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阕”和“伏阙”

2016-10-08 22:23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9期
关键词:会意明史本义

摘要:高三模拟考试中有选自《明史》一段文字,其中出现了“服阕”和“伏阙”两个词语,含义不同。本文试图从服、阕、服阕、伏、阙、伏阙这六个方面加以比较,从根本上理解“服阕”和“伏阙”这两个词语的本质差异。

关键词:服;阕;服阕;伏;阙;伏阙

高三模拟考试中有选自《明史》一段如下:

当是时,帝失德弥甚。群小窃权,浊乱朝政,人情惶惶。储惧不克任,以廷和服阕,屡请召之。廷和还朝,储遂让而处其下。明年,帝将南巡。言官伏阙谏,储、冕、纪亦以为言。会诸曹多谏者,乃止。

这里出现了“服阕”和“伏阙”两个词语,含义不同。

服,会意。甲骨文会意,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服从、服侍意,金文或讹案为舟,小篆从此。服丧。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阕,形声。从门,癸声。本义:祭事结束而闭门。引申为止息;终了。《说文》:“阕,事已闭门也。”《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张协《七命》:“繁肴既阕,亦有寒羞。”旧指服丧期满。

服阕,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守丧三年,期满后除去丧服,称“服阕”。[1]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称为“服阕”。 阕,终了。《风俗通·十反》:“三年服阕。”《后汉书·刘平传》:“服阕,拜全椒长。”[2]汉·蔡邕《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举孝廉,除郎中君莱芜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旧唐书·王丘传》:“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如今服阕也,却序旧婚姻。”清·戴名世 《詹烈妇传》:“大功病且死,与父母诀曰:‘儿不孝,不能长事父母,新妇服阕即嫁之。”

伏,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犬(狗大聪明为犬,犬大聪明为獒,獒犬不是西部独有古代中原东方就有獒犬。)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说文》:“伏,司也。”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阙,形声。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二阙之间有道路。《说文》:“阙,门观也。”徐锴曰:“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史记·高祖纪》:“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清·张廷玉《明史》:“伏阙上平黎策。”

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古时臣下直接向皇帝有所陈请,多用此词。《新唐书·欧阳詹传》:“詹先为国子监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下,举愈博士。”[3]唐·独孤及《为李给事让起复尚书右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臣再以微诚,伏阙请命。”康有为《东事战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诗:“辽、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阙公车多。”

参考文献:

[1]韩志用.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6.

[2]夏征农.辞海词语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6.

[3]夏征农.辞海词语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93.

作者简介:孙凯(1974— ),男,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新区校区(耀州区)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言文教学。

猜你喜欢
会意明史本义
“会意”读书法
《明史·志第三十七片段浅析》
韩嚼牙
“会意”与“欣然”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
为啥我们没有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