大利亚信息技术课程向设计与计算思维发展

维多利亚州是澳大利亚6个州中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澳大利亚教育的典型代表。《课程标准框架》(CurriculumandStandardsFrame work)是 1995年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学习委员会(theBoardofStudies)制定和颁发的。2008年,澳大利亚国家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澳大利亚年轻人教育目标的墨尔本宣言》,同时授权国家课程主管部门——课程、评估与报告管理局(Australian Curriculum,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缩写为ACARA)开发新的澳大利亚课程,2012年公布最新版本的《澳大利亚技术课程框架》。新《框架》强调培养澳大利亚年轻人具备能使他们有效应对全球化的世界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力。

1.《课程标准框架》新旧两版技术课程定位比较。

(1)《课程标准框架》(1995版)技术课程定位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1995年版)中信息技术课程是技术学科的三大分支之一。技术学科的核心学习领域包括三个分支:信息、材料、系统。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要运用广泛的设备(硬件和软件)、技术及程序来处理及交流信息以满足特殊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在向学生提供制作高质量产品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课程标准框架》(2012新版)技术课程定位

新版课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设计与技术”,二是“数字技术”,前者着重培养设计思维,后者培养计算思维。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积极的、知情的公民与消费者,使学生能够成为自信,进取,创新,有道德、有环境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者。《框架》中针对不同年级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习成果要求与范例说明。学生的学习成果主要为两种形式:分别是创造数字信息产品和设计数字解决方案。学生创造(生产)的最终产品将是有效和真实的解决方案。

2.澳大利亚技术课程发展分析。

(1)注重能力的培养,将能力培养划分为七项基本能力与两项重点能力。新《框架》中描述21世纪需要七项基本能力,分别是真实生活场景中的算数能力、基本技术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道德与社会责任、个人与社会学习能力、跨文化理解。两项重点能力为设计思维和计算思维,强调项目管理。

(2)注重当下学习与创造最佳未来的关联。《框架》总体理念是“创造更优质的未来”,特别提到了对学习权益的描述,把学生学习权益描述成“为将来的学习、成长和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社会打基础,创造最佳未来”。课程框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注重学生道德、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步培养。

(四)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endprint

1.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从计算机课程发展为信息技术课程,以学习程序设计为主发展为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我国高中阶段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也相应分为两类,基础教育从1984至2012年分别颁发四版课程指导纲要(标准),见表4,其中《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12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是我国教育部于2009年颁布的。

1999年计算机课程更名为信息技术,在2003年课程改革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版标准强调内容目标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注重技术内涵和技术文化的渗透,引导师生关注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关注个性发展。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09版)分别对我国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

(1)基础教育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定位为: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同学段,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高中阶段以个性化能力培养为标志,以内化信息文化为目标,强调领域应用,既可以强调学生在不同领域方向上的个性化能力塑造,又可以强调某特定领域对其后续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

(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定位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中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比较研究

(一)中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特征分析

中英美澳信息技术课程都结合各自的国情、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等因素,在课程发展、课程形式、课程定位方面有不同的特点,但都随着技术进步而进行变革,承载应对挑战的责任,让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呈现出以下三个共同特征:

1.课程随着技术进步而进行变革。英、美两国都经历了从计算机专业到信息素养,又回归专业的历程。美国计算机教育从注重技术工具的使用,到注重创新与变革能力,发展计算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由技术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强调创新和创造力培养。美国新版《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将“创新与变革”作为对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首要评估维度。英国课程强调计算思维,突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技术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能力、自信的、有创造力的ICT使用者。澳大利亚技术课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让学生生产(制造)最终产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我国普通高中课标中提出“以多样化的应用技术领域的能力训练为主”,中职课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英美澳相比,需要深入研究和细化能力培养要求。

3.建立当下学习与未来高效生活的关联。澳大利亚课程框架中,把学生学习权益描述成“为将来的学习,成长和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社会打基础,创造最佳未来”。美国《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强调技术应用技能转而强调如何利用技术实现创新与变革,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高效生活做出长远的规划与准备。英国课程强调学习支撑学生未来生活的知识。

(二)对我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启示

通过和英美澳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比较(见表5),对调整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得到如下启示:

1.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设有“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职课程中对程序设计并没有涉及。建议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的同时,增加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习者必备的技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建议借鉴澳大利亚做法,在教学中增加设计思维的训练,通过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产生创造性和创新的想法、计划;借鉴英国做法,开展创造性的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选择、使用、并结合多个应用程序,最好运用一系列设备,来达成有挑战性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满足已知的用户的需求。

3.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社会生活关联。美国K12计算机科学课程标准框架中水平三B(对象为十到十一年级)主要推荐学习“计算机科学概念与体验”,强调学生要学会合作、应用计算机思维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澳大利亚信息技术课程总理念是“创造更优质的未来”。建议借鉴美澳,通过让学生创造数字信息产品和设计数字解决方案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生活质量。

4.加强对学生成功、自信、独立、负责任、贡献等方面态度的培养。澳大利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使用知识和生产技能及设计思维生成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生活中复杂的问题,让学生使用创造力、创新和技能增加自信、独立和协作性。英国的计算机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有能力的,自信的和富创造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用户。建议在我国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加强问题意识,通过训练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培养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陈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定位美国中国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高校双语教学的课程定位与设置实施
光影中的英语教学探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高职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