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佑惠
在重庆璧山的一所村小,孩子们用童诗记录蔬菜的成长历程,你瞧,刚种下去的菜苗在饶雪小朋友的眼里是这样的:
种菜
茄子
苦瓜
莴笋
全都耷拉着脑袋
怎么也站不起来
喝口水
快快躺下睡一觉吧
一天
两天
睡个饱
孩子种下的,似乎不是蔬菜,而是托着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你再看,长高了的葱,在彭丹小朋友的笔下,是那样亲密无间,那样友爱团结:
葱
一株
两株
三株
肩并肩
头挨头
三棵葱宝宝
都是好朋友
知心的话儿
一直从秀发
讲到了
白头
在这里,孩子们一个月读完13本诗集,两个星期写15首童诗,自己主动打电话邀请老师上下一堂童诗课。是什么让孩子们在短短的时间里爱上阅读、爱上童诗的呢?
童诗,走向“希望的田野”
这所村小名叫逸夫小学,学校有一个由花坛改成的菜园,往年,孩子们种瓜种豆,包饺子、过花生节,乐在其中;今年,学校在璧山区教委构建的“宜生德育”课程体系引领下, 从“生命、生存、生活、生长、生成”校本个性课程板块,结合学校“爱”的主题,选择“生命”领域,融入“希望的田野”校本课程,从菜园入手,尝试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
自上而下的体系建构,引起了农村学校的极大兴趣与满腔热情,对于我这个“宜生德育”体系建构的执笔者来说,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结合自己对童诗的热情,志愿担任童诗老师,把菜园当作教材,引导孩子们在种菜之后,用童诗来呵护生命,记录蔬菜的成长,寻找“真爱生命”核心素养在农村学校落地的力量。
菜园的开园仪式,学校把开发了童诗课程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准备在五、六年级招募第一批学员, 来自五、六年级的10个孩子,自愿报名,组成了学校的童诗社团。
课堂,从“0”开始
童诗第一课,我和孩子们都从“0”起步,我没有教过儿童诗写作课,孩子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儿童诗。于是,我没有直接教孩子们写,而是从读开始,从品开始,我把带去的13本童诗分给孩子们,一人一本。先读目录,从喜欢的题目开启诗集;然后浏览整首诗,从最喜欢的一句诗开始分享;接着整书寻觅,寻找最让人心动的诗句、最让人回味的小诗。读名家的童诗,让孩子们很自然地感受到,原来童诗是那么亲切、自然,那么有趣儿、有味儿。
最后,我给孩子们分享我自己写的童诗,《黄桷树》《重庆的雪》《雪后的树》《北方的树》《霾来了》,一首首童诗,带给孩子们的,不是单纯的诗句,而是我的生活,我们共处的世界。黄桷树是孩子们随时可见的,重庆今年的这场大雪让孩子们记忆犹新,霾和北方的树是和孩子们分享我去年12月出差北京,经历两次霾红色预警和看到北方的感受。我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就是我们生活的再现,生活就是诗,诗就是生活,童诗——就在我们身边。我还告诉他们,去年一年,我读了70余本诗集,读诗,也是读生活,很轻松,很有趣。
下课的时候,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心里痒痒的。”“想读更多儿童诗!”“我也想写!”我知道,孩子们开始从“0”走向了“1”,童诗,已经在心里种下了种子。于是,我把从家里带去的童诗编上序号,每个孩子认领一本,指定一定孩子作为交换站,读完了就去换另一本。
“读—品—仿—创—评” 逐步成为课堂基本形态。其中,“读”——不仅是读童诗,也读生活;读名家的诗,也读老师的诗,读自己的诗;读种菜的经历,读菜的来历,读菜的拔节,读出问题,读出趣味儿,读出诗意。
课时,由孩子们决定
“曾老师,我是李健美,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来呀?”
“谢谢你!乖乖,说说你是怎么想我的呀?”
“这两个星期我写了15首诗。你带来的13本诗集我全部读完了!”
“啊!太棒了!我回来就来看你们,还给你们带了北京和深圳的特产呢!”
“特产可以不要!你早点儿回来就好啦!!”
出差以来,这是我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听着还并不能辨出名字的声音,我的眼眶有些发热,喉咙也有些发紧,我没有想到孩子们会以这样的节奏来想我,连续两周出差的疲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老师,我想你了!”——这是我们约定的上课铃声。当然,这铃声不是随便拉响的,有两种情况可以拉铃——一是读完了一本我带去的诗集,二是动笔写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不管它算不算童诗),二者有其一,都可以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想我了,我就赶往学校上下一堂课。课堂,完全建立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的基础上,上不上课,全由孩子们做主!
课程,在实践中丰满
课程目标:开发“希望的田野”——“儿童诗”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从读儿童诗到读其他课外书,逐步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用“童诗”记录蔬菜的成长过程,激发兴趣、启迪智慧、激励自主;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真爱生命、感悟鉴赏的核心素养。
课程内容:童诗欣赏课程、童诗写作课程、童诗评讲课程、与学科结合的相关课程。构建了童诗写作、童诗欣赏、童诗点评系列微课程。
课程评价:分为个人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
个人评价是对个人基于劳动实践之后的阅读实践、创作实践的自我评价,有阅读有创作可以向老师提出上下一堂课的申请。
教师评价是对童诗语句、语意、构思、诗意的评价,对好诗点赞,同时推荐到学校展出。
学校评价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童诗园”,广播站开设“童诗园”,展播优秀童诗;定期用展板展示“童诗园”优秀作品;定期利用升旗仪式评选“校园诗人”和“阅读之星”。
社会评价是学校向璧山的诗刊《金剑山》推荐优秀作品,并将向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推荐学生的优秀诗作。全国著名的诗人雪野慕名来到学校,看孩子们写体现蔬菜成长的童诗,听孩子们读诗,高度赞扬农味儿童诗课程和孩子们用童诗记录蔬菜成长的独特视角,还给孩子们签名赠诗,并愿意持续关注。
“还有一年我就上初中了,我不知道还可以和您相处多久,我怕以后联系不上您了,我会珍惜和您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多读童诗,多写童诗,成为让您骄傲的学生!……”这是节选五年级的张锎文同学给我的第二封信的内容。童诗,让孩子们走进了阅读生活,在劳动中多了一份关爱,在观察中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持续关注,在对名家名作的品读中,学习感悟,学习鉴赏,仿写创作。一周不见,每个孩子都会少则交二三首诗,多的会交上七八首诗。没有作业、没有标准、没有要求,有的是孩子们自愿的勇气、自发的动力、自主的努力。我想,童诗课表现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也最让我感动和无法懈怠的,那就是——敬畏生命和行为自觉。
教师的智慧是照亮孩子的远方!种菜,种诗,种素养;且行,且思,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